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的“好后生”:一个时髦的“月光族”志愿者(3图)

发布时间:2011-08-28 08:36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1-06-16 | 查看:3868次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中的志愿者——陈允广篇

  作为儿子,他七年里只回过两次家看望年迈的父母;

  作为丈夫,他没能在倾盆大雨之时帮助妻子用油毡盖住房顶漏雨的窟窿;

  作为父亲,儿子生病时,他却在为争取贫困学生助学金奔忙……

  而作为草原孩子的大哥哥,他却为他们争取教育基金,帮助他们实现了上学的梦想。

  8年来,他冒着强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翻山越岭、奔波募捐、家访学生,累计行程2万多公里,走访了40多个嘎查村的400多名贫困学生,募集捐款45万元,帮助全旗300多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

  他是陈允广,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草原孩子的爱心大使。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类候选人。 

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陈允广。

  【深度阅读】

  草原孩子的爱心大使——陈允广

  他是一名普通的80后大学生党员,一名志愿服务西部计划10万名志愿者中的一员,他放弃了扎根城市的梦想,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县之一的达茂旗。8年来,陈允广冒着强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翻山越岭、奔波募捐、家访学生,累计行程2万多公里,走访了40多个嘎查村的400多名贫困学生,募集捐款45万元,帮助全旗300多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孩子们亲切地叫他“大哥哥”,老人们称憨厚的他为“好后生”,人们称他为草原上的“爱心大使”。 

  “祖国培养了我,我要到西部去当志愿者”

  陈允广出生于山东省郊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靠种地维持生活,他深感“上学是自己唯一的出路,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家庭和自己的命运”。1999年,陈允广考上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了凑齐6000元的学费,父母不知说了多少好话,跑了多少腿,最后,还是在老师、学校的帮助下申请的助学贷款和平日里的勤工俭学才算勉强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同学们都忙着找工作就业,陈允广凭着自己的学识和不怕苦的精神在西单的一家合资企业找到了工作,远在老家的父母总算放了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陈允广的生活轨迹。2003年6月12日晚,原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同志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作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讲座中号召“让我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的火焰在西部燃烧,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播撒在祖国的每个角落”,年轻气盛的陈允广动心了,纪实片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失学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勾起了他童年的回忆,如果没有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也许自己的学业根本无法维持到现在,也和西部那些孩子一样面临失学,“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祖国培养了我,现在我成了一名大学生了,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祖国,到西部去当志愿者,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啊!”想到这些,更坚定了他到西部去的信念。他不顾同学的质疑、家人的反对,放弃了北京优越的工作,于2003年8月来到了达茂旗,开始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 

  “我是志愿者,是党员,帮助贫困孩子付出再多也无悔”

  初到达茂草原,陈允广被分配到旗纪检委服务,每月只有600元的生活补贴和服务地匹配的200元补助,他克服了陌生的环境、寒冷干燥的气候、语言饮食的差异等困难,和同事一起深入基层查办案件、帮助农牧民秋收、秋储。寂寞的时候,就仰望草原明朗的夜空,数星星,写诗歌、散文,排谴内心的孤独。每到一处查办案件,低矮的土房、简陋的布局、失学的孩子都深深地牵动着他的心:要帮帮他们,要让他们像我一样幸运,成为一名大学生,改变贫穷的现状。

    2004年3月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随同事到乌克中学下乡,一个十来岁的男孩穿着破旧,神情茫然,一脸无助地站在那里,远远地望着他们,那天中午,陈允广得知,男孩今年上初一,母亲生他之后就一直生病,年迈的奶奶身体也时好时坏,妹妹上小学,全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种地、打工挣钱维持,平时他和妹妹住校,回到家里要照顾母亲和奶奶,给妹妹做饭。回到宿舍里,陈允广认真地计算自己的每一笔开销:还助学贷款、吃饭、买日用品……微薄的工资除去开支所剩无几,但那男孩无助的眼神让他寝食不安,一到周末,他就一个人来到了乌克镇,找到了男孩的家,把身上仅有的200元钱留给了男孩,鼓励他一定要坚持下去,好好学习。从那一天开始,陈允广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走访和帮助贫困学生上。2004年8月,志愿服务期满后,他和同是志愿者的恋人通过考试留在了达茂旗,继续为帮助贫困学生努力着。

