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郭建华:为农民放电影30载痴心不改

发布时间:2008-11-09 08:00 | 来源:2008-01-15 河南日报 | 查看:1074次

  30多年来, 她一直坚守在农村电影市场,她管理运营的“数字电影广场”让河南全省数百万观众受益,郭建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界的三朵金花之一——

  核心提示

  她是一个以电影为命的女人,从一名普通农村电影放映员到河南新华农村数字院线公司总经理、开封县电影公司经理,30多年来,郭建华一心一意为农民放电影。

  她使濒临解体的县电影公司重新焕发生机,并在农村开拓出新的事业;她在全省筹建了100多个城镇数字电影广场,使数百万观众受益;她组织研制的“春雨”电影活动放映篷获得国家专利,推广到全国18省360多个市县;她免费为在北京“鸟巢”国家大剧院等工地打工的河南籍民工和他们的子女们送去了优秀影片60场,观众达6万多人次。

  1月8日,受省委书记徐光春的委托,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来到开封县,看望郭建华并传达了徐书记的批示精神。徐书记了解到郭建华的事迹后作出重要批示:郭建华同志热爱电影放映事业的精神,发展电影放映事业的业绩值得学习和宣传。

  53岁的郭建华是河南新华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和开封县电影公司的总经理。她组织研制出的“春雨”牌放映篷获得国家专利,被全国18个省的360多个市县电影公司广泛采用;在省文化厅的指导下,她管理运营的110余个“数字电影广场”,解决了数百万人看电影难的问题;她30多年如一日奋斗在农村电影放映战线上,被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称为“中国电影发行放映界的‘三朵金花’之一”。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

  1974年,19岁的郭建华成为开封县电影公司的一名放映员,从此便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她走村串户、吃百家饭,亲手为群众放映电影1.3万多场,被群众称为“放电影的好闺女”。

  1996年2月,郭建华被任命为开封县电影公司经理。摆在她面前的是:一栋漏雨的三层楼房,一堆即将报废的拷贝和一个日益萎缩的电影放映市场。电影公司濒临倒闭,由于缺少影剧院等电影放映场所,许多优秀影片无法和观众见面。如何走出困境?不服输的郭建华,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冥思苦想了9天。

  熟悉农村电影的郭建华深知,搞好农村电影要做好3件事:队伍不散、阵地不丢、经费有保障。10多年来,围绕这3件事,她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走出一条农村电影放映的新路子。

  郭建华首先在职工中开展“我与电影共存亡,影衰我耻”的教育活动,号召职工“艰苦创业精神不垮,电影旗帜不倒”。同时进行体制改革,调整发展思路,由主抓发行改为主抓放映,成立10支电影放映队,公司由管理型成为服务型,打破“大锅饭”,推行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奖勤罚懒。

  农村放电影难,关键在于经费难以解决。郭建华打破传统的农村电影放映格局,积极寻求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和个人的参与,由电影公司的“独角戏”变成“大合唱”:把放电影与农村移风易俗结合起来,联合农村红白理事会,开展“简办红白事,演场电影谢大家”活动;影教结合,让优秀电影走进校园,1996年以来共为中小学生放映电影37000多场;影政结合,与计生、科技、法律等政府各部门结合放“宣传电影”,与县纪委结合放“廉政电影”;影企联姻,让企业为农民看电影“埋单”。

  随着时代发展,露天电影已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但放映场所的缺乏,又制约着农村电影放映开展。郭建华提出了设想:能不能搞一个遮光透气、方便移动的放映篷,能随时随地挂起银幕?这一想法得到了县教育局和文化局的支持,郭建华拿出积攒多年准备买房的3万元,埋头干起来。经过5年的不懈摸索,106次的反复试验,“春雨”牌放映篷终于在2002年5月诞生。这种由钢架、篷布、通风设备组成的活动放映篷,可随车携带,随时组装、拆卸,具有实用、轻便、机动、安全的特点,一次可容纳400个观众看电影。

  2003年,“春雨”牌放映篷多项自主创新获得国家新型专利,在国家“西新工程”和“2131工程”招标中连续中标,被推广到新疆、西藏、福建等地。时任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的徐光春、副局长赵实对放映篷的生产进行实地考察,并饶有兴趣地坐在里面观看电影。徐光春等人对放映篷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活动放映篷缓解了我国农村电影放映缺乏场所的问题,为我国电影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传播途径。至今,全国18个省的360多个市县电影公司架起了“春雨”牌活动放映篷。

