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电讯:周溯源話家常談解決台灣問題六維度(图)

发布时间:2025-08-11 10:08 | 来源:中国评论新闻网 2025-08-10 00:09:07 | 查看:401次

多維度觀察兩岸關係。新華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8月10日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周溯源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發表專文《台海話家常——解決台灣問題的六個維度》。作者認為,台灣問題成為當今中國問題的樞紐,也是兩岸同胞思慮的焦點。如何解決這個糾結,作者以話家常的方式,從六個維度進行了分析,指出台海自古是一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統一祖國的信念堅定不移、兩岸統一的趨勢不可逆轉、兩岸同胞渴盼和平統一的願景難以漠視、台灣政要應該為和平統一盡責、不能忘記歷史給今人的寶貴啟示。客觀分析了“台獨”沒有出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為了兩岸同胞的福祉,切切不可錯過和平統一的良機。文章內容如下:

  台海風雲,波譎雲詭。提起台海,話題沉重。台灣問題成為當今中國問題的樞紐。萬千矛盾,發端於此;何去何從,落腳於斯;百般纏繞,鬱結於心。如何跳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的糾結?〔1〕請恕吾輩家常一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近76載,然台灣問題至今未決。兩岸能否統一?如何統一?何時統一?諸君見仁見智,各有所依。期盼兩岸相向而行,同胞之間達成共識。

  一、難以忘卻的歷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2〕“觀今宜鑒古”〔3〕當今中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約473萬平方公里,有島嶼數千,台灣位居第一。台灣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在洪荒遠古,台灣與大陸原本一體,後因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海峽,方才分離。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夏商時屬九州中的揚州;春秋戰國時稱“島夷”;秦時曰“瀛州”;三國時稱“夷洲”;隋至元叫“流求”;明朝中期改稱“東番”,鄭成功再改為“東都”,鄭經接著改稱“東寧”;清朝於1684年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台灣。


  台灣與大陸往來有記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230年。三國時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軍士一萬餘名,到達時稱“夷洲”的台灣,為大陸居民開發台灣之初。至隋代,大陸和台灣接觸增多,隋煬帝三次派朱寬、陳稜等前往時稱“流求”的台灣活動。唐末宋元時漢人在澎湖、台灣開發,帶去先進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管轄。元朝在澎湖設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廈門),此係中央政府設置官署管轄台灣地區之始。明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台灣逗留。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南部。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1683年7月,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擊有割據傾向的鄭氏,鄭經次子鄭克塽率眾歸順。1684年,清政府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1885年,改設台灣為行省。

  據1953年台灣戶籍統計,當時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上記載其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宋、明、清時期,陸續有大批福建人來到台灣,於是形成“光州固始”的祖根認同。這些閩、粵移民開荒種地,使台灣成為農業新區,向大陸提供稻米、蔗糖等物產,台灣遂有“糖穀之利甲天下”〔4〕的美名,成為中國之“寶島”。今天在台灣的各民族中,漢族人最多,約占全省人口的95%,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使用漢字、說漢語,“國語”(普通話)流行全島。閩南人、客家人使用的閩南話、客家語,也是從大陸傳過去的。

  甲午戰後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明確宣示台灣是中國領土。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開羅宣言》,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後有蘇聯加入,四國合簽《波茨坦公告》,均明文要求日本應把東北、台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浴血抗戰,戰勝日軍,使台灣回歸祖國懷抱。自元朝以來,除荷蘭殖民者與日本侵略者短暫占領過台灣外,中國政府一直行使台灣的管轄權,享有台灣的領土主權。

  二、難以動搖的信念

  1949年,國民黨在內戰中失敗,蔣公率餘部退據台灣,使兩岸再度分離。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後美國總統下令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1954年12月2日美與台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將台灣置於其“保護”之下,強化了分離。回頭看,如無美國干涉,台灣當年很可能被收復,今天也就沒有這個話題。

  台灣自古屬於中國,國際公約無不認同。兩岸同宗同源,同文同種,血濃於水一家親。中國人民自古崇尚統一,統一時間遠遠大於分裂時間。早日實現民族統一,不僅是全中國人民包括台灣同胞的共同心願,也是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和國家的共同願望。“台獨”如不改弦更張,兩岸如不儘早統一,何以告慰於列祖列宗?何以自解於子孫後代?今天的中國政府和人民決不能讓台灣分離出去。這個信念堅如磐石,不可動搖。

