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抗战家书丨与妻书,予家国

发布时间:2025-08-26 18:12 | 来源:新华网 2025 08/25 19:01:29 | 查看:259次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题:与妻书,予家国

  新华社记者齐琪

  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奔赴战场,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危急关头之际、生死未卜之时,抗战英烈提笔写下与妻书,字里行间是对妻子的诀别、对家人的牵挂,对家国的赤诚。

  纸短情长,言不尽意。捧起泛黄的信笺,让我们一同聆听那些跨越时空的深情告白。

  与妻:生死相托皆不舍

  “现在此逃难中,最要紧是食饭。其他要尽量省钱。”“我身体平安请勿念。专此顺颂……”1944年夏末,妻子程俊璧颤抖着拆开一封来自前线的家书,丈夫余子武那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

  这封信,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2军151师副师长余子武在前线寄给妻子的一封告知平安的家书。可就在收到信的几天前,程俊璧刚刚得知丈夫已在衡阳会战中壮烈牺牲的噩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将士选择舍小家为大家,用生命捍卫山河国土、民族尊严。

  战火纷飞年代的与妻书中,将士们常常叮嘱妻子保重身体、照顾家庭,字字句句透露出对家的牵挂。然而国难当头,先烈只能将儿女情长抛之脑后,毅然决然奔赴战场。

  正如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在1942年赴缅作战前写给妻子的信中所言:“为国战死,事极光荣”“又我去岁所经过之事,实太对不起你,望你原谅。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

  青山埋忠骨,热血洒他乡。

  一封封与妻书,记录着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告白——爱情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生死相托的誓言。

  予家:铁血丹心世代传

  “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1937年淞沪会战前夕,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蔡炳炎致信妻子赵志学,用“国与家”的辩证叩击人心。

  数日后,年仅35岁的蔡炳炎在罗店战役中壮烈牺牲。这封用热血书写的与妻书,也成为抗日名将留给后人的“传家宝”。

  “我会告诉他们,‘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不是口号,是先辈用鲜血印证的真理。”蔡炳炎烈士的孙女胡清如今常给孩子们讲述先辈的抗日故事。“这些传家宝承载的不仅是我们一家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希望更多人能从爷爷的故事里,读懂什么是家国情怀。”

  信仰的火种照亮泛黄的信笺,无不揭示着一个民族向死而生的精神密码。

  1943年,冀南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肖永智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身负重伤。病痛缠身之时,他给妻子魏敏写信,直言自己“是在以共产党员的精神在克服着敌人给予我的痛苦”“一个真正革命的战士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出来的,在痛苦时应当是毫不屈服”。

  数月后,年仅28岁的肖永智在率队抗战时遭遇日军突袭,英勇牺牲。

  铮铮铁骨书写不屈史诗,春风化雨皆是无尽哀思。

  如今,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抗日骁将肖永智烈士长眠于此。前来参观的少先队员们神情庄重敬献白菊,如织的游人在英烈事迹前驻足沉思……

  山河无恙,英雄不朽。铭记他们的模样,信仰之火永远熊熊燃烧。

  予国:不灭星火照征程

  “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1934年11月24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2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吉鸿昌在写下给妻子胡红霞的诀别信后慷慨赴义,牺牲时年仅39岁。

  国之不强,民何以安?国之不存,何以为家?

  正如吉鸿昌将军生前曾写下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字里行间,皆是“为时代而牺牲”的浩然正气。

  纸短情长,诉不尽将军壮志;墨浅情深,道不完英雄大爱。

  1942年末,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在家书中,与妻子林颖分享了战斗胜利的喜悦,“这一仗给敌人打击最大,老百姓轰传后也越发厉害”“就是这样在不断的战斗中, 部队的信心提高了,敌人的士气低落了”。

  信中,彭雪枫还向妻子介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全面抗战的时局,表达了他对抗战胜利光明前景的信心。

  然而,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的生命定格在河南夏邑县八里庄的一场战斗中,牺牲时年仅37岁。虽未能亲眼见证抗战胜利之日,但将士用一生赤诚,换来如今山河无恙。

  …………

  书信有穷时,怀念无尽处。品读一段段血火淬炼的笔迹,我们感受到那些振聋发聩的呐喊,那些热血滚烫的忠魂。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