您的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成为追思先烈平台 儿子抱着父亲雕塑放声恸哭(2图)

发布时间:2015-04-24 20:53 | 来源:云南网 2014-04-06 08:26:35 | 查看:1511次

中国远征军雕塑群成为追思先烈平台 儿子抱着父亲雕塑放声恸哭

 

给远征军老兵敬献鲜花,寄托哀思。

  今年清明节是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落户龙陵松山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昨天上午,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兵后人和志愿者齐聚松山,通过敬献鲜花和瞻仰中国远征军雕塑的形式,祭奠中国远征军将士们。

  感人场景

  儿子抱住父亲雕塑放声恸哭

  上午10点,远征军老兵的后人从全国各地纷纷赶到松山上,在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前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祭奠活动。

  大家列队在雕塑前,向雕塑群三鞠躬、默哀,并一一向雕塑敬献了菊花,缅怀抗战老兵。

  60岁的耿嘉陵家住广州,为了了却去年年底去世的父亲耿荫龙的心愿,两天前就带着老伴和儿子从广州直飞腾冲,在参加完腾冲国殇墓园的祭奠活动后,他们又风尘仆仆地赶到龙陵。“作为一名抗战老兵后人,我们一家是第一次来松山,目的就是两个,一个是来亲眼看一看父亲战斗过的地方,二是将父亲的遗物埋于松山上他自己的雕塑前,为父亲建一个衣冠冢。”耿嘉陵说。

  当耿嘉陵来到远征军雕塑群28位老兵方阵前见到父亲的雕塑时,老耿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悲伤,扑上去抱住父亲的雕塑放声恸哭起来。

  后人心声

  将老兵精神传承下去

  “去年远征军雕塑群落成时,作为一名在世的老兵,父亲还被荣幸地选入了这个方阵,没想到时隔仅半年时间,父亲就已离开了我们,想起来真是让人伤感。好在松山上建起了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给我们这些后人又多了一个可以实地瞻仰父辈英名、追思先烈、教导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的平台。”

  在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前,记者见到了从广州赶来的段国杰将军之女付晓芳女士。她告诉记者,这次她专门来到这里祭奠父亲和跟父亲一样的英雄们,此行还有她的姐姐和女儿也一起前来,而她已是第三次来到龙陵松山了,他们一家因为这段历史与龙陵结下了缘分,因此她也将龙陵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今后我会经常来松山,将父亲及所有老兵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付晓芳说。

  来自北京的田国增也是老兵的后人,他的父亲田庆平1937年应征入伍,1942年第一次进入缅甸,1943年经驼峰航线去印度参加驻印军,学开卡车和战车,1945年开车由中印路中缅公路回国。田国增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来这里,此行他特意将儿子和女婿带过来。此前他们到腾冲参加了国殇墓园的公祭活动,在松山上他看到父亲的雕塑,感到非常震撼,代表所有老兵的后人向捐赠雕塑的广东雕塑家李春华先生道谢,他想通过这次行程让下一代铭记这段历史。

  雕塑家称

  将把抗战题材坚持做下去

  在活动现场,记者还见到了松山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的主创者——广东雕塑家李春华。

  “今天在活动现场,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兵后人和志愿者,很多都是新面孔,大家都在这一特殊的时候不约而同地汇聚到松山,通过参加活动来祭拜这些为民族解放献身的英烈,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同时也激励我继续投身到抗战题材的创作中去。”李春华说,“为了教育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我将把抗战题材坚持做下去。”

  4名青年

  来松山拍摄寻访抗战老兵纪录片

  在远征军雕塑群前,记者见到了正在忙于现场拍摄和采访的许定邦等4名青年。许定邦告诉记者,他们是东莞理工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大三学生,这次来松山,是为了完成选修课的任务,拍摄一部关于寻访抗战老兵的系列纪录片。

  “我们以寻访老兵为主线,目前通过在广东和湖南两地拍摄已完成了两部。重点是第三部,我们选择来云南实地拍摄。今天首次来到松山,通过参加活动一起祭拜先烈的形式,亲身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厚重,这样的情形将会使我们年轻人终生难忘。来到滇西采访,现在又上了松山,看到的一切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在进一步熟悉这段历史的同时,我们也为民族先烈们不惜献出青春和生命的英雄壮举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们将努力完成好纪录片的拍摄,回去后让更多同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记者 崔敏 通讯员 邓新强 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