  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央政府就曾設想過用和平方式解決統一問題。1955年5月31日,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擴大會議上表示:“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與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1956年1月30日,周恩來總理在二屆政協常務委員會上所作的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為爭取和平解放台灣,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而奮鬥”的號召,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不咎既往”“立功受獎”的寬大政策,宣布:“凡是願意走和平解放台灣道路的,不管什麼人,也不管他們過去犯過多大罪過,中國人民都將寬大對待,不咎既往。”〔5〕

  1956年4月,毛澤東主席提出了“和為貴”“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的政策,勸告台灣當局拋棄“孤立自處”“以島建國”〔6〕的錯誤理念。這些講話和政策,深得民心,打消了不少僑居海外的著名人士和國民黨將領的疑慮。一批批台灣國民黨官兵拋棄既有待遇,駕機返回祖國大陸,或乘艇或泅水渡海歸來。1953年春至1969年期間,返回祖國大陸的蔣軍官兵多達百餘人。1965年7月,李宗仁先生從海外歸來。他位尊名重,其歸來產生了莫大影響,也反映了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美國宣布廢除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美軍第七艦隊退出台灣海峽。與此同時,台灣海峽兩岸人民、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僑胞,都期盼攜手合作,共興中華。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再次表達了和平統一的誠意。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告中國政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同時停止炮擊金門,籲請兩岸和議。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關於台灣問題的講話,闡明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簡稱“葉九條”,明確表示: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台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台灣當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歡迎台灣工商界人士回祖國大陸投資,興辦各種經濟實體,保證其合法利潤和權益;建議國共兩黨舉行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實現統一大業。


  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明確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國家實現統一的前提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大學教授楊力宇,闡述了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具體構想,簡稱“鄧六條”。〔7〕

  1990年台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1992年海基會與海協會達成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後來稱之為“九二共識”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提出了八項主張,簡稱“江八點”。〔8〕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一個中國的原則。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出席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就推動兩岸關係開創新局面提出六點意見,簡稱“胡六點”。〔9〕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進和平統一進程。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習近平連用六個“任何”,斬釘截鐵,字字千鈞。

  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說,習近平就對台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隨後中共二十大報告重申了這項總體方略。2023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支持福建省建成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文件。

  由上可見,大陸為和平統一台灣,幾十年來持續努力,表現了極大的耐心和誠意,也顯示統一台灣的意志堅定不移。台灣政要往往以“中華民國在台灣”為旗號,為“台獨”張目。其實,“中華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就已經腐朽了。在民眾看來,國民黨晚期宣傳的“三民主義”,不再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而是“民生凋敝、民怨鼎沸、民變蜂起”了〔10〕“官有三民主義,民無一日三餐”“稅多如牛毛,民苦似黃連,三民成空話,怨聲滿人間”。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到解放區的“接收”變成了“劫收”,是“五子登科”(搶條子<黃金>、房子、女子、車子、票子)、“三洋開泰”(捧西洋、愛東洋、要現洋)。百姓說:“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11〕廣大民眾對國民黨中央政府的期望變成了失望。這時的“中華民國”,“無可奈何花落去”〔12〕,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禮炮聲中,完結了使命,身不由己地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國民黨搞了20多年的“三民主義”,並未能使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而實現這個歷史轉變的,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揭開了中華民族的新篇章。而台灣政府卻“拖以待變,以拖求獨”。這一“拖”幾十年過去了!放眼看,當今世界上,有哪一個主權國家允許自己的一個省份游離在外70多年?沒有。當然,我們並不否認台灣陸續已有一些方面處於先進狀態,但是,這不能成為“台獨”的理由。分裂,畢竟是背離民族良知,拂逆民族意志,造成民族內耗,使親者痛、外人快。此乃民族大義,理當明鑒!