  郭建华说:“我坚信事在人为,农村电影市场大有可为,不等不靠更不伸手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占领市场上。”

  “数字电影广场”惠及全省

  从2007年7月开始,在郑州的荥阳人民广场、开封的宝津楼广场、三门峡的卢氏县城广场,每逢周五、周六,附近居民都能免费观看数字电影。《龙虎门》、《雪落无声》、《任长霞》、《我爱我爹》等一大批影片都在这里与观众见面。

  而这三个广场,仅是河南省110个数字电影广场的缩影。

  2007年初,在省文化厅“政府协调指导,企业运作经营”方针的指导下,由河南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联合北京世纪东方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共同在全省范围推广建设“数字电影广场”。截至2007年底,全省85个县城、4个集镇、10个省辖市郊建起了110个数字电影广场,累计放映电影4146场,观众达500多万人次。这种露天电影院,解决了包括城镇居民、农民工及周边农民在内的数百万人看电影难的问题。

  也许只有郭建华自己知道这项工程花费了多少心血。为了让更多地区的农民看上电影,一次一次到郑州洽谈实施方案;为了争取更多、更好的设备,一次一次到北京公司商量,三地来回跑了几十趟。一年下来,人看起来老了10岁。

  如今,郭建华他们已经在全省100多个城镇建成数字电影广场,完成了放映万场数字电影的目标。对此,郭建华很激动,她说:“30多年来,我从没像今天这样兴奋过,我看到了中国电影的希望,这希望来自农村电影市场的广阔和群众看数字电影的愿望。”

  郭建华把新目标定格在“积极开拓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市场,倾力打造新农村数字电影文化新品牌”上,努力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以低廉的成本带到广大群众身边,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她说,现在农民能免费看电影,是政府扶持的结果,但不能永远靠政府扶持。数字电影是一个现代化新媒体,规模化的城镇“数字电影广场”是个现代化的大媒体,在这个媒体上能有效地实现“广而告之”。她希望唤起有志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和社会各界对这个媒体的关注,通过支持这个事业宣传自身形象。

  郭建华认为,自己服务的对象是基层群众,他们喜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优秀故事片、地方戏曲片和科教片,对片源需求量大。希望国内电影界能够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创作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老百姓喜欢看的好电影。

  以电影为命的女人

  认识郭建华的人都说,她身上透着一股劲儿,整天忙个不停,忙的都是和电影有关的事儿。了解郭建华的人知道,她太爱电影了,电影是她的命。还有人说,在她眼里,电影比命大。郭建华常对别人说:“我就是个放电影的,我愿意永远放电影。”

  郭建华的两个女儿都是在她放电影时降生的。1978年,怀孕7个月的郭建华拉着板车下乡给乡亲们放电影《烈火中永生》,每天都要走3个村子。就在她连续放到第18天时,肚子一阵紧一阵地疼起来。乡亲们把她送到医院,她的大女儿就这样降生了。二女儿出生时,郭建华正在放电影《包青天》。郭建华后来常对人说:“生俩姑娘都和电影有关,冲着对电影解不开的情缘,我就是累死也心甘。”

  1998年,郭建华的母亲去世了,在老人去世前的3个月里,母亲全靠郭建华未成年的女儿和亲戚照料,很难和忙工作的郭建华见上几面,说上几句贴心话。这成了郭建华心中永远的伤痛。有人说,女人一生中要扮演好三种角色,人生方可算是完美:女儿,妻子,母亲。而郭建华说,她是一个不孝的女儿,不贤的妻子,不合格的母亲。

  至今,郭建华一家仍挤在她在开封县城一套两室一厅的破房子里。这处简陋的住所还是租赁的,几乎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具。她从没想过住上漂亮的大房子,她说钱要花在刀刃上。电影公司困难时,到外地办公急需钱,郭建华就拿出自己的钱垫上。北京电影界的朋友多次动员她到首都发展,工作、住所给她全部解决,她说什么也不去:“我走了,职工们怎么办?农民看电影怎么办?开封县是我的打拼基地,我舍不得离开。”

  2007年5月24日晚,湖北襄樊,在东风轻型车第60万辆下线仪式庆典现场,东风集团将这第60万辆车赠与郭建华。直播的凤凰卫视在节目中这样评价:“农村电影放映员郭建华是中国庞大文化体制末梢典型的优秀代表,她秉承为乡亲带去文化关怀的执著信仰,三十年如一日活跃在田间地头,因此获得中国官方对普通劳动者的最高褒奖——全国劳动模范。”

  (责任编辑:曾永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