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愚公”贷款10万 悬崖峭壁上凿出致富路(图)

发布时间:2011-06-09 10:06 | 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 2011年06月09日 09:04:49 | 查看:1138次

村民们在绝壁上“抠”出一条宽约五米的道路

  农村穷,农民苦,有俗话为证: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10多年前,彭水县如榔村就是这副景象。2000年3月5日,一辆东风货车开进了如榔村,全村老少涌上山顶,十多位老人围住货车,抚摩着、打量着……这是海拔1200米的如榔村人第一次看见汽车。昨日,面对记者,村支部书记刘昌福回忆起当初贷款10万元修路,后背都还隐隐发凉。“那是被逼上绝路了呀,没有别的选择,让我再来一次,肯定还是会选贷款修路的。”刘昌福说,为了打通如榔山的致富之路,无论如何他都要背水一战。

  “就是借钱,也得把路修通!”

  如榔山,地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龙溪乡,海拔l200米。这里三面悬崖峭壁,一面与大山相连。许久以来,祖祖辈辈的如榔人进出村子,都要沿着一条名为“九道拐”的羊肠小道,攀爬在悬崖峭壁之上。村民下山买化肥、农药或者生活必需品,都必须从“九道拐”上上下下。解放以来,26人葬身“九道拐”。

  今年63岁的如榔村民刘昌德在“九道拐”攀爬了大半辈子,谈起“九道拐”,他还念念不忘自己家被摔死的肥猪,1992年腊月,他赶着一头400多斤的肥猪去镇上卖,可下山时,猪摔下悬崖去了。

  运输靠人背,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灯。久而久之,如榔人以顺口溜的形式自嘲,也以此表达他们期望改变落后的心声:“如榔村是穷山山,一年生活难上难,养儿尽打单身汉,吃顿饱饭待过年。”

  1994年,退伍21年的刘昌福前往黑龙江看望自己的战友,发现那里到处都在搞建设,回来的一个想法就是修路。从未修过路的刘昌福,一天到晚查看村外的悬崖绝壁。直到1998年初,他在村委会上提出修路,得到大家认同。妻子将家里仅有的3000元积蓄放到丈夫手里:“你去忙,家里的事我全包了。”一周后,刘昌福提出全村1058人参与修路的想法,不出工者每日拿出5元钱支援建设。5万元资金到位了,1999年正月初一早上,刘昌福带领400村民打响修路战。

  “修这段路最险的是焦家垭口。”刘昌福回忆说,焦家垭口是一个独立的山峰,四面绝壁。山上乱石成堆,没有大树,绳子无法固定。为打炮眼,他组织男村民在崖顶拉住粗绳,另一头拴在施工者腰上,将其慢慢放至悬崖半山腰,炮眼打好装药点火后又迅速拉回。经过3个月奋战,终于在焦家垭口“抠”出一条宽约五米的道路。可刘昌福没有想到的是,修路资金用得如此之快,转眼间村民勒紧裤腰带筹集的5万元资金用得一干二净。

  怎么办?刘昌福四处借钱却四处碰壁,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刘昌福把自己关在屋内,跺着脚哭了两天。几天后,刘昌福一咬牙,以自己的名义在信用社贷了十万元回到了工地上。正是这笔钱,帮他实现了在悬崖峭壁上打通一条路的愿望。刘昌福说,看着那辆东风货车开进村,那是他自打修路以来最轻松、最开心的时刻,以至于老人们围住货车的样子时至今日他都还历历在目。

  路通后娶媳妇容易多了

  “有女莫嫁如榔男,终年辛苦日子难,养儿尽打单身汉,吃顿饱饭待过年。”这是对以前的老如榔村的真实写照。2000年前,很多外村姑娘只要听说如榔村的男青年提亲,基本上都是当即拒绝,不需要三思。因为通路后,情况发生了大变化。10年来,如榔人已娶回了100多个新媳妇,其中还有来自广东的姑娘。在刘昌福带领下,村民通电、建学校,发展畜牧业,年均收入较十年前增长了10倍。

  “通路10年来,如榔的人口增加了两成。”刘昌福称,以前如榔人娶媳妇,想从外村抬轿子进村,只有由外村抬轿子到山下,然后步行险路上山,再到如榔转本村轿子。路修通之前,想娶外村姑娘成为如榔人的奢望。刘昌福回忆,1995年,本村同组男青年刘某,跟山下谭家村姑娘陈某恋爱。最后,女方家长认为如榔不通路,不通电,让两人分手,刘某听到这个消息后,独自在家痛哭了两天。