  三、難以逆轉的趨勢

  回顧1949年以來70多年的歷史,國家統一的趨勢難以逆轉。

  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給世界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吸引了五洲目光。1949年10月1日之後的三個月內,就有10個國家與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接著的1950年,又有8個國家與新中國建交。之後的50年代、60年代,新朋友接踵而至。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台灣當局自此退出聯合國及其所屬組織。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承認衹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以此為基礎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目前聯合國近两百個會員國中,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衹剩12個國家與台灣保持“邦交關係”,廣袤的非洲衹剩下一個,富裕的歐洲也衹剩下一個,也很難保證不再減少。朋友之多寡,不能不掂量。1979年,美國與中國建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這進一步削弱了台灣所謂的“國際地位”,從這以後,“台灣成為國際孤兒”的說法逐漸被提及。有些台灣學者、官員等討論台灣在國際上的處境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到這樣的表述。像2009年,台當局“經濟部常務次長”林聖忠就提到,如果兩岸沒有簽署ECFA,台灣將變成國際孤兒。“煢煢孑立,形影相吊”〔13〕。何來獨立之法理、獨立之底氣?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4〕先賢的嘉言,當深長思慮。

  自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中美建交以來,大陸與台灣的關係進入新時期。雖然不乏坎坷曲折,但總的趨勢是加強聯繫。1978年兩岸貿易額僅有4600萬美元,2021年增長至3283.4億美元,增長了7000多倍;大陸連續21年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每年為台灣帶來大量順差;大陸是台商島外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截至2021年底,台商投資大陸項目共計123781個,實際投資額713.4億美元(不含經第三地的轉投資)。〔15〕無論從哪方面來看,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關係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關係中華民族的尊嚴,關係中華民族的復興,關係全體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利益,也關係世界的團結與和平。孫中山先生說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16〕中山先生誨之諄諄,講明了真理。2300萬台灣人民,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兩岸的合作與統一,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辦,不要節外生枝,不要外人插手,更不能使親者痛、仇者悅。

  中華兒女共同創造了五千年文明,中華文化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在歷史上,台灣人民沒有屈服於荷蘭、西班牙、日本等國的殖民高壓統治,與之進行了英勇鬥爭,保衛台灣不被外國分裂。可圈可點!可歌可泣!

  回首歷史,不斷融合,分久必合;瞻望未來,潮流浩蕩,趨勢明朗。中華民族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兩岸統一,一定會來到!一個團結統一強大的中國,必將立於世界的東方,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四、難以漠視的願景

  熱愛祖國、歌頌祖國、建設祖國、統一祖國、保衛祖國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情感,在文學方面有著充分的表現,琳琅滿目,難以盡列。近代傑出外交家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詩云:“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17〕表達了對國土分離、山河破碎的滿腔悲憤,也滿懷對後人重整河山、一統金甌的殷切期待。

  1964年,辛亥革命元老、教育家、詩人于右任臨終前親自書寫了哀歌《望故鄉》〔18〕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衹有痛哭。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該詩的前兩節兩次出現“葬我於高山之上兮”,表達出作者無懼死亡、惦念故鄉、渴盼國家儘早統一的衷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何魯麗曾說,這是“血淚湧注、激情山河的千古絕唱,令世界中華兒女裂腹慟心”。幾十年來,《望故鄉》哀歌在台海上空飄蕩,久久回響……

  台灣詩人余光中一生頻繁奔波與遷徙,時至1971年,他竟有20多個春秋未回大陸,思鄉情切,心潮難平,在台北舊居揮毫寫下了《鄉愁》〔19〕。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該詩情真意切,既表達了對國家統一的渴望,又將鄉愁描寫得生動形象。《鄉愁》詩抒發了兩岸被人為阻隔、詩人飄流海島的思鄉情結。詩人把個人的悲歡與宏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一起,立體地呈現了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動人心弦,感人肺腑。
  在大陸的浙江省溫州市,有一個半屏山,在台灣的高雄市,也有一個半屏山。有一首歌曲《半屏山》〔20〕,深情地唱道:

  半屏山哪半屏山,一座山哪分成兩半,
  自古傳說一半在大陸,還有半屏在台灣。
  半屏山哪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台灣,
  祖國的領土水連水山連山,骨肉同胞要團圓。
  半屏山哪半屏山,一座山哪分成兩半,
  海峽兩岸緊相連,萬水千山割不斷,
  美麗的寶島我的家園,可愛的祖國大好河山!

