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正:“对社会的热爱 多了一点” (2图)

发布时间:2022-12-17 15:30 | 来源:安徽文明网 2022-05-11 14:43 | 查看:221次

“关心他人,奉献社会!”这一句朴实的话语,一直深刻在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退休副教授姚文正的心里。多年来,他生活简朴,却把省下的钱资助困难学生、帮助他人,还办起“学雷锋家电维修站”,义务为群众免费修家电30多年。

姚文正在维修家电

姚文正给居民送电器

  免费为居民修家电从1989年开始

  说起为居民修家电的事,在蜀山区南七街道新华社区77岁的姚文正回忆说,这要从1989年3月5日的一场学雷锋活动说起,他和其他几位教员带着学员作为代表,在安徽大剧院设点为群众修理家电。过程中,他发现学员们都在擦汽车、扫马路,他感到很尴尬,觉得“有责任把他们组织起来学习”。

  回到学校,姚文正就询问学生,想不想学习维修家电的技术。很多学生都表示想学。于是,姚文正就开辟了“电学第二课堂”,每周两晚为学生义务传授家电维修技术。20位学生成立无线电爱好者小组,同时开展了为民服务义务修家电活动。“电学第二课堂”成立,他不仅亲自教学生课程,还自掏腰包购买工具和电子元件。

  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每个周末,姚文正都带着学生们到工厂、农村、街道社区开展学雷锋义务维修家电活动,深获周边群众好评。

  “他们是88级的学生,1992年毕业。我记得特别清楚,1992年毕业时,学校统一送学生到车站,时间定在下午2点。有两位学生当天上午还去了西园新村帮一户人家修电视机,一直搞到1点多才回到学校,回来之后简单地收拾了行李就出发了。”这件事让姚文正特别感动。

  33年如一日的坚持

  维修站里有很多零件以及电风扇、电视机、电水壶等各种旧家电。这些旧家电大部分是周边居民送过来的。“我们制定了三条守则:一是修理不收费,不抽群众一根烟,不喝一杯茶;维修的过程中损坏的元件自己赔;坏了的器件归还群众,不带回。”姚文正说,白天学生们上课,他就一个人在维修站里忙,“不觉得孤独,因为有干不完的活”。

  他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维修站的牌子上,老百姓一个电话打过来,他就上门服务。有一次大年三十晚上,他正和家人吃着年夜饭,突然接到群众电话,说电视机坏了。接完电话,姚文正放下碗筷就走,“人家电视坏了,晚上看不了春晚,肯定着急,我得早点帮人修好。”

  义务维修家电,姚文正一直在坚持。在他的眼里,首先是要帮助困难户。他经常自己或者让学员走访院里的临时工,询问他们的需求,“他们送来的电器不但修好,而且只要我有的就送给他们。送给他们的电器,一是我自己安装或买的;二是学员毕业后留下的;三是用户淘汰不用或废弃的,后修理好的;均保证能用。”这些年,姚文正送出的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微波炉、电饭锅、电水壶、取暖器等,帮助了很多人。对于老同志,他也主动上门维修,很多时候自掏腰包买配件,也从不含糊。

  33年里,“学雷锋家电维修站”走出了3000多名学生。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离开了,他却始终坚守着,没有节假日、寒暑假,退而不休,不计条件,也没有怨言。

  而在姚文正心里,每次修好家电,人们说的那声“谢谢”就是对他最好的肯定。“我们的维修站就像是一个‘谢谢牌’产品车间,满屋都是。人在其中,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学雷锋的内涵。”姚文正笑着说。

  “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2005年姚文正退休。“刚开始退休,我还真有点不适应,放不下我的第二课堂。”

  随着培训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在院各级领导和各有关教学单位的支持下,2006年2月“电学第二课堂”更名为“能力夜校”,“学雷锋家电维修站”成为“ 能力夜校”的基地。“能力夜校”利用下午、晚自习和双休日,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精神。

  退休后的姚文正更忙了,白天免费为居民修家电,晚上义务给学生们上课,教授《电子技术工艺》《家电维修》等课程,每年上课约有500课时,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退休前与退休后一样,每天都在忙于教学和维修家电,因为我觉得,生命的价值一是用于干工作,二是用来帮助人,有效工作日越多,我的生命越有价值。”姚文正说。

  能力夜校的开设,极大地拓宽了学员们的眼界,引发了学员们的兴趣,也激发了学员们的潜力。2007年,姚文正自出资金在夜校成立4个机器人小组,自定项目。到了2008年4月,每个小组都亮出了他们的成果:自动机械臂、水下机器人、机器狗、室内通信车。这一成果让大家刮目相看。

  姚文正在教学中,并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在他心里,教会学生“做”应是教师的责任。

  随着技术的发展,能力夜校也因势而变,相应侧重了电路分析、单片机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训学员在机器人、电子设计、智能车大赛等各种活动中去发挥技能,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能力夜校教学从一开始就以‘做’为主,执行‘以人为本,能力为重,知行合一,实践成才’的教学理念。3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理念是正确的。”姚文正这样总结自己走过的教学路程。

  人们常说的“关心他人,奉献社会”。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采访中,姚文正写下了“忆苦思甜、知恩图报、热爱社会、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于心无愧。”

  他说,“要说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对社会的热爱多了一点。”这一热爱的初心要从他的学生时代说起。高三时,班主任老师让他忆苦思甜。这让他想起,解放前他出生在安庆。那时,他的奶奶给地主家当佣人,他父亲在饭馆当伙计,母亲则在家,靠拾柴捡菜叶度日。解放后,父母有了工作,弟弟妹妹们都有学上,心中充满了感激。就在这时,他萌生感恩之心。

  他生活简朴,但他却把省下来的钱,捐给有需要的人们。1979年冬,因为修家电,姚文正认识了合肥市南三十岗的一位张姓农民,他有5个孩子,家庭负担较重,时常会为了买化肥、种子、猪崽、煤、砖、水泥等向姚文正借钱。到了1993年,张得了胃癌,姚文正不但没有收下他要归还的2000元,还加了1000元给其送去。1994年,张的儿子高考落榜,姚文正花了3000元让他的孩子学驾驶。

  不仅如此,他资助困难学生学费,直至毕业;他在医院住院,看到肥西高刘一户农民为医疗费发愁,便悄悄塞给那个农民500元钱……

  “有人曾经问我,你一个大学副教授,修理电器是不是大材小用。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人活着,就该为社会多干点工作,为他人多做点善事,平常人做平凡事,价值犹存。”姚文正如是说。

  在姚文正的定义里,要把人生过成“有效生命”。何谓“有效生命”?他的定义是:为社会、为他人劳动付出所用的时间。“比如说,我退休十几年了,每天白天和晚上仍然忙于教学和修家电,这时间就是‘有效生命’,因为有社会价值。”(记者 何芳芳 通讯员 刘学 刘亚萍)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