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电视剧《长征》启示录(6图)

发布时间:2011-06-15 07:12 | 来源:光明网 2011-06-11 08:48:09 | 查看:7675次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

  记得小时候合唱最齐的一首歌曲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共产党就是“天安门”、就是“毛泽东”,就是每天升起的五星红旗和佩戴在胸前的红领巾。作为80后的年轻一代,我们是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成长在“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时代。对于苦难,我们很少经历;对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们真的只有在电影、电视里去感知;对于“长征”,我们在父辈哼唱的《十送红军》里,在历史教科书上,在毛主席的诗词中,在“”的歌声中听到过,看到过。十年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长征》的播出引起巨大反响,十年后,在建党90周年的时候,回头再来看这部作品,我们觉得它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一部重大作品。

  如果非要问电视剧《长征》到底给今天的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带来了什么?那么,在我看来,首先,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是电视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电视剧在思想性和艺术性、历史书写与人物刻画、主题发掘与细节描写等多种艺术追求上的完美结合,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提出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创作原则的最好范本。虽然之前和之后也有很多优秀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作品,但是电视剧《长征》绝对是一个标杆,是一个突破,是全体创作人员用“长征精神”打造的一件能长留电视艺术史上的“艺术品”。

  电视剧《长征》是一本客观、公正评价中国那段历史的教科书,是对我党历史上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在艰难抉择期,在内忧外患时刻所做出的长征壮举的全景再现。电视剧《长征》用电视剧艺术的形式,第一次全面客观地告诉人们“长征”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毛泽东、周恩来等我党领袖是怎么成为领袖的,他们也经历过挫折、有过失误,但是当面对党和军队生死存亡的关头,是他们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挽救了党,挽救了人民,才有了后来的新中国。

  电视剧《长征》再一次告诉青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也许再过十年,人们对电视剧《长征》不再记得,但是提起“不怕苦、不怕累”这些字眼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当年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战胜困难、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挫折、困难时坚守的一个信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长征也就没有后来伟大、光荣、正确的共产党”。所以,长征永远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一面的体现。这些在电视剧《长征》里有很多深刻表现:体现在和蒋介石的反革命围剿斗争上;体现在和红军内部的错误路线斗争上;体现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上。我党对天、对地、对敌人的种种斗争都取得了胜利,还有什么可以打垮我们呢?

  无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人们都会本能地向往真善美,向往着崇高。无论是正在反思的年轻人,还是未来需要反思的后来人,爱国主义情怀其实都不曾走远,只是需要一个被激发的契机,需要一个像《长征》一样的精神作品来永远激励中国人民“永远跟党走”!

  (作者:刘莉莎 单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向着大气磅礴的美学品格前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听着长征一个个传奇的故事长大的,因此对长征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崇敬之情。十年前,当我接到写作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的任务之后,我再次认真地审视了这一战争史上的奇迹。

  长征作为中国近代政治家表演的舞台,它再现了各种不同政治家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在367天的长征中,独立自主地选择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保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为把红军用生命写成的这部浑然天成的“长征”交响曲化作艺术作品,我采用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二革”手法。前者要求艺术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透视历史,后者要求艺术家通过创作出的作品让人民感悟历史。唯有如此,才能在忠实历史的基础上升华为艺术地再现历史。除此之外,这部剧是否能取得成功,还要看剧作家能否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形象的塑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此,我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把自己以前塑造过的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形象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自始至终我所坚守的史诗美学追求也帮助我提升了《长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作品的史诗品格是属于美学范畴的作品。通俗地说,艺术作品中史的品位是采用诗化的艺术手段再现的,而诗的艺术品位又能折射出古国文明史的博大和纵深。换言之,大型电视剧《长征》所展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浩瀚无尽的原始素材都是为再现长征并塑造长征中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这些伟大的艺术形象服务的。同时,所有艺术创作的手段,也只是艺术地再现长征并塑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也不是史学意义上的正传。相反,我们笔下的《长征》是一部完全艺术化了的史诗,我们所塑造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历史伟人也是艺术典型。因此,我们这部《长征》不是史书,我们所写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历史伟人也是艺术典型。还是那句话:“我希望大型连续剧《长征》能向着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美学品格前进。”

  (作者:王朝柱 为电视剧《长征》编剧)

仲呈祥:《长征》具有标志性意义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从探索期走向成熟,《长征》体现在这一创作领域里较高的美学的历史的思维成果。

  《长征》标志着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已经从探索期走向了成熟,体现了在这一创作领域里较高的美学的历史的思维成果。无论从对历史事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叙述把握上,还是从对历史氛围的精心营造、真实还原上,抑或是从对活跃于这种历史氛围中并决定着这些历史事件的发展走向的重大历史人物的生动塑造、精雕细刻上,《长征》都堪称一流。编剧王朝柱耕耘卅余载,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的革命历史形象化地艺术呈现于荧屏,令人敬佩。而《长征》正集中体现他善于将史学家的历史思维成果吸收、消融、转化成自身审美思维创造的内在驱动力和营养的优势。至于唐国强,论形似,他恐不及古月;但论神似,他却更能走进领袖的心灵。他在《长征》中的表演,较以往更趋成熟,生气灌注,于细微处见精神。刘劲饰演的周恩来,能体悟“清醒者的痛苦是最大的痛苦”这根弦,把长征中周恩来作为“三人团”成员之一的困境和心态表现得恰到火候、入木三分,奠定了他作为周恩来特型演员的坚实基础。《长征》的主创团队,为中国电视剧创作实现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树立了一个典范。(作者为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李准:对信仰的深度诠释