  肩挑背扛盖出一所学校

  1997年,刘昌福带领村民打响送电战役。为节约成本,刘支书和村民一起抬电杆上山。刘支书说,每根500公斤的电杆由16个村民抬,3个月内,他们将400根电杆抬了上去。1999年春,刘昌福带领村民一边修路,一边自发将水泥、河沙、钢筋从山下扛回村,上百吨物资就这样被村民扛上山。接着,刘昌福在黔江租回一辆六轮拖拉机,先拆散拖拉机,由村民们将部件扛进村,组装后,专门从大山深处为新学校运石头。1999年9月,如榔小学新楼建成。

   就是这样,在改革开放后20余年的村支部书记生涯中,刘昌福用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一名军人的气魄胆识,点燃了群众心中战胜贫穷落后的希望之火,他不知疲倦忘我奋斗的拼命创业精神,让如榔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被称为“盖蛮子”、“土包子”的如榔人过上了殷实富足、文明现代的生活。

  典型人物

  匡后明:掏出女儿彩礼钱 先把路修好再说

  “一定要修路。群众选我当干部,我就要像一个干部。”巫溪县中粮乡石锣村,年届花甲的匡后明对记者说,当了25年的村支部书记,本来可以安享晚年,但他带领全村村民致富,早已成了大家的主心骨和贴心人。在乡亲们的挽留下,他继续当书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扶贫致富的道路上,永无退休可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这条致富路我就要和乡亲们一起走下去。”

  2001年以前,石锣村没有公路,村民们出行十分不便,翻山越岭要四五个小时才能到中梁乡,村民年均收入只有500元左右。当选村支书后,匡后明萌生了修公路致富的想法,想到就干。于是,匡后明挨家挨户上门给村民做工作,最后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每户捐资100元,全村680名主要劳动力全体出动。为了减少村民的负担,匡后明主动掏出女儿的定婚彩礼2000元用来购买了爆破物品。经过145天的奋战,一条16公里长的公路修成了。

  公路建成后,山外的物资源源不断的送进来,村民们陆续建起了新居。令村民们欣慰不已的是,商贩们也开着车到村里来买粮、买猪、买鸡,以前为换点零花钱,他们可得背上这些东西爬四五个小时山路。

  今年1月,匡后明又开始发动全村社员广栽核桃,2个月后,全村栽种核桃3024亩,其中核桃苗圃4亩,采穗圃20亩,人均栽植3亩,从而为今后农民的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的石锣村,家家都通了自来水,道路、电力、通信基础设施齐全。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2654元增加到4020元。

  陶伟林:致富“啄木鸟”飞入贫困山沟沟

  施肥、锄地、打药这些农活,身为一个城里人,陶伟林却比好多天天耕作在田间地头的农民还熟练。自2007年以来,陶伟林在武隆、潼南等以蔬菜产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连续开展了近5年的科技扶贫工作,为贫困地区的农民默默无闻的做了大量的工作。

  作为重庆农业科学研究所示范中心主任,陶伟林看上去斯斯文文,书卷气十足,可干起农活来毫不含糊,比一般的农民还熟练。“施肥、锄地、打药是我在田间地头的家常便饭,这也是个熟练工种,做的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就‘手到擒来’了。”陶伟林笑着对记者说,自从去贫困县推广蔬菜新品种以后,他在田间地头累计工作了750天,实施和指导蔬菜育苗、定植、施肥、打药、调查、记产等试验示范工作。哪家农户的作物生病了,只要找到陶伟林,他总是二话不说,立马就跟着乡亲下田去“诊治”,为此,老乡们都戏称他是城里飞来的“啄木鸟”。

  “庄稼一不小心被耽误了,老乡一年的盼头就没了。”正因如此,陶伟林常把乡亲们召集起来,为他们开设培训班,带领大家到田间对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观摩学习,有意识的更新他们的种植观念,增强他们的市场意识,不到4年的时间,陶伟林举办了51个培训班,有2750余人直接受益,创造了1648万元的直接经济收益。(本版稿件由记者 谭柯 采写)

(责任编辑:卢亚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广东省广州市2011-06-15 19:15:23 发表
张敬华:真正的善心是一种自发的,不带任何企图的东西;为一定的目的做好事也值得提倡,但显然有目的善要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