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感谢好心人捐款帮儿子治疗癌症 患儿父母想登记捐献眼角膜(图)

发布时间:2012-10-20 16:17 | 来源:齐鲁晚报 2011年08月11日 | 查看:1647次

  

小籽铄的胳膊上插了三根化疗用的管子。

  文/记者 张卫建 于荣花 片/记者 王传宝

  起初以为是中耳炎,确诊后竟是癌症

  2010年8月下旬,小籽铄经常用手掏耳朵,王县波夫妻起初也没太在意。一天,王籽铄在掏耳朵时,从里面掏出来一块绿豆粒大小、咖啡色的东西。夫妻两个人看了之后只是觉得奇怪,不过没太放在心上。只是带着小籽铄去附近诊所进行了简单的治疗。“开始根本没想到是什么大病,大夫也是按中耳炎给治疗的。”母亲王素娥告诉记者。

  诊所按照中耳炎给小籽铄治疗了有十多天。有一天,母亲王素娥在给儿子穿衣服时,发现儿子根本就站不住了,而且发现儿子的耳朵里长出了一个脓包一样的东西。“看到这种状况,我们吓坏了,好好一个孩子怎么能忽然站不住了呢,那个脓包是啥我们更不清楚。”王素娥告诉记者。于是,他们夫妻俩就带小籽铄来到了人民医院,想对小籽铄的病情进行确认。在医生的建议下,夫妇俩带着小籽铄做了CT和磁共振。“当时没有确诊,医生说耳朵中耳位置有病变,建议去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王素娥告诉记者。在人民医院住了几天后,王县波夫妇就带着小籽铄到北京求医。

  2010年9月20日,王县波夫妇带着小籽铄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医生为小籽铄做了病理化验。“虽然我们知道病情不像刚开始想的那么简单,但也从来没有想过是什么不治之症。”王县波说。医生拿到化验结果后告诉他们,儿子得的病叫中耳乳突横纹肌肉瘤,是一种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的一种。“我们夫妻俩倒地就哭了,觉得天要塌下来了,我们怎么也没想到,一个不到四岁的孩子会得癌症。”

  8月10日上午,滨城区梁才办事处的王县波和妻子王素娥带着四岁半的儿子来到齐鲁晚报《今日滨州》编辑部,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和儿子王籽铄的经历。儿子王籽铄出生于2007年正月初六,在2010年8月之前,他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王县波一家沉浸在三口之家的幸福中,但他们不知道生活的阴影正一步步向他们逼近。

  治疗不到一年花了二十多万元

  确诊之后,夫妻俩带着孩子回到滨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在人民医院治疗了8个疗程后,病情慢慢有了好转。2011年4月底,夫妻俩带孩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进行复查。5月2日,小籽铄开始在该医院住院治疗。“医生告诉我们,如果再坚持治疗13个疗程,俺孩子就有可能痊愈了,可现在才刚刚治疗了4个疗程,还有9个疗程需要治疗。”

  王县波夫妇告诉记者,每个疗程21天,每个疗程的费用要1万多块钱,如果白细胞不稳定,还要另外打别的针,这样平均下来,一个疗程的费用要将近两万块钱。母亲王素娥是滨城区梁才办事处一家幼儿园的民办老师,一个月工资五六百块钱;父亲王县波在村里做建筑零工,每天最多能挣90块钱,而且不是每天都有工作可做。自从小籽铄得病以来,王县波夫妇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目前,总共花了有20多万了,有14万是在邻居亲戚那儿借的,别的熟人也都快借遍了,没有办法,为了孩子的病,还是要东拼西凑。”王县波面露难过的神色,并不住地用手抚摸儿子的脸蛋。王县波告诉记者,因为要照顾小籽铄,他们夫妻俩的工作已经无法正常做下去了。“现在的医疗费用几乎全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

  为回报社会,患儿父母想登记捐出眼角膜

   得知小籽铄的病情后,梁才街道办教委组织辖区内学校的师生进行了一次爱心捐款。“那次老师和学生一起为我们捐了两万多块钱,我们非常感激。”王素娥告诉记者,后来又陆续有镇上的好心人给他们捐助,这让他们夫妻俩非常感动。

  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捐助后,王县波夫妻俩开始盘算着如何回报社会。“我们都是农民,没啥能力,钱是拿不出来了,但我们老去之后,可以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回报社会,这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吧,给那些需要的人,也算是报答帮助过我们的好心人了。”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