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11年6万多张照片,只想让大山教师的守望被看见(组图)

发布时间:2023-09-09 20:44 | 来源:新华网 2023 09/09 17:29:51 | 查看:2197次


  每一次,背着相机走进大山里的学校,我都会想起我的父亲,想起教我知识和做人的大山老师,想起我少年时的梦想。

  我父亲是一名大山教师。我上小学时,他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去另外一个村教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我在家门口读完小学二年级后,他执意要带我到他工作的学校读书,那是一所位于山坳间的学校,大山包裹,人烟稀少,8名老师坚守这里给6个班级学生上课。在那里,大山教师的形象深深定格在我童年心灵的底片上:课堂上,他们一笔一划教学生认字,纷纷扬扬的粉笔灰落满肩头,声情并茂,没有丝毫懈怠。下课后,他们在教室兼宿舍的老木楼上,吹着大山四面来风,闲聊三国君臣将相,漫谈世间人情冷暖,悲情处感叹连连,豪迈时笑声爽朗。

  少年的我不知道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懵懵懂懂觉得能像父亲和他同事那样当一名教师真好。也就是小学三四年级,我有了人生第一个梦想:当个像祖父和父亲那样的“孩子王”,站在琅琅书声里陪伴一批又一批大山孩子慢慢长大,任由流年匆匆,不为风雨惊扰。没想到,读完师范,我“浪迹”山外,和童年梦想渐行渐远。

  2012年,我拿起相机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从那时直到现在,我陆续走进大山学校,当看到一位位敬业的老师,我便会想起已经离世的父亲,想起我的大山老师,深埋心底的童年梦想也反复被碰触。

  当年我对大山教师的印象是闲适洒脱,在持续深入采访后,我才真切感受到,大山教师是艰辛的。我采访的这些老师,他们工作的学校绝大部分地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群山包围,林深路远。绝大部分学校只有一两位老师和几个学生,很多老师既要上课又要照顾学生吃饭睡觉,成为大山孩子的“老师、厨师兼保姆”。

  可是,不管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怎么艰苦,他们依然深爱充满希望的讲台,为人师表,不负初心,纵然青丝换白发,始终无怨无悔。

  因此,我决定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他们的奉献。11年来,我先后走进广西20个县的130多所大山学校,按下6万多次快门拍摄了270多名大山教师,一心想让他们的默默守望和无私奉献被看见。

  带着青春,她们一头扎进大山

  “80后”教师卢秀芬事业梦想之花在大瑶山守望中悄然绽放。

  1989年出生的卢秀芬是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忠良乡更范教学点唯一的老师。2018年,她手接一纸调令,背着行囊一头扎进了大山。

  更范教学点是一个偏远的教学点。2019年6月5日,我到这里采访时,从金秀县城出发要跨越三个市三个县才能到达,早上天没亮就出发,晚上天黑了还没回到县城。县里朋友说,还有一条路比较近,单程开车要4个多小时,但路况不好,经常塌方,“遇到塌方,一天都到不了学校。”我们走远路反而比较快。

  刚开始,当地教育部门担心卢秀芬适应不了教学点的环境,无法留下来安心教书,因为路途遥远,加上她刚当妈妈,小孩才8个多月。

  没想到,卢秀芬还是选择了这片大山。在这里,除了放小长假和寒暑假,她几乎都住在学校里,周末也很少回家。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最想家的时候。她说,她想家和孩子了,就通过电话或视频和他们聊聊天,或者翻看保存在手机里的家人照片。有时候,挂断家人电话那瞬间,不知不觉自己双眼已经满含泪花。

  ↑在更范教学点,卢秀芬老师在给学生上课(2019年6月5日摄)。

  ↑拼版照片:在更范教学点,卢秀芬老师在给一名学生整理着装(左图),卢秀芬老师课间翻看手机里自己小孩的照片(右图)(2019年6月5日摄)。

  ↑在更范教学点,卢秀芬老师和学生们合影(2019年6月5日摄)。

  顶着白发,他们始终无怨无悔

  一所教学点,从18岁到60岁,龚寿新老师用42年时光守望。

  龚寿新是广西昭平县五将镇良风村小学冲尾教学点的老师。2022年5月25日,我到访时,这所山村教学点笼罩在一片雨幕之中。教学点唯一的老师龚寿新正在给这里仅有的3名学生上课,时高时低的教学问答声和着时大时小的雨声,给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平添了许多欢快的气氛。

  1981年,18岁的龚寿新来到这里成为一名教师。没想到,他在这里坚守了42年直到退休。这42年里,绝大部分时间这个教学点只有他一个教师,“中间来过一个老师,很快就走了。”龚寿新打趣地说,来时18岁,现在60岁了,一头黑发的小伙子熬成了白发老人。

  龚寿新家住昭平县城,从家到学校单程需要一个半小时,“骑摩托车过来,中间还要过一次渡船。”他说,路途远,他周一到周五都住在教学点,周末才能回家。

  大山讲台42年守望,龚寿新一脸的眷恋和欣慰。他说,刚当老师时,他一心想着不让大山的孩子失学。在这个小山村,他教出了21个大学生,有的还上了重点大学。如果再次选择职业,他还想当教师,用知识的灯塔照亮更多大山孩子美好的未来。

