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父子居沙漠11年 造出6400亩“绿色屏障”(2图)

发布时间:2011-01-22 00:01 |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3月06日 08:08:11 | 查看:2216次

甘肃武威农民王银吉一家人为治沙曾住过的“地窝铺”。摄影:侯志雄

乐观开朗的王天昌老人,身后是他们近年来在沙漠中种植的树木。摄影:侯志雄

  离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不到四十公里的长城乡红水村,地处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在沙漠中有一方茂盛的沙生植物,是甘肃武威的一对农民父子用11年时间种养出的6400亩“沙漠植物林”。 

  由于腾格里沙漠风沙线不断前移,红水河东岸沙区植被破坏严重,风沙活动频繁,使世代居住这里的人们“谈沙色变”。儿子王银吉指着一个个连绵起伏的沙丘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几年前曾经是一个风沙肆虐、人迹罕至的地方。”

  在这里,每年有大量的农田和庄稼被风沙埋压和毁坏,父亲王天昌和儿子便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在风沙口种树种草,让沙漠绿起来。

  1999年春天,父子俩走进这片东沙窝,开始了艰苦的治沙生涯。在当地沙漠中心地带有一处人称“地窝铺”的地方,从地面挖下去四五米,然后扩大至10平方米左右的“大坑”,上面铺树枝、草垫,就成了父子俩生活6年的住所。

  在这6年间,他们不断植树治沙。直至2006年,当地政府为他们建起了三间看护沙漠林区的平房。

  王银吉说,当时,沙生苗木短缺,我们就自己培育。春天植树的黄金时节,人手不够,我们花钱雇请10多名临时工帮助压沙障、栽树苗,在沙海中植树,难度是非常大的。

  “挖好的树沟,一夜之间就会被风沙填平;种下的树,树苗根部也会在一夜之间裸露,有的还会被连根拔起,几经反复才能种活一棵树。”王银吉解释说,刚栽植的苗木最需要水,为了苗木的存活,我们得从离家2公里多远的沙漠腹地调水。

  于是,王家的两峰骆驼便成为唯一的运输工具,一次2桶水,一个往返两个多小时,红水村的村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只骆驼组成的“驼峰运水队” ……

  这些年父子俩投入到“绿色长城”上的10万多元对于一个靠天吃饭的庄稼人来说,已是家徒四壁。然而,王家种植的6400亩压沙林,却让父子俩感到很富足。

  武威市凉州区林业局副局长邱池美说,最新一次统计显示,王银吉栽植的梭梭、花棒50多万株、毛条14万株、榆树3000多株、红柳2000株、沙枣5000多株、杨树400多株,植被覆盖率达到52%,成活率较高。

  提到今后的打算时,王银吉说,在已压沙造林6400亩的基础上,沿着向民勤县调水工程输水渠的走向,争取2010年治沙面积达到10000亩。(记者 侯志雄 张玉玺)

(责任编辑:张予)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