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敬业奉献好人 张世军(2023年第三季度)(图)

发布时间:2023-09-08 11:16 | 来源:天津文明网 2023/08/31 | 查看:123次

“海河工匠”坚守岗位“强核报国” 铸就国之重器

  张世军,男,汉族,1970年12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领衔人。他在实践中扎实技能,在坚守中锤炼本领,扎根科研生产一线33年,练就钢铁零件“薄如蝉翼”加工绝技;他坚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潜心修研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破解核心卡脖子技术“密码”,为我国核工业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曾获全国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海河工匠”等荣誉。

  立足岗位 做专业精湛的“求索者”

  2022年12月,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名单公布。该奖项作为我国技能人才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是给予高技能人才的顶尖荣誉,张世军作为核理化院代表,获此殊荣。

  张世军出生在一个军工家庭,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许下科技报国之心。自从加入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后,他全身心扎根科研生产一线,从事核燃料领域多种机型精密专用设备研制工作33年。他立足本岗、潜心修研,练就了超薄壁、超精密零件等加工绝技,有效攻克了多项核心卡脖子技术世界难题,为我国铀浓缩技术完全实现自主化、国产铀浓缩专用设备实现升级换代做出突出贡献。

  永不服输 做技术创新的“领航员”

  核理化院专用设备项目启动之初,所使用的几种关键零部件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加工工艺,单位将第一台数控设备交给张世军,由他带头负责专用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工艺研究。那个阶段,张世军几乎放弃了全部休息时间,每天工作到深夜,脑子里琢磨的都是工艺研究。经过连续30多天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专用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工艺,实现了从“无”到“有”质的飞跃,也为日后薄壁件加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超薄壁筒类零件是新型专用设备中的一种关键零部件,其最薄处仅为0.15mm,厚度相当于一张A4纸的厚度,加工难度很大。张世军根据零件结构和加工要点,创新设计出“热胀冷缩”的关键装夹方式,实现了0.15mm超薄壁零件加工试制,保证了相关科研试验的顺利实施,成为核工业重大建设项目中自主创新关键技术的标志。

  面对一个又一个技术上难啃得“硬骨头”,张世军坦言,成功的秘诀唯有“刻苦”二字。为了寻求技术上的突破,他多次去外地调研学习,回来后就一头扎在车间,连续数月以厂为家。经过反复钻研和技术攻关,张世军带领课题组成员成功攻克了多项工艺技术难题,先后研究出薄壁长筒类零件内外圆同步复合精密切削、超薄壁盘类零件精密切削等70余种领先国际的工艺方法。相关成果已应用于某专用设备工业化生产,直接节省材料成本1400余万元,创造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以小见大 做润物无声的“解惑人”

  在岗30余年,张世军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传承核工业精神,并紧紧围绕核工业科研生产任务,推动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我国核事业相关领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21年,作为专用设备精密加工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张世军被市人社局评定为天津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并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历史使命:要将工作室打造为解决科研攻关的堡垒,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校,传播、宣传、交流的平台,专用设备制造研发工艺的摇篮。利用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他深入推进“传、帮、带”工作,有效激发技能人才工作热情,推动生产加工工艺技术诀窍和经验得到传承和发扬。目前,张世军培养的100多名徒弟,大多数已成为核燃料分离领域专用设备加工领域的中坚力量,我国核事业相关领域发展奋楫笃行。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张世军的座右铭,也是他的生活写照。荣誉光辉的背后,是张世军默默付出的身影,他将全部精力与时间奉献给了核事业,将亏欠与遗憾留给了家人。因工作忙碌,他总是早出晚归,一旦下达新的科研生产任务,常常要忙到后半夜才能回家。作为家中顶梁柱,他长期缺席孩子成长,家中大小事全都落在了妻子身上;作为家中独子,他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只能将年迈的父母托付给3位姐姐照顾。但张世军无怨无悔,他用执着和坚守诠释“工匠精神”,用创新和拼搏践行“强核报国”初心,奋力在新时代新赛道竞速前行。 

推荐单位:河东区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