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连瑞:为了诺守那个沉甸甸的“约定”

发布时间:2022-10-04 20:52 | 来源:山西文明网 2021-07-13 | 查看:333次

崔连瑞是定向招生政策实施的第一年(87年)从马武寨中学考入晋城师范学校的,九零年从晋城师范毕业回到家乡任教师,先后在诸神观小学、马武寨高小、瓦铺小学、马武寨中学、马武寨寄宿制小学任教。二十几年来,从马武寨定向走出去的师范生共计30余人,他们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马武寨,唯独她成了“留守”教师,这其中,除了奉献意识外,其余的却都是只为了诺守丈夫和老父亲(公公)那份沉甸甸的“约定”。

  老公公是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她家乡诸神观村的第一任支部书记、家乡学校的创始人。他不识字,但在解放战争中带领马武寨山区的民工抬担架送公粮,和部队干部、还有焦作晋城的地方干部打过不少交道,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就发誓:一定要让家乡的后人多学文化,特别是自己的子女,一定要有文化。基于此,他在建国后当上家乡的支部书记后,在当时的马武寨公社第一家办起了村级小学,并吃住在那里,时刻关心学校的发展……。她大姑姐高中毕业报考学校,老父亲让她报了山西师范大学,她丈夫报考学校,老父亲又让他报了晋城师范学校,并和他约定:毕业后一定回到家乡任教,只要山上还有一个学生,就不能离开……。嫁给丈夫后,他把老父亲的这个话原原本本地传给了她,从结婚的第一天起,她们夫妻就发誓:一定在家乡奋斗到老,只要有一名孩子需要她们!

  工作中,她不管走到那个学校,始终挑重担干,始终以母亲的身份去关爱学生,感召学生,因为她的付出,她所教的学科成绩在全乡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2003年来到现在的马武寨小学校,学生还有40多名,此后每况愈下,发展到今天,就只有6名学生了,六名学生中有来自三个家庭的四名寄宿生,他们的母亲都是是残疾人,他们的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地照顾他们,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毕竟,男人笨手笨脚、粗心,孩子往学校拿的被子床单、身上穿的衣服,既不整齐也不干净。在学校住一段过礼拜回家了,学校布置要求把床单被套拿回家洗一洗,把衣服洗洗,可礼拜回来一看,基本没有变样,怎么办?给孩子们当妈吧!学生回家了,她就把东西拿回家洗一洗,该缝补的就补补,自己动动手,孩子们舒服了,学校环境也好了。

  让孩子喝药也是最大的难事。由于她们实行的是两周一次礼拜,有时天气不好,学生在学校就有可能住三周、四周回不了家(比如大雪封山),生个小病很是正常,她每天上课、巡查学生,总要听听他们的声音,从说话声音判断学生健康与否,发现有小毛病,立即和医生联系,带他们去诊断买药,这都是小事,关键是他们半天喝不下去。有的学生,哄哄就下去了,有的下去不到喉咙就吐了,有的干脆不张嘴,怎么办呢?先软后硬、恩威并施吧,发挥好老师的威严,他们自然就喝下去了,因为这,孩子回到家里不喝药,家长还得拿起电话,让她给孩子下命令。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最重要,在学校,她每天都要教她们应该学会和注意的地方、比如早上按时起床、按时洗漱、床铺要叠得整整齐齐、教室宿舍要勤于打扫、要通风;说话要用礼貌用语;饭前要洗手等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并且每天都要督促检查,时至今日,她们学校的学生个个懂礼貌、人人讲卫生,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城乡差别也越来越大,一是交通二是通讯。学校工作中。她们最发愁的就是过礼拜,由于没有通讯,学校要过礼拜了,联系不到家长,要么就是有的联系到了,有的联系不到,这种情况下,就又得义务当妈了,回不了家的学生去她家呗,管吃管住管洗衣服。

  大爱无疆,她付出了,但也收获了喜悦:来到学校,只要有人问学生,是家里好还是学校好,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学校好了!她感觉这是对她工作的最大肯定!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