  “我是志愿者,是党员,我应该为他们服务”,陈允广一方面深入学校开展调研,走访贫困生,给他们带去学习用品,做心理辅导,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好好学习,一方面通过同学的帮助,积极与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联系,成为一名协调员,争取助学金。为了尽快得到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的帮助,连续三个月,陈允广没有休息过一天,为了省钱,他租一辆三轮车,开始对乌克镇的21名贫困学生进行家访,偏僻的山村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饿了就吃几口方便面,渴了,就喝几口随身带的白开水,沙尘暴的袭击几次让他成了“土人”,终于,在孩子们放假的前几天,他把整理好的21份贫困学生的文字资料和105幅图片,寄到了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在上海和北京的负责部门。一个月,两个月,眼看着孩子们又开学了,寄去的资料去音信全无。陈允广坐不住了,他带着家里全部的积蓄到了北京,却得知基金会的负责人出差了,工作人员劝他回去等消息。想想孩子们那无助的眼神,他知道不能回去,一定要见上基金会的负责人,争取助学金。住最便宜的招待所、靠方便面、烤红薯充饥,每天准时守在基金会负责人的办公室门口,第四天,终于见到了基金会的负责人,圆了21名贫困学生的上学梦。2005年9月27日,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为21名贫困学生汇来了第一笔助学金4200元,这更坚定了他要通过更多的途径来帮助更多的孩子重返校园。

    2007年12月,团中央、中国志愿者网、智联招聘公司在全国开展了“寻找西部需要帮助的孩子”社会关爱行动,陈允广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主动联系中国志愿者网的工作人员,当了一名义工。经过3个星期的走访,他把红格塔拉种羊场学校的20名贫困学生的家访情况传到了中国志愿者网上,并通过新浪网、腾讯网博客发出了“大家来帮他们”的贴子。在他的努力下,包头市侨办捐赠20万元,维修了红格塔拉种羊场学校的教室和院墙;智联招聘公司北京总部千名职工捐款3万元,购置了新校服和课桌椅;山东、广东等20多个城市的爱心人士捐款1万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红河集团捐赠图书1600册……

  达茂草原上越来越多的贫困孩子得到了陈允广的帮助,物质的、精神的,孩子们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他,喊他哥哥,可作为儿子他六年里只回过一次家;作为丈夫,他忙于走访贫困学生、整理资料,妻子默默地独自料理家务、照看孩子;作为父亲,儿子生病时,他却在为争取贫困学生助学金奔忙……“和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少一个失学孩子相比,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微不足道的,因为我是志愿者。”在陈允广眼中,他只是做了一个志愿者应该做的事。 

  “社会需要爱,我要把志愿者的精神传递下去”

  “既然选择了,就要相信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社会呼唤爱、需要爱,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一个志愿者,我要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传递下去。”2008年3月,陈允广调到达茂旗委组织部工作,他除了兢兢业业完成本职工作以外,争取更多的时间到基层去走访贫困孩子。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可以继续上学,2009年3月7日,经过多方协调“陈允广爱心助学金”启动了,感动包头人物为他注入了首批爱心助学款11万元,大学生志愿者、个体经商户、学生、党员……被他感染了,纷纷为陈允广爱心助学协会捐款,正如他想的那样,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正在草原上传递着。8月24日,自治区首家旗县区爱心助学协会、全区第一个以大学生志愿者名字命名的包头市首家爱心助学协会——“陈允广爱心助学协会”成立。现场为20名贫困学生发放救助款23000元。

  陈允广用无私的爱心资助贫困学生的事迹感动了草原,感动了包头,《人民日报》两次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陈允广更忙了,他要帮助更多的孩子回到校园里去,让他们安心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可他自己每月仍坚持从还住房贷款剩余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为贫困孩子买学习用品、支付伙食费,年迈的父母却很少能收到他寄回去的钱,妻子开玩笑说他俩成了最时髦的“月光族”,陈允广却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努力和付出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带来希望、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做这样的‘月光族’,我终生无悔。”

  每当看到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报道时,陈允广就想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其实,人应该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的很多地方还不发达、还很落后,那里更需要大学生、也更能发挥大学生的才干,在那里,一样能有作为,关键看你是否有一颗服务社会的平常心。

    陈允广荣获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来源:包头政府网)

(责任编辑:李明俐)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