  這首美麗動聽的歌曲,抒發了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綜上種種,不難體味國人渴望統一的願景是何等強烈!對此願景,不可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台灣海峽應是連接兩岸的紐帶,而不是阻隔兩岸的天塹。台灣與大陸同屬中國的數千年歷史,不可在我們手上中斷!

  五、難以避讓的擔當

  兩岸統一之爭,有內部分歧,也有外部插手,還有內外部的聯手。常言道:“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家人不和外人欺”“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我們必須首先解決內部分歧,管好自家人。內部分歧解決了,外部問題將隨之解決。諸多現象表明,內部問題主要在台灣高層。也有古語為證:“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21〕“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22〕。吾亦聞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23〕這裡的“君子”指君王,“小人”指民眾。《呂氏春秋》曰:“堯為善而眾善至,桀為非而眾非來。”〔24〕執政者之影響力,一目而瞭然。台灣政要當“慎思之,明辨之”〔25〕,負起神聖責任,引導台灣民眾走和平統一之路,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而不是相反。
  長期以來,兩岸因分離而損失太大、傷痛太深,是嚴重的民族內耗,再也不要長此以往。而今大陸對台和統的條件臻於完善,“一國兩制”的設計安排周全。衹要實行和統,一切都好商量,無論是台灣政要,還是台灣民眾,都可以各得其所,如君所願:

  你喜歡台灣的社會制度,好,尊重你,不改變;

  你喜歡台灣的生活方式,好,尊重你,不改變;
  
  你認為台灣收入高,好,尊重你,衹增加,不減少;

  你有志於經商理財,好,尊重你,可到大陸投資興業辦廠,享受內地居民同等待遇;

  你有志於科研發明,好,尊重你,大陸眾多的科研院所對你開放;

  你有志於到高校深造,好,尊重你,大陸的一流院校向你敞開懷抱;

  你有志於立德立功立言,好,尊重你,大陸的教學、科研、行政、實務部門的相關崗位可供商選;
  ……

  總之,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大業,一項十四億人的現代化進程,這樣的平台,夠寬!夠大!夠長!呼喚每一位大陸公民,期待每一位台灣同胞,各顯神通,才華施展!

  和平統一後,實行“一國兩制”,台灣成為自治特區,中央政府不會派軍隊駐台,不會干涉台灣自治,不會收台灣一分錢。台灣從此無需外交開支、軍費開支、買武器開支,節省的這些巨額費用,加上來自大陸的高額旅遊收入、大筆貿易順差,可用來發展教育與科技、提升生產力、進一步改善民生,可以把台灣建成令世人艷羡的樂園!既為世界添彩,也讓中國自豪!同時為全人類的和平發展貢獻新的中國能量。回歸祖國後,獲得了更大的平台、更廣闊的空間,可以更好地經天緯地,自由翱翔!
  或許有人擔心:“一國兩制”,會不會變?對此,大陸政府及領導人早有明確表態,決不會變!中國今非昔比,當刮目相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從一盤散沙到如石榴籽般團結;從“東亞病夫”到體育強國;從不能生產拖拉機、汽車到“兩彈一星”自己製造;從“蛟龍”下海到“嫦娥”奔月、月球背面取壤采樣;從沙塵暴飛揚到舉目綠水青山、生態變好;從出行不便到高速公路密如蛛網、高鐵民航四通八達、家庭轎車滿地跑;從“一窮二白”到實現了整體脫貧、全面小康、文教興旺;從近代史上的任人欺侮、割地賠款,到今天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建國初科技水平微不足道,到今天的中國高鐵、中國製造、5G網絡、豆包與深尋(Deep seek)、新能源汽車等等世界領跑……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兩大奇跡: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這些滄桑巨變,眾口皆碑,有目共睹!如果中國沒有強大的實力、深厚的潛力、蓬勃的活力、銳進的衝力,世界大國也不會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迴旋餘地寬。有中國共產黨作領導核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定向,“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6〕,調動起十四億人移山倒海的力量,中國這艘巨輪必將劈波斬浪,行穩致遠,抵達勝利的彼岸!

