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垃圾回收中的“爱心效应”

发布时间:2016-04-23 21:19 | 来源:如东日报 2015/5/7 第2版 | 查看:1163次

编者按

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声声温暖的问候、一句句耐心的解答、一次次无私的奉献……在如东大地上,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爱心志愿者。长沙小学“绿色爱心回收站”、县公安局巾帼“关爱老人”志愿服务队等10支志愿服务队以其优质服务赢得社会赞许。本报将陆续推出他们的事迹,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志愿服务的感人画面。

走进长沙小学,你会发现这里每间教室后面的角落里都放置了三只桶:一只装着废纸,一只装着饮料瓶,一只装着散碎的垃圾。这个不起眼的角落便是长沙小学的“绿色爱心”回收点。

成立“爱心回收站”

2005年,长沙小学校长石科清发现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书包、文具都不能买全,更有的甚至连数额不多的学杂费都交不上,孩子因此变得自卑,不爱说话,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养成。然而学校没有资金来源,募捐只能解决眼前困难。如何帮助这些贫困学生?校长与教师们及时商讨对策,集思广益。其间,一位老师不经意地说:“老师、学生每天扔掉的废纸和塑料瓶,送到回收站,怕也能卖好几块钱。”正是这句话给了大家启示。如果能够将全校师生动员起来,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既能变废为宝,把变卖所得用于资助贫困生,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保护环境,真是一举多得啊。

很快,“绿色爱心”垃圾回收站成立了,由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姜银银负责,启动垃圾分类措施,同时设立了爱心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少先大队部利用学校橱窗、宣讲等多种途径向全校师生做系统的垃圾分类知识讲解,让师生们知道哪些废品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教室放置“三只桶”,各班还专门设立了“绿色爱心监督员”,课间时督促学生将可回收垃圾正确放入桶里。为有效提高每一位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将各班每周送交“绿色爱心”垃圾回收站的可回收垃圾数量作为文明班级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专门安排“收购员”将孩子们送来的废品进行按质论价,变卖所得全部上缴基金管理委员会。 

“绿色爱心”人人有

十年间,校长换了3届,而“绿色爱心”回收站一直在且越办越好。姜银银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在校门口弯腰捡起饮料瓶,及时送进了教室的垃圾回收点;有的学生把周末捡到的广告纸展平送进废纸桶里;老师们则将用过的稿纸放进废纸篓。每到周五,一群孩子抱着装满可回收垃圾的桶从教室里出来,争先恐后地走向“绿色爱心”垃圾回收站。

一名课间玩跳绳的男孩仰着稚嫩的小脸,他告诉记者:“老师说要把垃圾分类,一个桶放可以回收的,一个放不能回收的,然后就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了。”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下,整个长沙小学在这样的氛围里,哪怕刚入学的小朋友都在潜移默化地接受善与爱的洗礼。

“绿色爱心”回收站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周围所有人的心灵。老师们自发行动,每人至少帮扶一位贫困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他们做饭、洗头、洗澡、洗衣…… 

爱心效应持续放大

时光荏苒,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唯有这个静静的,简单的角落,它默默承载着贫困儿童的希望,让爱在这个角落蔓延。

专项资金发放仪式上,一个5年级的女孩从校长手中接过200元帮扶基金时,流下激动的泪水:“这是老师同学们用一个个饮料罐、一张张废纸换来的,凝聚了大家对我的爱。”最早受到“绿色爱心”回收站资助的学生之一陆楠楠在参军入伍的第一年,从部队打电话回家,委托家中残疾的父亲向回收站捐出600元,并留下“我是爱心回收站的受益者,我要将这善举永远延续。”的字条,让人读之动容,更感受到“绿色爱心”回收站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据石科清介绍,“绿色爱心”回收站自建站以来,变卖废品共收获爱心基金两万多元。每年“六一”为生活困难的学生发放学习用品,春节前发放贫困生帮扶基金、节日组织师生到敬老院、社区慰问孤寡老人。先后资助了近200位贫困学生,慰问过500多位孤寡老人。“绿色爱心”回收站被评为“如东县工会优秀活动项目”,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绿色学校”、“南通市德育工作优秀学校”、“如东县青少年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的荣誉称号。记者 张予钦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