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四季度四川好人助人为乐类]宜宾王金良:浙江援屏农业专家扎根土地 全心助力屏山贫困群众脱贫(2图)

发布时间:2024-01-22 22:39 | 来源:四川文明网 2023-12-08 15:11:00 | 查看:3200次

王金良

  【主要事迹】

  王金良,男,汉族,1963年10月生,中共党员,浙江援屏首席农业专家。2018年,王金良主动请缨来到屏山县,先后参与屏山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1000多个日夜里,他心无旁骛扎根在屏山,为屏山的脱贫之路贡献了重大力量。通过东西部协作、科技帮扶,王金良创新思维勇担当,埋头苦干求实效,推广屏山茵红李全产业链种植新模式,3年共为茵红李农户增收9.3亿元、助力屏山县4000多户贫困户、2.5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一亩李子一万块,脱贫致富来得快”,王金良的援屏故事成为了云贵川地区的佳话。

  王金良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3年,作为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的代表,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2020年,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接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

  主动请缨赴屏山 构建全产业链扶贫模式

  2018年,王金良了解到海盐东西协作扶贫对口县屏山县农业主导产业茵红李严重滞销,主动请缨来屏山挂职。面临水土不服,脚踝受伤爬山不便,家里老母亲体弱多病,当地方言听不懂等重重困难,王金良一一克服。挂职的第二天,他便带伤上山下乡高密度调研。半个月后,王金良向屏山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实施《东西协作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脱贫增收项目》的报告,提出“创建高标准生产基地、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等“六大策略”,要农户转变观念,“控产”“提质”“增效”。

  王金良“控产”的想法一提出,就遭到果农的普遍质疑,屏山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在果农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修枝疏果就像割他们的肉。王金良只能挨家挨户宣讲,发动党员、村干部和合作社社长带头转型,用海盐提供的150万元东西扶贫资金,建起6300亩茵红李高标准示范基地,采用高光效修剪,为优质结果打下基础。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茵红李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型,2019年,屏山茵红李总产量下降3万吨,但茵红李产量品质品相好,基地价格从每斤1.7元提高到3.5元以上,每亩收入1万元,产值却从3.5亿元提高到5亿元。基地的果农佩服了,纷纷给王金良点赞。“我们种了几十年的李子,没想到原来的方法一直都是错的,幸好王教授来了,他让我们学会了怎么种李子。”果农们开心地说道。

  6个月的挂职时间转瞬即逝,王金良没有多想,向组织申请再留半年。他说:“屏山的茵红李才刚发展起来,我不放心就这么回去,我想继续留下来为果农们指导技术。”

  心系群众求突破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刚刚步入正轨的茵红李带来严峻挑战。他决定继续留下来帮屏山茵红李冲破疫情,于是,这是王金良第3次申请延期援屏时间了。

  为了把茵红李卖出去,王金良经常加班加点写方案,忙到凌晨才能休息。他把屏山当成了自己的家,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周末、节假日不是奔走在田间地头就是外出跑市场。他先后远赴长三角、珠三角核心区域,进商场超市、对接配送中心、跑大型水果批发市场,签订了2.5万吨茵红李订单。

  跑市场的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地里的茵红李,没有外出的时候,十天半个月总是泡在地里研究茵红李。2020年,屏山茵红李丰收了,在王金良不辞辛苦地为茵红李打开市场的辛苦下,疫情也没有太多影响到茵红李的外销,2020年,屏山茵红李总产值6.6亿元,比去年增收1.6亿元。茵红李成为了致富产业,屏山果农笑了,返贫风险堵住了,脱贫增收的成果巩固了。3年脱贫攻坚,王金良带领团队创建高标准基地21300亩,辐射带动屏山县茵红李提质增效,全县2.5万户果农累计共增收达9.3亿元,4000余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留屏山守初心 巩固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2020年10月,王金良又提笔写下第4次延期留守的申请,这一次他说:“脱贫攻坚的成果我看到了,但我现在更想看到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想看到屏山的农户们能每天都开心,每天都有钱赚。”有了茵红李的探索,王金良要把全产业链转型的经验用到屏山县21万亩茶园、15万亩竹林产业上,他开始指导茶园标准化改造、集中连片培育食用竹笋、打造竹产业示范园等。他深知,“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脱贫模式”实际上是一个西部地区农业转型发展模式,通过农业结构实质性转型,可以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对四川宜宾地区以及整个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都有借鉴意义。王金良探索的这一模式,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充分肯定:“这就是典型的‘浙江经验’,为全国携手奔小康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1年5月,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到期,他应该随队一起撤回,但屏山的老百姓坐不住了。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60位农民自发联名签写了“千人请愿书”,并去县政府请愿,强烈要求他留下来。“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深为感动,答应留下来继续为屏山服务。他又帮助引进浙东白鹅林下养鹅取得成功,创建山海情合作社开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该模式作为东西部协作的一张金名片,被中央电视台《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专题报道。

  王金良说“我要继续发扬浙江精神,脱贫不脱帮。”王金良继续扎根屏山,为屏山地区的农业转型、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让农民朋友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他说:“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梦’更是‘我的梦’。”择一事,终一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从海盐到屏山,2000多公里,王金良把助人为乐书写在了田间地头,把全面小康深深烙在了巴蜀大地!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