  我們再環視一下大陸概況,就會更加明瞭。大陸已有相當大一部分地區、相當多一部分人士的生活水平並不亞於台灣;大部分地區已步入小康,溫飽有餘,繼續變好;部分地區尚不富足,衹要政策對頭,不要太長時間也能富起來。大陸的改革在深化,開放在拓展,科技在進步,民主在發展,法治在健全;中國的科學家、工程師、社科專家、企業家的總量居世界第一,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正在釋放巨大的能量;政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新,中國式現代化在不久的將來必定會實現!

  我們還應充分估計到,互聯網、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新材料、新能源、豆包與深尋(Deep seek)等新科技及新質生產力,將會給社會帶來超出想象的變幻,不斷改善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不斷改進管理方式和思維方式,使生活越來越美好。人類已進入加速度發展的新時代!台灣同胞能看到,大陸同胞的生活在不斷改善、幸福指數在不斷提高。當然,我們並不諱言,中國畢竟要以不到全球9%的耕地養活占全球18%的人口,面臨諸多困難需要克服,還有不少障礙需要攻關。而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所有問題都難不倒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太頑強了!中國人民的意志力太堅強了!中華兒女的創造力太不可限量了!請君抬望眼:中國的和平崛起如旭日東升,霞光萬道,前景輝煌!
  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是全人類的共同期盼。堂堂中華,“厚德載物”〔27〕“和而不同”〔28〕“和實生物”〔29〕;泱泱華夏,“大道之行,天下為公”〔30〕“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31〕“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32〕。完全容得下台灣體制的發展。依托大陸的豐富資源和廣闊市場,台灣的發展會更快,繁榮更全面,保障更可靠。而台灣的健康發展,也會反過來對全國和世界產生積極影響。試問:面對此情此景,“一國兩制”何需改變?再問:這樣的和統條件,仍不應允,更有何盼?再再問:如果這樣的條件也不應允,是否會走向和統的反面?而非和統的局面會是怎樣,完全可以想見。如果走到了非和統地步,那麼再再再問:這是為了台灣同胞,還是為了誰?

  或許有人問:為什麼大陸對香港的政策有改變?依筆者所見,平心而論,客觀而言,並非大陸存心要做什麼“改變”,存心減弱“東方之珠”的光艶,既然初衷是為台灣樹立和統示範,而台灣尚未回歸,且已承諾五十年不變,豈有必要翻盤?就在幾年前,先後出現的“佔中事件”和“修例風波”,儘管局面混亂,數度緊張,駐港部隊也未曾出動一兵一員。誰都清楚,是外人要把香港當“棋子”,使之震蕩不安。為了維護穩定,中國政府不得不出手修個“護欄”。而衹要是擁護“一國兩制”、愛港愛國者,就會生活安然。完全可以斷言,台灣一旦回歸,免受外人操控,前程當一馬平川!

  中國人講究忠孝。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經國先生曾說:“要把孝順的心,擴大為民族感情,去敬愛民族,奉獻於國家。”〔33〕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神聖職責,忠孝所在,務必共勉。

  六、難以拒絕的啟示

  回視歷史,我們看到“台獨”在清初有其前案。康熙六年五月,清政府派大員赴台,給繼承父親鄭成功權位的鄭經送去其舅父董班舍的信,向其表達和平統一的願望與條件。但鄭經自恃台灣“幅員數千里,糧食數十年,四夷效順,百貨流通,生聚教訓,足以自強”,不但高估自衛實力,還奢望“版圖之外,另闢乾坤”〔34〕,競回絕了和統之請。康熙八年六月,康熙帝再派大員攜詔書入閩,與鄭氏和談,但鄭氏立場不變,拒接詔書。爾後又多次商談,均未成功。從康熙六年開始,到康熙二十二年,近二十年間包括康熙帝下詔和談,加上大臣私下和談,共計六次之多,和統條件一再放寬,以致答應可以不削髮、不易服、世守台灣等,而鄭氏集團“一葉蔽目,不見泰山”〔35〕,一再拒絕清政府的和談善願。康熙二十年正月,鄭經病逝,通過政變其次子鄭克塽繼位,台灣內部動蕩不安。既然和談無望,清政府為完成統一大業,不得不發兵攻台。當得悉大將施琅已完成各項準備,即將進兵前夕,康熙帝仍然珍惜和統機緣,希望鄭氏集團識時務、順大勢、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命大將姚啟聖再度前往懇談。而鄭氏集團堅持分裂,導致康熙帝不得不下令開戰。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清軍水師向澎湖進發,二十二日鄭軍一萬二千餘人被擊斃,首領劉國軒逃回台灣。清軍僅有少量傷亡,取得澎湖大捷。康熙帝得報後即派侍郎蘇拜趕赴福建,為避免武力攻台、民眾傷殘,下詔招降。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鄭克塽捧表歸降,台灣隨之回歸大陸懷抱。是年公元1683。

