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益新闻

“收舆论保护费”式“逼捐”不是真慈善

发布时间:2021-07-25 11:30 | 来源:新京报 2021年07月24日 第A02 | 查看:3823次

■ 来论  

  河南洪灾发生后,明星的捐款情况开始被一些网友汇总、排名。据报道,100万元是顶流明星捐款的行情价,某社区小组网友还给捐款多的明星发放“免嘴券”“夸夸券”,被认为捐款少的则会遭致声讨。

  灾害牵动人心,各大企业、明星纷纷捐款捐物援助,是其社会责任的彰显。但大量的明星捐助数量被汇总、排名,一些暂未捐款的明星被网友敦促甚至声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逼捐”的舆论氛围。

  社会对明星等公众人物有更高的道德期待,也属正常。但这种期待一旦上升到“逼捐”的地步,则明显超越了合理界限,不仅与慈善的自愿原则相冲突,也让爱心变了味儿。

  “逼捐”氛围下产生的慈善,表面看起来是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但实际已多少带有舆论赎买和利益交换嫌疑,对一些明星而言,这似乎更像是交上一笔“舆论保护费”。当这样的现象形成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无疑将扭曲真正的慈善精神,也无助于社会慈善观念的健康发育。

  事实上,“逼捐”现象,这些年几乎在每一次灾难发生后都有出现。这或许也和明星群体近一两年的风评变化有关。互联网时代,明星的方方面面表现都容易被舆论聚焦。当这些表现低于舆论预期时,就难免会加剧一部分网友的“惩罚”快感。如迫使明星在灾难事件中“积极”表现,去完成一种“公平”的代偿。

  因此,对于舆论“逼捐”,不管其初衷为何,我们都应意识到,它不符合现代慈善精神,真正的慈善绝非“打土豪”。不管是搞“摊派式”捐赠,还是以舆论压力倒逼捐赠,都值得所有追求真慈善的社会警惕。明星等公众人物、精英群体也应思考和自问,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以及应该扮演的公共角色,是否到位了。

  当然,这种责任和角色,不只是体现在大灾面前的带头捐款捐物,也包括其他各个方面。总之,舆论对明星的期待,以及明星对自我角色的认知,都应该有更深刻的调适。

  □宇行(媒体人)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