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话|长大后弥补童年的缺失,报复性补偿心理怎么破?

发布时间:2023-06-19 22:12 | 来源:央视网2023年06月19日 10:19 | 查看:1765次

央视网消息(记者/姚抒廷):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小时候想要一件玩具却没有得到,长大之后就一定要拥有,即使很少再把玩,但拥有了就会有很大的满足感;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长大之后喜欢囤货,感觉只有周围堆满东西的时候,才会有安全感。

这样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童年报复性补偿”,被网友形容为“就像小时候心里有一个窟窿,长大了以后费尽心思想补上”。其实小时候很容易获得物质满足,比如一些零食、一个玩具都会带来满足感;反之,没能得到的痛苦也会长期留在心里,成为执念。童年的“遗憾”带来的报复性补偿行为究竟该怎么应对?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韩卓认为,小时候长期处于提出要求被拒绝,且父母没有给予情感支持和原因解释的情况下,比较容易造成成年期的童年报复性补偿行为。如果这种行为不影响正常生活、消费,并不能称其为心理问题,它只是一种心理行为。一旦情况严重,一定要做一些心理咨询,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纠正行为。

《新闻+》记者:不少网友都提到自己或多或少存在童年报复性补偿的行为,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韩卓:首先我认为报复性补偿的行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被父母拒绝过物质上的请求,并受到严厉的、缺少关爱的、没有缘由的拒绝,这会使孩子留下阴影,导致成年之后出现童年报复性补偿的行为。

孩子如果长期处于提出要求被拒绝,却不知道为什么被拒绝,也不知道拒绝合理性的环境下,他就会认为这个拒绝是父母既拒绝了物质请求,也拒绝了对他情感需求的关注。

一般父母在教养方式上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父母给予温暖的程度,另外一个就是规则的要求。我们认为最好的是高规则、高温暖的家庭,但如果父母是高要求、低温暖,比如对孩子提出很多要求,但对于孩子的需求只是一味拒绝,我们一般称之为专制型教养方式。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人就会认为自己应该做很多事,而情感需求总是被忽略,所以他们会在成年后爆发一些报复性的补偿行为,满足童年的缺失。

《新闻+》记者:如果在童年留下了遗憾,导致成年期产生报复性补偿的消费行为算是一种心理问题吗?

韩卓:我们把一个心理现象定义为一个心理问题,一定是由于这个行为给个体带来了不便、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或者影响了个体功能,比如说影响了个体的社会功能、学习功能、社交功能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认为这是一个心理问题。

我觉得这种童年报复性补偿的行为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比如说不是负债去买某件东西,它其实不算是一种心理问题,只是一种心理行为。

《新闻+》记者:如果存在童年报复性补偿的消费行为,需要纠正吗?

韩卓:其实我觉得大部分人的报复性消费行为基本没有达到病理化的水平。如果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真的给个体带来了痛苦,达到了心理问题的程度,那我觉得就需要去做一些行为上的努力去纠正这件事。

首先需要把对物质上的报复性消费的需求和对情感满足的需求解绑,不要将内心或者情绪上的需求都寄托在某种物质上。我们可以尝试其他追求,转移自己的满足点。

其次,可以使用记录法,记录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比如将哪一天报复性消费了一个什么东西、带来了哪些积极情绪、事后带来了哪些困扰都记录下来。如果是报复性消费的病理化行为,个体一定能够发现表格中的记录是弊大于利的。这种方式有助于个体清晰地意识到消费行为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和情绪的释放,个体应该控制自己,逐渐减少这样的消费行为,避免造成更多痛苦。

如果情况严重,已经对自己或家庭造成了很严重的痛苦,或者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那一定要去做一些心理咨询,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做心理咨询不代表有疾病,而是为了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尽快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矫正,能更好地面对生活。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