  康熙帝以大國之主的博大襟懷,對鄭氏及其官兵全部安置,眾皆如願。次年春,康熙帝在台灣設置郡縣。正是從這一年起,康熙帝下令解除明末以來的海禁,允許中國商民出海貿易,並設立粵海關(廣州)、閩海關(廈門)、浙海關(寧波)、江海關(松江)四大海關管理對外貿易。一個開放、富強的時代——“康乾盛世”由此開端。台灣也得以靚麗轉身,掀開了新的篇章。

  上述啟示並非遙遠,而歷史的昭示並不限於清初。放眼望,正反案例,犖犖大端。當年趙太后接受觸龍諫勸,捨幼子做人質,換來齊國兵援,勝利抵制了秦國侵犯。趙國大將廉頗,爭名於朝,喋喋不休,藺相如大局為重,義薄雲天,廉頗為之醒悟,負荊請罪,贏得諒解,自此“將相和”佳話千古流傳。吳王準備伐楚,青年侍從諫言,螳螂捕蟬、有黃雀在後,吳王醒悟,於是伐楚取消,避免了一場戰亂。還有秦王接受李斯諫言,收回逐客令,海納百川,秦國得以人才濟濟,馬壯兵強,進而統一中華,做到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統一度量衡”〔36〕,極大地提升和推進了中華文明。

  但是,歷史上也有專斷者,重大決策前聽不到諫言,或許有諫言而聽不進,一失足成千古恨。昔日反清志士汪精衛,因錯選降日投敵,雖自鳴得理,但民心難欺,汪氏祠堂除名,身遭義士槍擊,死後被開棺焚屍,下場悲催!當年蔣公介石,罔顧國難當頭,不思抗日救國,卻嚴令張、楊“圍剿”紅軍,對大將的“苦諫”、“哭諫”無動於衷,一意孤行,招致“兵諫”,身成階下囚,名為天下笑!在他們手上,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歷史蒙羞!這樁樁教訓,史書記錄在案,台灣政要,豈會無覽?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里,自古有“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3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38〕“樂以天下,憂以天下”〔39〕的民本追求;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40〕的宏大向往;有“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41〕的漢唐雄風;有崇尚統一、反對分裂的悠久傳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42〕的正氣蕩漾;有“立德立功立言”〔43〕的高尚理想;有即便是離世,也要重於泰山的不朽願望!
  在中國豐富燦爛的近現代文化中,崇尚“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44〕,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45〕“身無分文,心憂天下”〔46〕“為中華之崛起”〔47〕“我將無我,不負人民”〔48〕的偉大擔當;有“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49〕“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50〕的積極拼搏、由衷向往!

  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智慧堅毅的民族,不畏強悍,不懼挑戰,勇於抗爭,敢於勝利。我們的先民有“女媧補天”“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動人傳說,有“大禹治水”〔51〕“西門豹治鄴”〔52〕等生動記載,有“將相和”〔53〕的大局觀,有“貞觀之治”〔54〕的後期補償,等等。在近代,在中國共產黨的主導下,傅作義,識大義,北平和平解放;包爾漢,顧大局,和平解放新疆;盧漢有為,浩浩滇池波瀾不驚;程潛睿智,解放湘地未放一槍……我們的祖先用卓越智慧和仁愛胸懷,化解了多少棘手難題,平抑了多少戰亂紛爭,挽狂瀾於既倒,化干戈為玉帛!面對先賢的壯行義舉,台灣政要當不會無動於衷!

