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全盛:探寻古法制瓷的“根”与“魂” (2图)

发布时间:2022-05-08 12:47 | 来源:中工网 2022-05-07 17:32:30 | 查看:826次

人物名片

  兰全盛,畲族,1981年7月出生,福建省泉州市德化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艺术设计专业,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德化县立琦瓷艺研究所艺术总监,泉州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兰全盛先后获评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福建省金牌工人等。今年“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兰全盛为陶瓷学员现场授课,传授瓷艺。

  在瓷都德化,一代一代的瓷艺匠人推陈出新,传承弘扬陶瓷技艺。青年一代陶瓷匠人,更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兰全盛就是代表之一。

  “我对陶瓷的喜欢一直都没有变。每一块陶瓷似乎都有自己的生命,似乎总有说不尽的故事……”从事瓷艺20多年来,兰全盛以对陶瓷的独特情怀、独具个性的理解,用心创作着每一件作品。

  1998年7月,兰全盛从德化职业技术学校雕塑专业毕业后,进入泉州市一家树脂工艺品厂当学徒。2000年初,兰全盛回到家乡德化县,做小工艺品的样品设计开发。

  他不甘心一辈子做小工艺品。“人嘛,总应该趁着年轻多学一些东西,不然将来会后悔的。”于是,2007年3月开始,兰全盛利用业余时间,到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现为“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瓷雕塑高级研修班学习。

  兰全盛说:“在研修班学习过程中,我认识了德化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苏献忠、林建胜、张南章等,深受他们的影响。也是在他们的指导下,逐渐意识到,传统陶瓷雕塑有着一份特殊的魅力,我下决心要学好它。”

  白天,他在陶瓷公司上班,一下班就到陶瓷学院学习;晚上,则到几位老师的工作室中观摩、请教、实践。老师们被兰全盛的好学精神所打动,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十八般武艺”通通传授给他。

  2010年3月,兰全盛辞去工作,完全投入到传统瓷雕的学习创作中。他沉潜于德化传统陶瓷雕塑的艺术海洋中,全身心揣摩历代陶瓷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尤其是在模仿何朝宗作品的过程中,更是下了一番苦功,努力体味前人的造型要义、工艺技法、内心修为等。

  在继承、理解、把握传统艺术的过程中,兰全盛借古开今,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手法的创新,让作品更有张力。为力求成功转型,短短几年间,兰全盛设计创作了数以百计的艺术陶瓷作品,获得了社会肯定。

兰全盛用心创作瓷艺作品。

  2014年12月,福建省陶瓷行业职工技能创新竞赛在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行,75名选手围绕主题“仰望”进行竞逐。作为参赛选手,兰全盛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他也因此并被授予“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10月,全国陶瓷成型职业技能竞赛在景德镇市举行,兰全盛以现场创作的《唐女》夺得第二名,并因此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他不断创新,让传统作品融入创新元素,令人耳目一新。为让作品更有层次感和厚重感,更好地将德化瓷雕艺术之美展现出来,兰全盛挑战烧制实心雕塑。实心雕塑不但工艺繁复、创作时间长,而且烧成极其困难,历史上曾有“十窑九败”的说法。

  在实心雕塑制作过程中,从堆泥到成型,要经过主体造型设计、表情刻画、衣服处理、局部装饰等,这些工序层次完成之后,还需等待胎体的自然风干,最少需4个月。尤其是自然风干这一程序,省不得、急不得,尤为考验匠心。

  兰全盛介绍说,因为整座胎体都是实心的,若是人工吹干的话,往往表面一层泥会迅速干燥,而里面的泥坯却仍然水分十足,内外干燥的程度、速度不一致,就会造成日后烧制时的爆裂。实心瓷塑作品在烧制过程中,瓷体很容易爆裂,这是因为胎体太厚,接触高温时收缩速度不一造成的,温度由外入内,外层受热快,温度比较高,收缩快,内里受热稍慢,温度比较低,收缩稍慢。所以,每一件瓷器都要反复修改,进炉烧制十几次,不但烧制时间长,而且成品率也极低。

  尽管难,但兰全盛坚持不懈,并从“做出好东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极大喜悦。在其持之以恒的试验、实践中,他的实心雕塑作品烧制成功了。

  面对称赞,兰全盛一如既往地平淡,他依然走在不断学习、传承的路上。目前,兰全盛已带徒20多人,徒弟们的作品在省级以上行业评比中屡屡获奖。青年一代瓷艺“匠人”传承创新,为助推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李亮 谢秋菊)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