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二季度四川好人诚实守信类坝州王曙生:坚守30余年 自费投入100余万元献给文史事业(图)

发布时间:2023-12-07 11:34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2-06-06 16:38:00 | 查看:142次

王曙生证件照

  【主要事迹】

  一名73岁的老人,用30年的坚守,自费100余万元,以阿坝州理县桃坪镇佳山村荣誉村民的身份,以特有的历史使命感,践行“将下半生心血全部贡献给理县文史事业”的诺言,为理县文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0年前结下不解之缘,开启对理县历史的探索之旅

  王曙生,成都人,原攀枝花成都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职工,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外语系,长期从事科技翻译工作,国家一级科技翻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研究。

  1992年,因为工作需要翻译一篇有关“硅铁”冶炼的冶金学术论文,王曙生专程到理县调查理成铁合金厂的硅铁冶炼生产,这是他第一次踏上去理县的路途。神秘的寨子、纯朴的民风、沧桑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理县乡村的一点一滴都牵动着王曙生老人的心。

  1994年,王曙生作为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正为一个民俗摄影专题展筹备素材,他不假思索地把理县定为采风点,与一群影友相约来到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采风,结识了学识丰富的羌族人王嘉俊,从他那里听到许多有关羌民族的历史传说和习俗故事。

  1998年,王曙生第三次踏进理县,他背着重重的摄影器材,爬了3个小时的山路,终于到达了佳山村。每天5点钟,王曙生就起床到寨子各处走访,通过录音、拍照、文字记录,了解佳山村的民风民俗、生存环境等。

  2004年,王曙生主动联系成都学校,带领近20名小学生到理县,通过体验式教育,了解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白天,王曙生带领孩子们上佳山,看老寨子、走泥巴路、吃农家饭,并走进佳山小学,与当地学生联谊,让他们通过感受环境的变化,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晚上,王曙生带领孩子们到桃坪羌寨的房顶上看星星,听王嘉俊老爷爷讲羌族人的故事,感受羌族文化的魅力。

  生命的存在就是让它发光,家人的支持是他前进的动力

  “生命存在一天,就应该让它发光,为社会作贡献,我永远都支持他。”这是王曙生爱人王丽华的肺腑之言。她也是攀枝花成都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从1992年的近百元工资到2022年的近4000元工资,他们两人除去基本生活开支,全部投入到了对理县史志资料的挖掘中。为此,他们仍然住在成都40平方米的出租房中。“你们的钱不知道给自己的儿子留着”……面对亲人朋友的冷嘲热讽,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坚持。为了开展田野调查,王曙生买了7个单反相机,用坏了6台电脑,用坏的录音笔、扫描仪更是不计其数;爱人王丽华处处省吃俭用,凭着一双巧手,穿着衣服基本都是自己做;为了节约开销,王丽华更是自己在家当上了理发师……

  从1992年到2022年,王曙生共自费100余万元,用于理县文史资料的调查、撰写、印制等。“因为王老师做的是很有意义的事,这一生值了。”王丽华的语言很朴实,却有最触动人心的力量。

  用双手双脚丈量,百万字的田野调查笔记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不仅要用双手写东西,还要用自己的双脚去调查,为理县记录和保存历史。”这句话是王曙生的座右铭,也是他的人生目标。从此,王曙生开始了艰苦的田野调查,他不停地在历史文献记载的资料里寻找答案,在自然田野的杂谷脑河流域、文本田野的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间来回穿行,在理县村村寨寨的山梁上爬上爬下。

  10余年前,王曙生了解到在民国《公报》杂志上,有一篇《西行理县见闻》的文章,因该期杂志仅在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份孤本,王曙生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启程自费去北京查阅并将其复印回来。

  在写到著名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在理县的故事时,为弄清一些相关细节,他再次前往北京拜访106岁的伊莎白老人。

  撰写《边疆服务在理县》这一专题时,需要调查一个叫崔德润的人,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王曙生马上动身去吉林省登门采访崔德润的后代。

  他还自费四百美元,获得了藏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由早期外国学者拍摄涉及理县的珍贵老照片。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2年到2022年,王曙生共撰写并整理出近200万字的文字材料,包括《川西调查记校注》《理县稀见史志史料辑录》《走进佳山寨》《刘恩籣理番论集》《佳山考古》《佳山轶事录》《边疆服务在理县》《边疆研究在理县》《理番县境碉楼考(图集)》《边风遗韵》《26个外国人与理番的故事》《理番琐记》《伊莎白理番手记(中文版)》等13个专题。同时,王曙生还拍摄了数万张照片,用摄像头记录了理县的风土人情。

