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候选院士的饶毅能否将“鲶鱼”做到底

发布时间:2011-08-23 17:25 | 来源:搜狐网 2011年08月19日 10:07 | 查看:2645次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因落选者饶毅“从今以后不候选”的博客文章而众所关注。但暂时,我们还不知道这是一个花絮,还是一个风波?

  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增选,向来为人关注。公众关注,看到的多是表象,例如院士之争越来越非关个人而是单位集体公关项目,院士中多“学官”乃至行政官员,院士成为挖角引进的抢手货,以及院士数量多学术创造力弱等。科学界、工程界关注,当是更加切实,例如学术水平、资源分配、学术发展的方向以及学术承认(荣誉与利益)。

  每年院士评选,都会有公共话题,多少而已。科学界内曝料,很少有过,这应与身在其中受到诸多牵绊有关,个人利益、学术团体的利益、圈子的相互关系,或者还包括管理体制方面的羁绊等等,都能使人欲言而不能不止。饶毅声明“从今以后不候选”,实属难得。

  从“从今以后不候选”的声明,可以读到复杂的态度。这里面既有对不出所料的落选的不满,也有对中国院士制度的决绝,还有对自己学术能力的自信,以及对学术前途的信心。

  不过,饶毅留下的只是意犹未尽的说法:“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我们并没有学生物,所以不能明白饶毅所说的落选原因,更无从知道他认为的原因是否正确。即使饶毅的判断属实,一般来说,生物学界也不太可能有足够份量的人把话说明。

  饶毅近期在传媒上介入一些公共讨论。去年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在美国《科学》杂志刊发社论,认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关系,“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引起相当多的科学工作者共鸣。这些自可见仁见智,应与院士评选无关。他的专业成就,对于外行来说,能够看到的就是琳琅满目的履历、荣誉表,以及论文和著作目录,显然,外行不足以评价他的水平。院士增选,评定的是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正是学术界进行的评价。

  据百度百科,饶毅担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现为美国籍。中国尚未承认双重国籍。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可有外籍院士,由全体院士实行无记名投票选举。但从现在的程序看,饶毅并非以外籍身份候选。饶毅的国籍到底是中国籍、美国籍?是应该候选院士,还是外籍院士?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应该解释。

  当然,无论饶毅国籍如何,都不能掩盖饶毅落选事件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思考价值。

  饶毅已列名有效候选人,在产生初步候选人阶段落选。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初步候选人由各学部实行通讯评审:学部按专业划分评审组,院士对按专业划分的有效候选人打分,学部主任会议确认打分结果,院士对本学部的全部有效候选人打分,学部确认初步候选人。如果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尊重了增选程序,那么饶毅就是因本学部院士投票而落选。

  饶毅的学术贡献是否应当通过初选,这是一个问题,属于专业评价。如果他应予通过的话,是投票的院士未能准确判断其贡献,还是故意压低其评价,这是另一个问题。“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到底所指何事?说不说,说多少,固然是个人的自由,不过,如果人们无法通过具体的事实去辨析实情,就难于揭开真相而只能停留于笼统指责。

  中国的院士遴选制度、学术评价制度、科学职业道德、科研管理制度、经费配置制度等等,都存在诸多问题。现象如同秃子头上蚤子,人人都可以看到。制度改变,向有“看到问题主动改”和“抓住案例推着改”两种路径。现在,无论什么领域,“看到问题主动改”都如天方夜谭,“抓住案例推着改”也或是案例既出抹平而止,或是连案例都不会出现,模糊放过。饶毅被媒体称为“中国科学界的鲶鱼”,曾经直斥科研弊端,此次自己落选院士,岂不正宜将 “鲶鱼”做到底,让人具体地剖开一个案例?

(责任编辑:李明俐)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