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人物|左兴:心有松柏之志,“典”亮创新之路(组图)

发布时间:2023-06-11 18:34 | 来源:中国电视报 2023年06月11日 11:59 | 查看:5151次

  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左兴,始终扎根创作一线,担任总制片人、总导演、总编剧,负责研发、参与制作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2019主持人大赛》等一系列大型季播节目。2021年起,其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制作了《冬日暖央young》《开工喜央young》及《2023开封清明文化节》《2023杭州临安吴越文化节》“央地合作”等系列总台融媒体创新节目。其制作的节目多次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特别节目、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电视文艺“星光奖”、亚广联大奖等荣誉。其中,《典籍里的中国》荣获第16届“五个一工程”奖。

  2020年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在一次编务会上提出建议:能不能打造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栏目,比如《典籍里的中国》?

  艰巨的制作任务,最终落在了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团队的肩上。作为成功打造过《故事里的中国》《2019主持人大赛》《挑战不可能》等节目的“金牌团队”,主创们开启了又一次漫长、艰辛的探索创新之旅。

  2021年2月,《典籍里的中国》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以第一期《尚书》为例,导演团队咨询的专家就有65人,剧本打磨了53个版本,最后台本也改了74版。

  倾尽心血后,如团队所愿,《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就以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直抵人心。其把古代典籍变成了可视化、故事化的作品,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创新之举,树立了文化节目的新标杆。

  能啃下这块硬骨头,两季《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总编剧左兴欣慰之余,感慨万千。三年两季,每一次埋头书海,每一回挑灯夜战,多少次切磋打磨,又多少次推倒重来。这样的创作过程,左兴称之为“艰难的攀爬之路”。因为《典籍里的中国》,他开始写剧本、排戏剧,寻到新的身份。对左兴来说,一档节目的成功,不止有着千帆过尽的喜悦,同样带来职业生涯的成长。

  其实左兴从未停止学习与创新的步伐,经济学背景出身的他入行20年,参与制作的多档精品节目,口碑、收视均取得不俗成绩。从电视导演,到制作人、编剧、团队管理者,他不断丰富自己的角色,充实自己的能量。他说,在总台鼓励原创、重视研发的创新氛围中,要珍惜每一次机会,也要对得起每一次机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左兴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子罕》。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改变初心。左兴说,这是电视人该有的品质。而他,也将以岁寒松柏之姿,面对下一次挑战,用更多优质创新节目回馈观众,匠心为本,不负前行。

谈制作

“典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题材

  记者:

  总台台长慎海雄在《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一文中说道:“典籍,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永远给中华儿女以精神滋养、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的范本。”接到这个任务后,你和团队是如何破题的?

  左兴:

  接到这个任务,首先很珍惜,作为创作者,这是梦寐以求的珍贵题材。典籍如灯,可以照亮世人。但如何将中国五千多年来优秀的思想财富做成一档电视节目?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介绍这些典籍?这是研发过程中团队首要解决的难点。压力也随之而来。

  我们的创作团队开启了长时间的思考和摸索,这个过程大概长达8到10个月,才最终找到答案。我们的破题点是“一部书、一个人、一个大故事、一个核心思想”,将典籍“人格化”,将一部书和一个人牢牢绑在一起。

  记者:

  中华传统典籍浩如烟海,两季节目对典籍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左兴:

  典籍的选择至关重要。整个专家团队、导演组,包括一直在关注、关心我们的台领导,我们共同发掘了这些宝藏。

  在典籍的选择上,我们照顾了不同的维度。比如第一季,有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有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还有《史记》《本草纲目》《孙子兵法》《徐霞客游记》等等,涉及方方面面。再如第二季慎海雄台长亲自命题的《越绝书》,一部几乎已被当代人遗忘的“奇书”,竟以越地为视角,将华夏千百年历史激荡浓缩于此,带领观众了解“无四方,何以中国?”《茶经》则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

  在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这些典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影响着无数国人,我们用恰当的方式把它们呈现到观众面前,使人有一种新奇的获得感。

  记者:

