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慈爱父亲割皮救女引赞誉 评论析凸显无奈困境

发布时间:2011-09-17 08:22 | 来源:博爱网 2011-9-14 | 查看:1438次

  女儿严重烧伤,父亲为省千元,放弃全身麻醉,让医生在换药室割皮,疼得大喊还说“多取些皮”。连日来,慈父“割皮救女”一事感动河北,石家庄市灵寿县农民工杜金辉被媒体称作“最慈爱父亲”。他自己却说:“哪个爸爸遇到这种事情都会这么做。”(《广州日报》)  

  赞美 对生命的尊重

  时下,最××的新闻人物层出不穷,例如“最美妈妈”、“最美女孩”、 “最美姑娘”、“最美少女”等。她们之所以受到热捧,是因为她们关心别人。而今,杜金辉“割皮救女”是救自己的女儿,似乎微不足道,但还是引来了人们的赞颂。何也?因为它诠释了人性之美。人们对他的赞颂,源于他对生命的尊重,源于人们对爱与善的永恒渴望。

  为了节约一千元钱给孩子治病,杜金辉选择局部麻,即使疼得大喊,喊的也是“多取些皮”给女儿。这种舐犊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感动之余,又生出几许叹息。杜金辉为了女儿能忍受刀割之痛,为什么医院不能为减轻患者负担而减免相关麻醉费用呢?对医院来说,救死扶伤难道是一句空话?

  “最慈爱父亲”,把尊重生命,护佑生命提高到了最有价值的地位。因为这种最普通人的崇高之举更能体现出纯洁的人性,更能震撼人心。这种人性如果没有水滴石穿的沉淀,是很难在危急之时爆发的,人们向它赞颂,既是向慈善社会迈了一大步,也是呼唤更多的人们性本善,用善善待我们身边的人。当有人为上学、为就医等而只能“卖血”的时候,社会上能够多一些“最美××”。

  一个不爱别人的人是永远不会割舍自己的。杜金辉如此,所有“最美××”的皆如此。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利益的分化与侵蚀、观念的多元与错位,使社会道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生态。而“道德生态”一旦遭到破坏,且不说“看客”越来越多,就是“一分钱也要难倒英雄汉”还会在文明法制社会重演,受伤的还不是弱者?(左宽吕)

  遗憾 更是一种无奈

  对农民工杜金辉来说,自己身上“省”一点,重度烧伤的女儿就多了一丝康复的希望。通过“割皮”,他省下了大约千元的植皮费用,但,这仅仅是开始。据然然的主治医生介绍,虽然医院方面已经把床费、医生诊疗费、护士护理费全部免除,但是后续的植皮和整容等费用,保守计算还得十几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名被媒体称为“最慈爱父亲”的汉子坚定地表示:就算是卖房卖地也要给女儿治病。卖房卖地,这是国人被逼到绝路上时最后的挣扎。千百年来,房子和地都是一个人生存的根本,再破旧的房子也是一个安身之所,再贫瘠的土地也能养家糊口,没有了房子和地,家在哪里?人归何处?

  当然,如果事情朝正常的方向发展,杜金辉不需要卖房卖地,因为他“割皮救女”的壮举已经成为焦点网事,“最慈爱父亲”也已成为焦点人物。不出所料,官方的、民间的、团体的、个人的,方方面面的捐助很快就会涌来,小然然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治疗。

  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有皆大欢喜的庆幸,一个小然然得到救助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小然然”因为家庭贫困,只能在医院的门口徘徊,杜金辉因为“割皮救女”被关注了,世上还有千千万万同样慈爱的父亲遭遇困境,谁来帮帮他们?谁有能力帮一帮他们?