  中華有傳統,游子出息了,當以“寸草心”,報母“三春暉”〔55〕。父母如有難,子女當分擔。作為台灣同胞,當為祖國分憂,不給祖國添亂;當為同胞致富助力,不給同胞增添負擔。而今“台獨”正相反,既鬧分家,又傷母愛,配合西方勢力打“台灣牌”,陷國家於長期分裂,因分裂而使兩岸負重前行。如此這般情何以堪?俗話說:“要想公道,打個顛倒。”“台獨”政要不妨來個換位思考:如此“台獨”,於史有據乎?於法有依乎?於理有辯乎?於情有訴乎?結論當不言而喻,路人皆知。

  唐代英主李世民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56〕西方思想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57〕歷史的經驗教訓,歷歷在目,啟示昭然,能不警醒乎?

  現實與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也有明顯的相異。今天的大陸與台灣的力量之比,遠甚於清初的二者之差;今天的和統條件,明顯優於當年的清初;而中國政府和統的誠意與耐心,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1990年9月15日,鄧小平動情地指出:“再沒有比‘一國兩制’的辦法更合理的了。‘一國兩制’對台灣來說有什麼損失呢?現在對台灣是個機會,對整個民族是個機會。”〔58〕
  2022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

  台灣政要當清夜靜思:中國歷史上已有過十一次大統一,均用武統。我們經歷的第十二次統一已解決絕大部分國土,衹剩台灣未歸。難道第十二次統一剩下的一小半也非得用武力嗎?歷史已進入了21世紀,為何不可走出一條新路?中華民族為何不可為世界作出和統的表率?“一國兩制”是“和平的方案、民主的方案、善意的方案、共贏的方案”,最具包容性。〔59〕台灣政要當然明白:個人職權,不過是滄海一粟;兩岸統一,實則是惟此惟大!台灣與大陸,合則兩利,離則兩傷;分則亂,統則強。如能選擇和統,則天下安樂,百姓歡暢;政要自身也會得到妥善安排,光宗耀祖,史册流芳;如果錯選拒統,其後果已有中央政府“兩院三部”的《意見》〔60〕,發出了忠告。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失言遭萬人怨,臨深履薄,不可顢頇。

  環顧當今世界,戰亂頻仍。俄烏硝煙久久難散,巴以烈焰時斷時燃。我中華民族乃東方大國,文明睿智,當不忘先哲教誨:“和為貴”〔61〕“家和萬事興”〔62〕。我們首先應該搞好台海和平統一,堅守道義,砥柱中流,進而為動蕩的世界增加穩定因素,為不確定的時代增加確定因素,履行我中華民族的使命擔當。當我們實現了和平統一,實現了民族復興,必將加大中國分量,更好地推進世界的和平進步、文明興旺!

  管子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63〕祖國十四億民眾的和統願望,重於泰山!孫公誨之諄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64〕自古道:“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65〕。台灣政要當“知所變”,“有所為”!如能轉一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順勢而為,並不困難。縱觀千秋史,瞻望前程路,正是立功時!兩岸福禍,個人榮辱,繫於一念!歷史在審視,時代在呼喚,民眾在期盼!當今中國,還有什麼比結束兩岸分離、促成兩岸和統更有利於民族福祉與世界和平的機遇?人生的意義在有為,人生的價值在奉獻。“識時務者為俊傑”〔66〕。願台灣政要,理性遴選!與大陸真誠和談,實現台海和平統一,共同迎接二戰勝利八十周年!在此慶典中,台方肯定能找到若干久違的榮耀與尊嚴。

  上述家常話,乃為一家言。“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67〕象牙塔裡衣食足,馬齒徒增近高年。《通鑒》讀畢豪氣添,慷慨表夙願:盼神州統一,兄弟聯歡;金甌無缺,河清海晏;鶯歌燕舞,“中國夢”圓!