  《长征》站在当代思维高度回望历史,对长征精神中那些最具有永久意义的内容作出了深度发现并给予激情讴歌。

  如果要我从三十年来播出的两百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推荐一部最有价值的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地挑选电视剧《长征》。该剧站在当代思维高度回望历史,对长征精神特别是长征精神中那些最具有永久意义的内容作出了深度发现并给予激情讴歌。在思想认识和智力支持方面,全剧用近乎原生态的描写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当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是敢于打破洋教条的实事求是的做法,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指引红军转危为安,突出重围走向胜利。实事求是在任何时候都是制胜法宝,就看你能不能把它贯彻到底。在精神操守和精神动力方面,剧情发展更有力地表现出:坚守美好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鼓舞人们挑战生命极限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绝地反击中去创造历史的奇迹。剧中红军指战员前仆后继的雄姿,毛泽东拄杖前行的坚毅,周恩来对每个指战员的细心呵护,危拱之忍辱负重背着大锅爬雪山过草地的坚韧,都是对信仰力量的深度诠释。正是这种深度发现与诠释从精神上照亮了全剧,也深深地震撼和启迪了当代观众的心灵。

  (作者为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杨伟光:长征精神的颂歌

  长征精神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心和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共产主义精神。

  《长征》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全国收视率达10%,北京电视台重播时,收视率20%。长征是中央红军在遭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不得不实现的战略大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党中央总结教训,批判以博古、李德为代表的错误指导思想及其军事指挥,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这以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野菜充饥过草地,北上抗日到陕北,以超人的智慧、胆略和毅力,克服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供给困难,摆脱了被动局面,胜利到达陕北。党领导红军长征取得胜利,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理想,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军长征的胜利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也经得起胜利考验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长征的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心和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共产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宝贵的财富,革命时期需要这种精神,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也需要这种精神。我们要发挥长征精神,争取改革开放斗争的新的胜利。

  (作者为中央电视台原台长)

赵化勇:革命历史题材最浓重的一笔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主旋律当中的“主旋律”,是有着历史厚重和诗意提升的艺术作品。

  从电视剧诞生之初的《一口菜饼子》开始,电视剧的宣传功能、导向作用就不可或缺。主旋律作品尤其担负了把国家倡导的,社会提倡的,百姓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呈现出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是主旋律当中的“主旋律”,是有着历史厚重和诗意提升的艺术作品。《长征》把人们带到了那段艰难的岁月,让全体中国人都在精神上得到了洗礼,境界上向往着崇高。这种精神和力量对于繁荣发展的大中国,对于已经成立90周年的中国共产党来说都是一种鼓舞。大家一直有个误区,就是认为主旋律作品就是“命令文学”,不好看。《长征》却取得骄人的收视率,赢得众人交口称赞。主旋律作品,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是对我党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领导人的记录和书写,所以,在客观呈现伟人和叙述大事的同时,怎样增强“可视性”,吸引观众去收看?这不仅需要创作者有着一定的历史积累和艺术造诣,更需要其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领袖人物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不能把他们当做“神”来描临。《长征》第一集里,“毛泽东儿子毛毛要骑大马,毛泽东边背着他边看书”的场面,就让我们感到他是一个与我们很近的人,这样去刻画领袖人物,就会可信。

  (作者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电视台原台长)

  (文字整理 刘莉莎)

《长征》感动韩国观众

 

  ■《长征》在韩国中华电视台多次播出

  2005年8月31日,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24集电视剧《长征》在韩国最大的、专门播放中国电视节目的韩国中华电视台播出,引起了韩国各界的强烈反响。韩国联合通讯社、《汉城新闻》、《文化日报》等30多家媒体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在韩国民众的强烈要求下,中华电视台分别在2005年11月和2006年6月两次重播,创下了历史纪录。

  ■跌宕剧情引韩国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长征》也引起韩国社会各界的兴趣。韩国前国会议员孙世一高度评价电视剧《长征》。他说,长征是中国革命的大事件,中华电视台播得好。一位出租车司机对记者说,过去只知道毛泽东伟大,看了《长征》后,才真正明白中国人为什么热爱毛泽东。

  ■《长征》受韩国人欢迎的三大原因

  中华电视台代表理事姜仁子说,《长征》之所以在韩国引起巨大反响,原因有三:一是韩国人对近百年的历史认知不够,《长征》为韩国人了解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提供了教材;二是《长征》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面貌,韩中建交之前,韩国了解中国大部分靠西方的宣传和报道,不免有许多不实之处,通过观看中国拍摄的《长征》,纠正了过去的偏见;三是《长征》体现了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与人民的血肉之情,使韩国人看到了中国前进发展的源泉和力量。

  ■韩方谈热播背后的深远意义

  中华电视台董事长赵在九说,只有了解中国,才能开启未来。长征是世界人类战争历史上的奇迹,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历史记录。韩中建交以来,文化交流活跃,但《长征》是56年来中华电视台在韩国传媒界首次通过电视介绍与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关的电视剧。

  (蒋湘整理)

(责任编辑:吴雄)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1楼 广东省广州市2011-06-15 19:28:49 发表
张敬华:或许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弘扬好人文化的精髓,。《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通过诗、书、礼、乐等化性,对人进行塑造,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