  我们不能总靠感动来解决此类难题,最后还须制度给力,逐步完善分配制度、保障制度,让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果实,让每一个社会成员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于静)

  质疑 壮举何以发生

  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一个不爱人的人是永远不会割舍自己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杜金辉的表现,确实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子女坚定的爱,值得人们感动。

  然而,依照常规,取皮手术都要在医院手术室进行,给被手术者打一针麻药即可,痛苦也小。而杜金辉非要在换药室进行取皮手术。对此,医生虽然劝他放弃这样做,但他还是这样选择了,目的就是为了节省1000元的手术费。有人可能会问,不就是一千元吗?是的,区区千元,还不够买瓶高档酒、高价烟,但对杜金辉来说,这可能是他一月的薪水钱,是他这个家庭几个月的生活费,更是眼下女儿的“救命钱”,少打一针全麻,割下身上一块皮,就能省下这一千块钱,在他看来是太有必要了。可见,杜金辉给社会带来的感动背后,有他的多少无奈与心酸。

  如果说,在杜金辉为了女儿决定选择局麻割皮时,作为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院,有那么种善心不忍杜金辉刀割之痛,为他减免掉全麻费用,我看也是可以的。但医院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忍心于让手中的刀在割杜金辉身,忍看杜金辉疼得大喊,疼得满脸是汗。

  话说回来,这不能怪某个医院某个医生,毕竟,现在的医院都是独立核算单位,要给医生发工资、发补贴、发奖金,钱从哪来?只有是“以医养医”。进一步说,医院手术刀成“割钱刀”,是因为医院的公益性质渐行渐远所致。试想,如果医院从“以医养医”回归到完全公益性了,“割皮救女”之类还会有吗?(张绪才)

  评判 刺痛公众神经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为何割下自己的皮肤,都是对父母的不尊。然而,为了自己心爱的女儿,为了节省下那千元麻醉费,为了免去医保报销兜圈子,身为农民工父亲的杜金辉顾不了那么多了。都说“痴情父母古来多,只有儿孙忘不了”。于此可见一斑。

  “割皮救女”时选择局麻替代全麻,虽属极端个案,但杜金辉的遭遇无疑具有代表性,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全民共享”的春风并没有吹拂到城乡每个角落,特别是那些经不起大病大灾折腾的底层农民工家庭。同时,也折射了新农合医保报销制度亟须进一步完善。比如可否变坐等患者家属持住院清单到处“求神拜佛”为“一站式服务”或医保报销服务上门模式。  

  就现实而言,要想让所有国人生活工作在天堂或者在遇到大病大灾时,都不被高昂的医疗费所困扰,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毕竟,这涉及人口数量、财政压力、执政理念等方面问题,但“全民”办不到,希望各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财政支出上多向那些困难的家庭倾斜总是可以的吧,“免费”的要求达不到,对于那些一遇重大病灾就免不了要走极端的家庭多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关爱总不是难事吧。

  从网上大量的或赞美父亲的大爱,或指责有关部门渎职,或感叹于收入分配不均等网友跟帖留言来看,“割皮救女”无疑是极大地刺激了公众的神经。只是,刺激公众的神经显然远远不够,当能促进当地各级政府加大财政向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上投入的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农村贫穷家庭妇女儿童老人的关爱力度才好。于此,类似“割皮救女”的悲剧才可能避免。(王志顺)

  提醒 再一次拷问社会救助

  2000多前年,我们的祖先早就发明了麻醉术,可高度发达的现代医学却不能慷慨地给予一个父亲最起码的尊严。而这并不是因为医疗条件所限,而仅仅是因为1000元的医疗费。1000块钱在很多人看来不算什么,但对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来说,可能就是天文数字。1000块钱本身的负担也许并不沉重,但1000块钱背后,却有着巨大的生活隐忧:盖房子要花钱,看病要花钱,婚丧嫁娶要花钱,孩子上学要花钱,赡养年迈的父母也要花钱……仅凭微薄的打工收入怎能应付得了?

  “割皮救女”再一次拷问社会救助之痛。近年来,随着农村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在大病救治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改观,“看病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此时,仅靠现有的医疗保障十分有限,亟待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力。可反观近年频发的“慈善丑闻”,委实令人唏嘘;而另一方面,政府对弱势人群的救助机制尚不完善,有些地方政府不能“善款善用”,不能做到“真扶贫”和“扶真贫”。

  好在我们欣喜地看到,杜金辉“割皮救女”的举动已经感动了很多好心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愿我们点点滴滴的爱心能够为“割皮救女”的杜金辉助一臂之力,不再让杜金辉饱尝割皮痛苦之后,又去承受“卖房卖地”的悲情。(李继彦)

(责任编辑:姬明华)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