  注釋:

  〔1〕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2〕龔自珍:《尊史》。

  〔3〕明代民間啟蒙讀物《增廣賢文》。

  〔4〕《台海使槎錄》《台灣府志》。

  〔5〕余克禮主編:《海峽兩岸關係概論》第55頁,武漢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6〕同〔5〕,第61頁。

  〔7〕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0至31頁,1993年10月第1版。

  〔8〕《江澤民文選》第一卷第418至423頁,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9〕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民日報2009年1月1日。

  〔10〕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第1045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11〕上述資料是綜合當年《新華日報》的多篇文章提取的。

  〔12〕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13〕陳情表,《李密集校注》,中華書局,1956年版。

  〔14〕《孟子·公孫丑下》第一章。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第1版第13至14頁。

  〔16〕同〔15〕,第16頁。

  〔17〕錢仲聯《人鏡廬詩草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8〕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在台北榮民醫院病榻上寫的日記。1964年11月10日台灣《中央日報》報導其逝世時引用。

  〔19〕1991年,該詩被納入大陸中學語文教材。

  〔20〕1980年大陸詞作者于禮厚、魏夢君與曲作者魏立、王碧雲共同完成。2010年該歌曲被納入大陸中小學音樂教材。

  〔21〕《後漢書·馬廖傳》。

  〔22〕《墨子·所染》。

  〔23〕《論語·顔淵》。

  〔24〕《呂氏春秋·應同》。

  〔25〕《禮記·中庸》第二十章。

  〔2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局,2015年第一版。

  〔27〕《周易·坤卦》。

  〔28〕《論語·子路》。

  〔29〕《國語·鄭語》。

  〔30〕《禮記·禮運》。

  〔31〕《禮記·中庸》第二十九章。

  〔32〕費孝通1990年12月在東京舉行的“東亞社會研究”邏輯學術研討會上的演講,載《費孝通全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版。

  〔33〕蔣經國這句話出自1982年7月他為悼念父親蔣介石而發表的文章《守父靈一月記》。這篇文章最初刊於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報紙,後被大陸《人民日報》等媒體轉載,從而成為兩岸關係史上的重要文獻。

  〔34〕鄭經這段話出自其與1676年(永曆三十年)回復清朝招降官員的書信,原文載於清朝檔案《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及《康熙統一台灣檔案史料選輯》等文獻中。

  〔35〕這是康熙帝批評鄭經集團拒絕統一時所用的典故。參見《清世祖實錄》《康熙統一台灣檔案史料選輯》,福建人民出版社。

  〔36〕《史記·秦始皇本紀》《禮記·中庸》。

  〔37〕《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38〕范仲淹:《岳陽樓記》。

  〔39〕《孟子·梁惠王下》。

  〔40〕張載:《橫渠語錄》。

  〔41〕《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

  〔42〕顧炎武《日知錄·正始》。

  〔43〕《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44〕最早見於1961年于右任書贈蔣經國的對聯。1982年,廖承志在致蔣經國的公開信中也引用了這一聯語。

  〔45〕最早見於明朝諫臣楊繼盛臨終前留下的名句“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後來李大釗將“辣”字改為“妙”字。1916年,李大釗從日本歸國後在京創辦《晨鐘報》擔任總編輯時,在第六期社論前印上了這一名句。

  〔46〕在長沙求學時,同學們讀了毛澤東的游學筆記後,稱讚青年毛澤東是“身無分文,心憂天下”。

  〔47〕最早見於青年周恩來1911年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讀書時,回答校長提問時的回答。原話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8〕這句話是2019年3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羅馬會見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時談到的。

  〔49〕這句話是2018年4月8日,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時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所有工作的目的是上面三句話。

  〔50〕這個宏偉目標最早是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時提出的。

  〔51〕《尚書》《史記》《山海經》。

  〔52〕西漢褚少孫補寫的《史記·滑稽列傳》。

  〔53〕《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4〕《貞觀政要》《資治通鑒·唐紀》。

  〔55〕孟郊《游子吟》,載《孟東野詩集》。

  〔56〕《舊唐書·魏征傳》。

  〔57〕《培根隨筆·論讀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版。

  〔5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62頁。

  〔59〕同〔15〕,第25頁。

  〔60〕指2024年6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發布的《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意見》根據《反分裂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對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總體要求、定罪量刑標準和程序規範等做出具體規定,為司法辦案提供了明確指引。

  〔61〕《論語·學而》。

  〔62〕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七回。

  〔63〕《管子·牧民》。

  〔64〕1916年9月15日,孫中山到海寧鹽官觀看錢塘江大潮,回上海後寫下此名言。

  〔65〕《論語·子路》。

  〔66〕《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67〕《詩經·王風·黍離》。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7月號,總第331期,P4-14)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