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烈士纪念日,当我们缅怀就有了向往(3图)

发布时间:2016-09-30 12:25 | 来源:中国军网 2016-09-29 02:08 | 查看:2116次

写在前面

总有一个时间节点,能够唤醒久远的记忆与沉睡的情感,让人们在历史的坐标里仰望崇高、砥砺精神。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尽管,这个崭新的纪念日以法定形式走入日历略显年轻,然而它所背负的情感、承载的意义却异常厚重——

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英烈挺身而出,遇强敌而不惧,临死神而不屈。他们用钢铁身躯托举积贫积弱的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繁荣富强,他们用热血铸就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

回望腥风血雨,我们深深懂得:认同英雄,就是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追随英雄,就是追随真善美;颂扬英雄,就是颂扬正能量。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英雄始终是我们内心的坚守、追随的真理、讴歌的对象。

当下,改革强军的大幕已经拉开,强军兴军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新一代革命军人肩上。越是使命光荣,越需要以英雄为标杆勇挑重担;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以英雄为榜样砥砺前行。

今天,在烈士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透过这组尊崇英雄、缅怀烈士的新闻,向无数先辈致敬:你们的名字,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英魂,将如你们为之献身的土地一样不朽;你们的基因,将在我们身上永远赓续相传。

烈士长眠异乡71年,河北省涿州市军民携手送英灵回故乡——

10万颗心,温暖英烈回家路

■寇继超 陈 飞 李 鹏

9月26日,陈辉塑像安放仪式在常德市举行。李文才 摄

9月26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城市公园,一座英烈塑像落户于此。

时隔71年,烈士回家了,从牺牲地河北省涿州市,回到故乡常德市。这一路,烈士并不寂寞,涿州市10万余军民,用爱心照亮了英烈回家的路。

烈士名叫陈辉,是抗战英雄,也是军旅诗人。“也许吧,我将无言地死在绞刑架上……祖国啊,在敌人的屠刀下,我不会滴一滴眼泪,我高笑”,这悲壮的诗句,便摘自他的抗战诗集《十月的歌》。

陈辉生前在晋察冀边区担任县武工队政委、区委书记等职,1945年2月,因叛徒出卖,在涿州市壮烈牺牲,年仅25岁。他的首级被日寇悬挂示众,遗体被残忍地丢给狼狗。革命胜利后,当地政府把陈辉的头骨安葬在楼桑庙村。

烈士殉国,魂兮他乡。因为历史原因,陈辉的后人一直不知他的安葬地何在。今年清明节前夕,涿州市和常德市两地有关部门联手,找到了烈士的家人,并安排他们到烈士墓前拜祭,遂了多年心愿。

“为烈士做一尊塑像送回老家安放,以此慰藉烈士英灵及其亲属。”涿州市人武部联合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发起了一场送英烈回家的活动。从9月3日起,他们通过当地40多家新媒体和自媒体,向社会发布了《送烈士英灵回故乡,做有情有义涿州人》的号召,发起万人签名活动。

涿州群众在横幅上签名。寇继超 摄

烈士有义,人民有情;倡议一出,应者云集。涿州市党政机关和各界群众踊跃支持,全市各中小学校积极参与,大家用各种形式表达对送烈士英灵回故乡活动的支持。就连不少幼儿园小朋友,也在父母鼓励下,在签名条幅上用稚嫩的笔触写下自己名字。

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也热情参与。热心支持国防教育活动的涿州市民营企业家张建新,不仅发动全体员工捐款支持,还派人赴湖南省协助承办活动。他动情地说:“为烈士做点事,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

历史与现实同频共鸣,烈士与人民心灵相通。仅仅20多天,这次活动参与人数就超过10万人。签名活动中,原先准备的2条15米长横幅不够用,主办方又赶紧加做了4条。10万余人的签名,把6条横幅写得密密麻麻。

千里之外,烈士家乡常德市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这次活动。当地政府还将安放烈士塑像的城市公园,更名为陈辉公园。

英烈含笑,魂兮归来。塑像安放仪式上,涿州市人武部政委杨鸿转交了涿州市军民的捐助款,一部分作为慰问金,送到烈士亲属手中;一部分送给烈士生前所在的大桥村小学,设立“陈辉国防教育基金”。

“我们纪念烈士、尊崇英雄,正是要赓续英雄的精神,凝聚复兴的能量。”一位涿州市民感言,参与这次活动,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洗礼。

穿越时空,与英烈“对话”

——后勤工程学院组织新学员参观遵义红军烈士陵园见闻

■周若冲 本报特约记者 刘长江

 


后勤工程学院师生在红军山举行宣誓仪式。崔向东 摄

这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心灵对话,也是一场血脉赓续的寻根之旅。

9月18日,贵州遵义红军山,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后勤工程学院新学员,他们利用野外拉练间隙来到这里缅怀英烈,接受洗礼。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红军山,位于凤凰山麓、湘江之畔。这里本来叫小龙山,1953年,遵义市政府在此修建红军烈士陵园,把在遵义各处找到的红军遗骨集中安葬。从此,当地群众就尊称小龙山为红军山。

登上300余级青石台阶,一座30米高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直插云霄,气势雄伟,撼人心魄。敬献花篮、举行宣誓仪式,年轻的学员们用这种方式向烈士致敬,表达继承先辈遗志、弘扬长征精神、践行强军目标的决心和意志。

无限哀思无限情,英雄墓前祭英雄。绕过纪念碑往上,便是邓萍墓。墓碑形如一个巨型花圈,造型端庄。“邓萍时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在1935年2月红军第二次攻占遵义城战斗中,不幸被敌人流弹击中光荣牺牲,年仅27岁,是红军在长征期间牺牲职务较高的一位将领。”聆听完讲解员的深情讲述,学员们对邓萍烈士肃然起敬,在墓碑前庄严地敬了个军礼。“时刻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是军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学员陈俊辉感慨地说。

从邓萍墓往左而行,有一座“红军坟”和一尊铜像。讲解员讲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铜像原型是红军卫生员龙思泉,广西人,参加红军后运用幼时随父行医掌握的医术,走村串寨为群众治病。一天,龙思泉给百姓看病,没有来得及与大部队会合,不幸被跟踪而来的敌人枪杀在桑木垭。当地百姓冒险将他偷偷安葬在附近,因不知其名字,就称之为‘红军坟’。”

学员们神情肃穆,静静地聆听烈士的故事,不少人默默流下眼泪。“龙思泉牺牲时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大,他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是每一名军人都应具备的。”学员李东润深有感触地说。

在红军英烈墙前,学员们驻足良久。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四渡赤水,与国民党军数十次殊死战斗。看着英烈墙上一个个名字,学员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红军将士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追求。来自遵义市湄潭县的学员胡腾飞动情地说:“来到红军山,心灵得到净化,对信仰、奉献、责任、担当、感恩等又有了新的认识,这是终身受益的财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我们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强军兴军的新征程上,必然会面对艰巨难题和纷繁矛盾的重重考验。只要我们弘扬长征精神,敢于牺牲奉献、敢于担当作为,敢于排除万难、敢于争取胜利,就一定能实现强军伟业。”该院院长方振东的一席话,赢得学员们的热烈掌声。作者:寇继超 陈飞

(《解放军报》2016年09月29日 08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