  ↑在冲尾教学点,龚寿新老师和学生一起吃午饭(2022年5月25日摄)。

  ↑龚寿新老师在给学生上课(2022年5月25日摄)。

  ↑龚寿新老师在办公室烧开水,办公室一墙之隔是他的卧室(2022年5月25日摄)。

  忍着病残,他们不愿离开讲台

  王英红老师带着抗癌药去教书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

  王英红是广西宾阳县王灵镇中心学校七新教学点的老师。2017年9月,他到医院检查身体时发现患了原发性肝癌,随后做切除手术治疗。2018年7月,病情基本稳定后,他主动提出回学校工作。现在,他带着抗癌药站讲台已经超过5年。

  2023年2月22日,我到访时,王英红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他说,他每天早上7点半带药出门到4公里外的学校上课,下午5点放学才能回家,他除了担任三年级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外,还给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上体育课,一周要上20节课。“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我已经58岁了,又有病在身,要倍加珍惜时间,为乡村教育多做一份贡献。”

  乡村讲台已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说,35年教书生涯,这方讲台给了他太多的收获、温暖和力量。

  ↑在七新教学点,王英红老师准备吃药(2023年2月22日摄)。

  ↑王英红老师在吃药(2023年2月22日摄)。

  耐着寂寞,他们守护“一师一生一校”

  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名学生……为了大山的孩子,不少老师守望在“一师一生一校”的莽莽大山里。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岩乡朝阁小学唯一的老师刘显岳就是这样。这所学校学生最多时超过100人,2019年秋季学期只剩下刘显岳老师和唯一的学生周雄。

  周雄的家离学校两公里,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常年有病在身,不能每天接送他来往学校。他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住在学校,期间的学习生活都由刘显岳老师照顾。刘显岳家离学校只有几百米,周雄每天在刘显岳家吃饭。晚上,周雄不敢一个人在学校睡觉,就住在刘显岳老师家里。

  每天,刘显岳按时按课程给这名唯一的学生上课,放学后带他回家,做饭、吃饭、做作业、睡觉。“我家人都到外面去住了,就我一个人在家,我每天就像带自己的小孩一样,给他上课,照顾他的生活。”时年58岁的刘显岳老师说。

  ↑在刘显岳老师家里,刘显岳跟学生周雄吃午饭(2019年12月4日摄)。

  ↑刘显岳老师给学生周雄上课(2019年12月4日摄)。

  尽着职责,他们夫妻双双守望

  在广西天等县进远乡,农志鹏、梁碧莹这对夫妇教师如同“牛郎织女”般守望。

  2017年9月7日,我又一次背着相机深入这片大山时,农志鹏是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教着4名学生。梁碧莹是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教着13名学生。

  这两个同村不同屯的教学点,中间横亘着两座大山,两个教学点之间来往,步行穿越羊肠小道有3公里,单程步行要走近一个小时,公路往来需要绕过大山单程也有20多公里。

  由于大山阻隔,来往不便,农志鹏老师住在离龙含教学点不远的自己家里,梁碧莹老师则带着小孩住在龙坚教学点附近的娘家。到了周末,农志鹏老师才能翻越大山到妻儿身边,平时隔山守望,像牛郎织女一样。

  梁碧莹老师说,农志鹏老师调到龙含教学点时,他们的小孩才两岁多,小孩半夜有不舒服什么的,爱人无法连夜翻山过来帮忙照顾,都是她一个人在操心,常常是满头乱发两行泪水一肚子委屈。

  当然,在梁碧莹老师忙得走不开的时候,农志鹏老师也常常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骑着摩托车绕过大山帮她的教学点运送学生的营养午餐,有时甚至肩挑这些物品翻越大山步行过来。

  从2010年被调到不同教学点工作至今,已有13年,这对教师夫妇依然在不同学校教书。

  ↑拼版照片:上左图是梁碧莹任教的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上右图:梁碧莹在龙坚教学点备课;下左图是农志鹏任教的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含教学点;下右图:农志鹏在龙含教学点备课(2017年9月7日摄)。

  ↑拼版照片上图:在龙坚教学点,梁碧莹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下图:在龙含教学点,农志鹏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2017年9月7日摄)。

  ↑农志鹏老师一家三口走在山路上(2017年9月7日摄)。当天,听说爸爸放学后要过来,儿子农好佶执意拉着妈妈一起到离家最近的山坳去迎接爸爸。

  ↑拼版照片大图:被大山阻隔的广西天等县进远乡进远村龙坚教学点所在的山村(左)和龙含教学点(右)所在的山村。左小图:在龙坚教学点,梁碧莹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右小图:在龙含教学点,农志鹏老师在给孩子们做课堂辅导。(2017年9月7日摄)

  令人欣慰的是,我镜头下这些老师的感人事迹广为人知后,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单腿教师”秦兴国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坚守大山讲台39年的陶凤英登上“中国好人榜”……

  时光飞逝。那年只有54岁的父亲离世已经19年,当年用知识哺育我的大山老师正在慢慢变老。当了11年摄影记者的我,拍了11年大山教师。11个春秋轮回,一批批孩子已经长大、走出大山。当新学年的钟声敲响,我采访过的很多老师又回到讲台,继续耕耘大山的希望与梦想,山梁还是那道山梁,初心还是那份初心。

  而我,也将继续着自己的初心,继续纪录大山教师的故事。

  策划:赖向东、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陆波岸

  编辑:章磊、李梦馨、尹栋逊、朱一诺(实习)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