  《典籍里的中国》短短90分钟的节目,却能看出主创团队的匠心与诚意,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左兴:

  沉淀的过程很艰难,也很漫长。接触一本典籍,我们需要重新研读,听专家讲课。创作期间,团队成箱地购书,并翻阅了各种相关研究、报道、论文、史料,不仅要了解人,还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以第一期《尚书》为例,从筹备到制作完成,近两年时间,才呈现给大家一期90分钟的节目。

  有些典籍的“一个人”找起来也不容易,比如《越绝书》,作者不详。在研究这一类典籍的时候,团队会陷入巨大的困难。最终,我们在无数次研讨过后,选择了明代学者杨慎,也是《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以杨慎为主要人物视角,讲述《越绝书》中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解读越王勾践身上所蕴含的顽强坚韧的品质与奋发有为的精神。

谈“出圈”

让典籍从高阁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

  《典籍里的中国》传播价值和社会影响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成功在社会上掀起“典籍热”,迅速“圈粉”一大批年轻人,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成绩?

  左兴:

  讲好一个人的故事,相对简单;但如何通过人物,呈现一部典籍的精神价值,也就是总台强调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比较难。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创作方向。

  通观《典籍里的中国》,可以得出创作结论,首先是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才是典籍穿越千年仍散发生机的核心。第二是时代性,典籍不是束之高阁的历史书,我们要寻找典籍和当下精神共通的地方,照进现实。

  比如《尚书》一期,牢牢抓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越绝书》一期,讲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茶经》一期,讲茶叶富民至今……人民性和时代性,永远是我们创作的主题方向。

  同时,节目的传播效果是一个综合因素。珍贵的题材、严苛的标准、严谨的创作、高品质的呈现等等,共同铸就了《典籍里的中国》。总台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极大地助推了典籍从高阁飞入寻常百姓家。

  记者:

  《典籍里的中国》“神仙选角”也为人称道,被视为“出圈”的关键因素,节目在选择演员的时候有什么标准?

  左兴:

  典籍历史久远,其中不乏专著,深奥难懂。在模式研发过程中,我们想到了当代读书人拜访古代读书人的模式,实现古今穿越和古今对话。完成这样的创作,就要找到写书人、传书人或者护书人等等,他们一定是在人生的后程阶段,全面了解典籍的思想精华和传播过程。这样想,我们发现——每部典籍背后都有一位“老先生”。

  “老先生”,需要有品质感的演员来呈现。“典籍”的舞台,演员必须会演戏、演好戏,必须是最合适的。比如《尚书》一期的倪大红老师,他的表演助推了我们的创作,创造了价值。

  记者:

  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形式是《故事里的中国》首创,后续影响了《典籍里的中国》等。这种形式的出现曾被誉为“横空出世”般,引发热议,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创新?

  左兴:

  我理解,没有一个节目是横空出世的,一定都是创作经验的积累,加上在不同时期对于创新的要求共同铸就的。

  很早之前,我们就开始进行演绎类节目的创作,比如《CCTV家庭幽默大赛》《欢乐中国人》,都包含表演的元素。后来我们进入瓶颈,为了革新并且延续以表演为核心的形式,我们的创作团队必须不断迭代,不断找寻新的适合电视的创作方法。兼容并蓄,终于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一片新的蓝海,于是有了大家看到的、认可的《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

  从《故事里的中国》到《典籍里的中国》,我开始学习戏剧的创作方法,包括创作理念、剧本撰写、排练拍摄等等。对我本人来讲,尽管非常艰辛,却也非常幸运,是创作生涯当中的一次蜕变。

谈职业

会在原创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记者:

  你一直深耕文化类节目,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并取得了成功。《典籍里的中国》之后,你还有什么样的惊喜带给观众?