  与时间赛跑,他是理县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在撰写理县史志材料的田野调查过程中,王曙生的足迹遍布全国5个省市、四川15个县市。“我已经73岁了,我怕我的精力不够,等疫情好转了,我准备马上去美国,那里的档案馆有理县的资料。”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王曙生都给自己定了时间安排表,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非常珍贵。

  “我认识王老师20年了,他是一个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人,在我的记忆里,王老师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险些献出生命。第一次是在桃坪曾头调查的时候因劳累过度昏倒了,当时遗言都丢下了,第二次是在桃坪整理笔记的时候煤气中毒,第三次是在通化乡白空寺调查的时候因为长时间缺氧累倒了。”王嘉俊说起当时的情景都心有余悸。

  “《理番县长米珍禁烟录》这本书是王老师用两年时间完成的,共有21万字,这个文史资料对于理县来说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已经作为典型材料被省档案馆、省图书馆和阿坝州档案馆收藏。”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王平彦介绍说。

  “王老师在发挥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理县原政协副主席甘先群评价到。

  “我觉得王老师对理县历史有一种偏执的热爱,他比佳山人更爱佳山,比理县人更爱理县,为我们搜集史志资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县志办主任岳云刚感叹到。

  无私付出不求回报 他是理县佳山村民的“大恩人”

  “要把你擦脸的雪花膏涂抹到乞丐那被冻裂的脚后跟上,做一个永远有爱心的人。”这句话是王曙生母亲一直以来对他的期望,也像灯塔一样照亮他前行的路。

  90年代初,王曙生在理县桃坪镇佳山村的调查中,了解到佳山小学已经成为危房,68位孩子面临无处读书的困境。看着孩子们稚嫩的双脸、渴望的眼神,王曙生的心一阵一阵的痛。“我一定要拯救这所学校,帮助佳山的孩子。”王曙生胶尽脑汁反复思考着这一棘手的问题。2004年5月,王曙生发动媒体的力量,他找到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发表《教室成危房 难煞读书郞》《读书郞牵动众人心》报道,同时找到三原外国语学校,作了《理县佳山村小学的故事》专题报告,王曙生的真实诉说让全场师生为之动容,当场捐款16000余元,解决了佳山村的燃眉之急。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王曙生了解到佳山村村民晚上睡板房,取暖问题亟待解决,他就通过北京的爱心组织,联络成都的老板,集资4万余元,为村民从陕西定购了200余箱机制木炭,让老百姓平安度过震后的第一个寒冬。

  2011年,在佳山村过重阳节的时候,他无意间得知当地百姓都没有拍过全家福照片。春节时,王曙生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挨家挨户为村民们拍摄全家福,带了6张30G的储存卡,扛着10余斤重的单反相机,用10天时间,拍摄2000余张照片,为佳山村村民带来了最珍贵的家庭合影纪念。

  2012年重阳节,王曙生自费8000余元,背着几千张佳山照片,搬来村委会的桌椅,办了一场最接地气的摄影展……

  2021年,王曙生被理县县委、县政府授予“最美理县人”荣誉称号。

  王曙生爱理县,始于爱佳山。他说,只要是为佳山做事,为理县做事,我啥都舍得。他说,“历史就像一面被打碎了的镜子,我为佳山保存了其中一些碎片”,王老师希望有生之年把收集到的碎片集结成册,献给他最爱的理县。

  作为一个外地人,能对理县葆有这份深情厚意,这不是无私大爱是什么?王曙生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群众,他热爱理县、心系理县,因为情怀他选择奉献,因为执着他选择坚持。他是理县历史文化的传播者、记录者、传承者,他不是理县人,却做尽理县事,他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在朴实中孕育高尚、在奉献中彰显人生价值,值得每一位理县人为他点赞加油。

  好人寄语:我要将下半生心血全部贡献给理县文史事业。

  道德点评:王曙生是一名73岁的老人,用30年的坚守,自费100余万元,以阿坝州理县桃坪镇佳山村荣誉村民的身份,以特有的历史使命感,践行“将下半生心血全部贡献给理县文史事业”的诺言,为理县文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理县历史文化的传播者、记录者、传承者,值得每一位理县人为他点赞加油。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