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3:1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24年9月 | 查看:1426次
杨文杰,男,1979年6月生,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工程师。在距离天津港74海里的渤海埕北A平台上,有一个国家基本气象站,它是整个渤海唯一一个有人值守的海上平台气象观测站。自1988年建站至今,该站一直保持着气象人值守的惯例,确保了气象数据监测连续35年未曾间断。2004年,杨文杰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登上渤海埕北A平台,至今已在岗坚守20年。
守望在渤海上的两代气象人
2004年,渤海这片浩瀚海域上唯一有人值守的气象观测站迎来了一次时代的交替和使命的传承。杨树林完成出海生涯光荣退休,接替他的年轻人叫杨文杰,是他的儿子。接到奔赴海上平台的调令时,杨文杰的儿子还不满周岁,但来自家人的支持、保障气象数据准确及时的责任感,让他毅然登上了前往A平台的拖轮。
第一次去上班,拖轮上几个小时的航行让他把胃都快吐空了。从拖轮登上平台时,需要抓住吊笼(锥形牵引设备)被吊至平台上,吊笼悬在半空中,脚下望去就是茫茫大海。登上A平台后,杨文杰顾不得头重脚轻和身体不适,便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中。这一次驻守,在当年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信号的环境下,面对海上最难熬的寂寞与枯燥,他足足坚守了42天。
不能让气象数据在自己这里断掉
气象站处于A平台甲板一侧,高于海面约35米的镂空钢架之上,架设着气象观测仪器,需要攀爬扶梯才能上去。值班时,杨文杰每日8时、14时、20时定点开展观测,人工读数并记录在观测本上,还要完成订正、输入、发报等任务。汛期海上天气尤其多变,一旦遇到大风、强降水、大雾等突发天气,杨文杰就要每半个小时收集一次数据。由于洋流、海盐气溶胶和海洋生物等的影响,他还要定期对温度、通量传感器探头等进行清理维护、更换和标校,以保证观测质量。海上大风常年不断,进行观测或维修设备时要身着救生衣、腰系安全绳,猫着腰、顶着强风进行操作。
按照规定,当海上风力达到一定级别时,为保护观测员的安全,可以不上平台,所有数据按缺报处理。但30多年来,A平台气象站的数据从来没有缺报过。杨文杰说这是一种坚持,是从一代代气象人那里继承的坚持,不能让这种传承和气象数据在自己这里断掉。36年的连续观测,渤海埕北A平台国家基本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如同一把标尺,为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应对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平台气象站是另一个“家”
每年有200天左右在海上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A平台气象站已经成为杨文杰的另一个“家”。有一次他值班时生病,高烧到39度,走路都晃,出去观测和工作时,其他单位的人都主动过来陪着他。海上平台物资和药品本来就不多,连续5天输液后,海上所有的退烧药全都用完了,后面杨文杰就自己硬扛。
最初,5平方米左右的气象室就是他的主要天地。一张桌子、一个床板,有限的空间内,身高180cm的杨文杰在狭窄的“海军床”上斜睡了13年,漱口洗澡也都是用海里抽上来的水。直到2016年,平台环境改善,他才搬到了4人间的宿舍。如今的A平台气象站,基础设施优化了很多,气象自动观测也解放了人力,但开展人工观测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业务和科研意义。杨文杰说:“只要气象站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守下去。”(责任编辑:周胜武 沈沛)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