  左兴: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杀青后,我们接下来要创作的,也是由慎海雄台长亲自命题的一档大型文化创新节目,叫做《简牍探中华》。节目通过“实地探访+戏剧演绎+文化访谈”等多种创新表现形式,讲述简牍古代诞生、近代发现、当代研究传承的故事。

  整个团队从去年年底接到创作任务,一直在筹备、研发。这档节目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压力来自如何找到创新的方法,所以也被我和团队称为又一次创作机遇。

  经过了三季《故事里的中国》、两季《典籍里的中国》,我们积累了一些创作经验。在《简牍探中华》中,我们将尝试打破之前的惯性,找到最优方案,希望可以尽快和观众见面。

  记者:

  总台鼓励原创,重视节目研发,你的团队也是制作过很多精品节目的“金牌团队”。这样的团队,平时的创作氛围是怎样的?

  左兴:

  今年是我入台第20年,我大学的专业是经济学,当年凭着一腔热爱,有了一个机遇,来到台里工作。从央视综合频道到央视创造,感谢之前所有前辈给我的帮助,让一个“零经验”的经济系学生,一路走到今天。

  我和团队也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共同成长。如今这支能打硬仗的团队,是大浪淘沙慢慢培养起来的。我们基本上天天一起搞创作,拼尽全力,互相磨合。我经常告诉他们要拼,要珍惜每一次机会,也要对得起每一次机会。

  在创作《典籍里的中国》这三年时间里,我们很少休息,多少个夜晚看向窗外、仰望星空,经历无从下笔、思考沉淀、推翻重来……如此反复。最好的办法也是最笨的办法,就是我们一起把每条路都走一遍,最终找到那条正确的。

  记者:

  成为电视人的20年里,你经历了从借鉴国外节目模式,到原创节目百花齐放的过程。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又如何理解总台坚持“守正创新”的节目制作要求?

  左兴:

  我曾经历过购买海外模式版权的年代,我理解那是中国电视节目兼容并蓄的过程。我们不能否定这个过程,因为我们看到了优秀的工业生产方法以及创新的理念。但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不能一直沉浸其中,原创才是王道。

  央视创造的成立,就是要解决如何在新的时代命题下,去找到新的创作路径。2015年开始,我们有了《挑战不可能》《欢乐中国人》,随之而来的文化类节目兴起,我们又有了《经典咏流传》《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等。我们牢牢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原创,反而获得了成功。同时经过锻炼,经过不断自我革新、自我创新,我们拥有了非常扎实的原创能力。

  在总台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随着央视创造传媒加盟央视频公司生态体系,我们在大屏之外也开启了面向新媒体转型的奋力尝试。近年来,团队陆续创作推出了《央young之夏》《开工喜央young》等多部“央young”IP系列的总台融媒体创新节目,并深耕“央地合作”模式,打造了《2023杭州临安吴越文化节》等融媒体创新节目。

  总台人一直在坚持守正创新,这两个词,守正必须在第一位,不能为了创新而忘了守正;反过来,守正能守得更好,则需要创新。是总台这样优渥的土壤,让我们得以不断推出优质原创内容,回馈观众。

轻问答

  记者:

  作为两季《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总编剧,你最喜欢哪一期节目?

  左兴:

  记忆最深刻的是《尚书》。《尚书》是两季的第一期,创作阶段所有的不确定,一档全新节目即将面世的忐忑,至今记得。也是这一期节目,奠定了这档原创节目最核心的模式,包括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为我们选择演员定下了标准。

  还有《孙子兵法》我们第一次产生了双主角;《楚辞》我们用一颗橘子讲什么是家国情怀;《永乐大典》我们用特效展现陈济的内心世界;《茶经》我们第一次尝试到户外拍摄等等。

  记者:

  创作的过程艰辛且痛苦,你如何让自己放松?

  左兴:

  专注是最好的方式,而专注后得到的收获则是最好的调节器。你会为此兴奋、为此拍案、为此落泪,专注带来的进阶和收获是可以抵御苦累的。然后就是好好休息,好的身体是必需的。

  记者:

  经济学出身对你从事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左兴:

  学经济的人比较严谨,比较认真。我从电视导演,到现在当制作人、编剧,以及央视创造传媒的管理者等等,创作和管理之间的双重结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系统,我需要找到平衡。而理性思维帮助我更好地完成了现在的工作。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