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之问 铸牢军魂跟党走

发布时间:2022-09-16 20:56 |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杂志 2022年08期 | 查看:7385次

记 者:毛泽东曾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支部建在连上,是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作为军史专家,您认为其意义何在?

  肖裕声: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余部到达江西吉安永新县三湾村。针对当时组织混乱、人心涣散的严重困难局面,毛泽东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史称“三湾改编”。

  当时,红军队伍中曾流传过一段精彩的对话。担任连指导员的何挺颖说:我们连队从未出现过逃兵现象。团长苏先俊十分好奇,请何挺颖讲讲他是如何严整军纪的。何挺颖说,因为我们连队有党员。党员能够做好士兵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为了谁打仗;打仗的时候党员冲锋在前,党组织关心每一位战士,尽可能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样,队伍就有了凝聚力。

  在“三湾改编”中,我党我军通过“支部建在连上”,在部队首次实行了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的制度,使得党的决定、规定在基层单位有了组织载体,有效解决了党对军队基层的领导问题,使军队面貌焕然一新。

  “支部建在连上”作为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成为人民军队未来发展壮大的基调和底色,而坚决服从党的绝对领导也成为人民军队的“军魂”。

  记 者:长征中活下来的有多少人?红军战士靠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呢?2019年5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江西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提出的这3个问题,您能否结合红军长征的历史给我们一个答案。

  肖裕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极为罕见。习近平主席在江西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提出的3个问题,直逼人心,发人深省。

  长征中能活下来的有多少人?这是奋斗之问。革命年代,奋斗是打仗,牺牲的可能是生命。史料记载,在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前,各苏区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长征后保留下来的兵力3万多人。其中,中央红军出发时约8.6万人,到达陕北时7000余人。

  红军战士靠的是什么?这是信念之问。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

  红军图的是什么呢?这是初心之问。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磨难和牺牲、历史和现实可以见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红军战士的梦想与精神支柱。

  记 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3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却连着人民军队从哪里来的“基因原点”和“价值原点”。您对上述3个问题有何思考?

  肖裕声:人民军队来自人民。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枪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长征路上,尽管条件异常艰苦,仍然有千百万工农加入红军。当年仅有23万人口的江西兴国,就有8万人参加红军。

  人民军队为了人民。我军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的和唯一的宗旨,决定了人民军队具有许多旧军队所没有的本质属性、精神力量和独特优势。

  人民军队依靠人民。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里,人民子弟兵如鱼得水。1947年,郓城攻坚作战中,得知部队需要木料,方圆几十里的百姓家家卸下门板送到前线,总数达17万块之多。据统计,仅淮海战役就有支前民工543万人,用独轮车运往前线的粮食达4.3亿斤。陈毅元帅曾动情地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历史告诉我们,“人民”二字,就是这支“无法复制的军队”蕴藏的制胜密码。

  记 者: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几乎所有军事专家都在琢磨一个“再出发”的命题。“重整行装再出发”的人民军队未来将去向何方?习近平主席指出:“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对此,您如何理解?

  肖裕声:人民军队走得再远,也要多看看来时的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无比光明的前景。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安全形势十分复杂,我国安全的内涵外延、时空领域、内外因素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站在历史的潮头,人民军队只有永远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才能为祖国和人民打造最强的盾、最利的剑,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辉煌业绩。

  推进强军事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人民军队永远跟党走;必须坚持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必须始终聚焦备战打仗,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水平;必须深入推进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人民信赖、人民拥护、人民热爱的子弟兵。

  记 者:在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一往无前冲锋在前,无处不在,在和平年代亦如此。当灾难突发之时,人民军队的勇士义无反顾冲进废墟、冲进洪水、冲进火海、冲向疫区……在您看来,这支以“人民”命名的军队,和其他国家的军队有何不同?

  肖裕声: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说,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全彻底为人民奋斗。哪里有敌人,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说:“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

  人民立场是我军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国家武装力量的显著标志。这一根本宗旨和立场,是人民军队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深厚源泉和不竭动力。放眼当今世界,没有哪一支军队像我军这样,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喻为“血肉”。

  记 者: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您可否谈谈“改革强军”和“不忘初心”二者间的关联。

  肖裕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亲自担任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亲自确定改革重大工作安排,亲自领导调研论证和方案拟制工作,亲自主持召开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科学有力:2015年,重点组织实施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2016年,组织实施军队规模结构和作战力量体系、院校、武警部队改革,基本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2017年至2020年,对相关领域改革作进一步调整、优化和完善,持续推进各领域改革……

  伴随着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实施展开,我军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正式形成,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取得标志性成果,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迈出关键性步伐。

  越是在改革强军的道路上,越要不忘初心。“历史告诉我们,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前进就有方向、有力量。改革强军的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这一条当作人民军队永远不能变的军魂、永远不能丢的命根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不断提升打仗能力、有效履行职责使命。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