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瘢痕里长出“他们的光”(2图)

发布时间:2025-08-23 10:57 | 来源:新华网 2025 08/21 10:55:32 | 查看:27次

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记者手记:在瘢痕里长出“他们的光”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4岁女孩小宇(化名)低头拽了拽帽檐,将烫伤的半边脸藏进阴影。北京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副主任王燕妮蹲下身,轻抚她的肩膀:“这是你战胜火魔的‘勋章’呀!要不要给其他小朋友讲讲‘勋章’的故事?”

  小女孩犹豫着点头,暗淡的眼神却亮起了“光”。

  这是记者在2025年第三届“北京儿童医院瘢痕夏令营”看到的一幕。来自全国各地近20个家庭汇聚于此,最小的患儿仅4岁。他们身上带着火焰、热液或化学试剂的烙印,而比瘢痕更深的,是那些被意外击碎又艰难重组的童年。

  开营仪式上,16岁的园园(化名)主动站上讲台。2024年春节家中突遇火灾,她和弟弟大面积烧伤。她对小朋友们说:“请记住,别人的眼光不重要,生命的意义是成为自己,要做自己的追‘光’者。”

  台下,曾因瘢痕辍学的小乐(化名)奋力鼓掌——北京儿童医院为他完成多次手术,异体真皮移植技术让萎缩的嘴唇重新柔软。现在他重归校园,希望能考上心仪的初中。

  2025年第三届“北京儿童医院瘢痕夏令营”医护及志愿者团队。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

  “这不是普通衣服,是你们的‘铠甲’!”在专题讲座环节,烧伤整形外科主任医师齐鸿燕举起一件弹力衣,细致讲解弹力衣的重要作用。

  9岁男孩小浩(化名)掀起弹力衣角,露出手臂的瘢痕,这道“铠甲”已伴随他800多天。

  “压力要够、时间要足、疗程要久!”齐鸿燕反复强调瘢痕管理原则。她展示的自制加压垫片让家长们纷纷拍照——硬纸壳裁成创面形状,缝进弹力衣增强压力。

  据介绍,为了优化孩子们的康复体验,科室与清华大学团队正开展医工融合科研,包括开发AR眼镜,通过游戏场景激励烧伤儿童复健;开发更多创新支具,提升康复训练的舒适度;实现诊疗AI全链条支持……

  最温暖的疗愈藏在细节里。青年艺术家李湘宜设计的“小臭鼬闯关”童话剧,让孩子通过角色释放恐惧、重塑勇气。

  因瘢痕拒绝说话的男孩,在童话剧中为角色配音:“火焰不可怕,我有朋友帮我!”

  李湘宜说,希望艺术疗愈教会孩子们区分“好奇的目光”与“恶意的歧视”,帮助他们意识到意外绝不是生命的全部。需要疗愈的不仅有孩子们,还有家长的焦虑、内疚、遗憾。

  烧伤瘢痕患儿参加2025年第三届“北京儿童医院瘢痕夏令营”艺术疗愈活动。新华社记者顾天成 摄

  一位母亲因孩子失足掉入热水浴缸造成烫伤,“不敢看宝宝,我接受不了……”

  心身医学科心理治疗师冷晓表说:“如果家长出现负面情绪长期演化、养育规则失衡等问题,也要积极寻求心理干预。”

  更持久的守护在病房。护士长李莹说,植皮术后愈合期最为难熬,守护薄如蝉翼的新皮、陪伴孩子们度过瘙痒难耐的日夜,是工作的日常。

  不同的方法和话语劝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小小少年说,“伤口挠破了,可就得在医院多陪阿姨几天了哦”;对遭遇意外的少女说,“我们一起努力恢复最美的模样”。

  夏令营结束时,那个总是藏起脸庞的小女孩,勇敢地把亲手制作的中药香囊塞进王燕妮的手心。

  “阿姨闻,不招蚊子啦!”她仰头一笑,颊边瘢痕泛着柔和的光,可爱的模样软化了所有的心。

  王燕妮希望每一个患儿与家庭都能重拾勇气与希望,她把一些夏令营的照片命名为“他们的光”。她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推动将管道疏通剂等强酸强碱容器口盖改成安全锁扣设计,到更多校园、社区去科普烧伤防治等。

  一场公益夏令营播撒的希望有限。但是记者相信,更多的人一起坚持下去,瘢痕里总会长出“他们的光”。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