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新模式系列:爱心之城 慈善晋江(1图)

发布时间:2013-01-30 15:13 | 来源:公益时报网 2012年08月21日13:58 | 查看:2291次

  

晋江设县是在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乐善好义”的传统由来已久

  “让慈善的阳光普照晋江的每一个角落,开创全民慈善新局面。”这是400万晋江人的共同愿望,他们也为此不懈地努力着。

  2002年12月18日,晋江慈善总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县级慈善总会,它奠定了晋江民间慈善全民共享的组织基础。

  短短十年间,晋江慈善总会共募集捐款超过15.7亿元,投入善款6亿多元,惠及群众13万多人次。不管是善款总量、公益项目数量,还是受惠人群,在全国地方公益慈善组织中都遥遥领先。

  晋江慈善总会与众不同的是,它完全由民营企业家发起成立,并实行自我管理运作。在现有的400多家理事会单位和个人中,民营企业家占到总数的87.6%,341名荣誉会长、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等都是民营企业家。会长由恒安集团首席执行官许连捷担任。

  就是这样一个民间慈善组织,爆发出的慈善能量是非常惊人的。2007年,许连捷将9999.9999万元捐给晋江市慈善总会,成立以其父亲命名的许书典家族慈善基金;2011年12月,许家成员婚礼捐出6666.66万元;2012年1月,安踏集团捐出1亿元设立“安踏和木爱心基金”……目前,晋江慈善总会共设立冠名基金118个,资金11.6亿元,这些基金全部都是由当地民营企业家捐资设立。

  晋江人“乐善好义”的传统由来已久,《泉州府志》乐善卷记载包括晋、南、惠、同、安各县郡“见善如饥、赴义如渴”的慈善家119名,其中晋江县占有50名。随着清末晋江海外贸易萎缩、移居海外华侨增多,华侨捐款成为晋江慈善事业的主要来源。新中国成立后,原有的民间慈善机构团体多数自行解散,然而,晋江慈善事业薪火并未断绝。

  晋江慈善总会的成立成为晋江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决策机制,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无不表现对前代优良传统的继承。

  晋江慈善总会积极调动民间各方力量,让蕴藏于人们内心的慈善精神释放出来。

  除了在每年一度的“慈善日”开展“慈善一日捐”和“万人踩街”活动外,晋江慈善总会积极拓展慈善网络,精心遴选各地热心贤达担当联络人,在全市19个乡镇、街道建立慈善联络组,386个村(社区)全部成立爱心援助站,与晋江市民生保障工作的一系列举措相呼应,形成一个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慈善网络平台。

  只有支持,没有干预--这是晋江党政领导对晋江慈善总会的态度。

  晋江党政领导为晋江慈善绘制了宏伟蓝图:弘扬慈善文化,做大做强慈善资金,把发展慈善事业、传播慈善文化、普及慈善意识作为提升市民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大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唤醒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营造人人可慈善、人人可参与慈善文化的浓厚氛围;要继续拓展慈善救助能力,提升慈善救助水平,让慈善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努力提升慈善品牌,开创全民慈善新局面,让慈善的阳光普照晋江的每一个角落。

  让全民共享爱心晋江

  --对话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政府市长刘文儒

  ■ 本报记者 董鸿乐

  近日,由新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益时报等多家媒体组成的“爱心城市采访团”走进晋江,并围绕公益、慈善、创建爱心城市等话题采访了晋江市人民政府市长刘文儒。

  爱心是一座城市的未来

  《公益时报》:作为“第二届中国爱心城市大会”的承办城市,您认为“爱心”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您如何理解“爱心城市”的内涵?

  刘文儒:我认为,爱心是一座城市的希望,爱心城市是一个人人充满爱、处处体现爱的城市。一座城市,单单经济发展得好、发展得快还不够。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要更幸福,社会要更和谐,市民素质要高,人们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样才能良性、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市民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老百姓才能得到更多实惠,才会满意。

  爱心城市是在经济发达和社会文明的基础上,城市精神的升华,心灵上的升华,市民素质上的升华。我曾经接待过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市长一行到晋江访问,他向我们推荐墨尔本时主要说了三点:第一是安全、和谐的城市;第二是便捷高效的城市;第三是充满爱的城市。

  围绕争创“中国爱心城市”,晋江市提出创建爱心城市的六大内涵--经济发展快、城乡统筹好、民生质量高、人民友善、社会和谐、慈善文化代代传承,全力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打造“幸福晋江”.

  晋江精神孕育晋江模式

  《公益时报》:作为中国前十名的百强县市,晋江创造了一系列的经济奇迹,您认为晋江经济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

  刘文儒:为什么会有晋江模式,为什么在晋江这样一块神奇的乐土上能够做到无中生有,有中变大,大中变强,我个人的理解最核心的东西是文化,是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

  中国近代历史上三次大的人口迁徙,一个叫闯关东,一个叫走西口,第三个叫下南洋,晋江人就是下南洋的主力军之一,所以晋江也成为知名的侨乡。晋江经常讲有海内外400万晋江人,指的是海外200万,晋江本地户籍人口100万,外来的新晋江人100万。正因为这样的人口迁徙,形成了侨乡;正因为在海上谋生,凶险艰难,造就了晋江人搏击大海、敢闯敢拼、团结拼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

  晋江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我们充分利用了晋江独具特色的“三闲”资源:一是东南亚、港澳台以及其他海外侨胞寄回来的“闲钱”;二是晋江人讲究“归根”,不管人在哪里,根都在晋江,所以他们都会在晋江盖房子,形成了很多“闲房”;三是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没有太多的工作,有大量的“闲人”,所以“闲人”们通过一些海外的关系,把外面的活引进来,利用“闲钱”、“闲房”干起了代工作坊,从家庭开始,慢慢干成乡镇企业,然后再到上市公司,其中有辉煌,有繁荣,也有挫折。但是,晋江并没有在挫折中倒下,我们提出“质量立市”,做到一定的程度,随着中国入世,晋江市委、市政府意识到仅仅把质量做好还不行,需要品牌,需要知名度,所以我们又提出创品牌。

  当然晋江之所以能够不断创造奇迹,离不开晋江优秀的企业家队伍,他们脚踏实地、专注实业,每时每刻都有创业激情,广大民营企业家有力支撑起了晋江的“经济天空”.此外,晋江还有一支服务意识强、特别吃苦耐劳、特别能奉献的干部队伍,以及大气、豁达、热情、包容的广大群众,正是这三大“力量”和爱拼敢赢的独特人文气质创造了晋江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公益时报》:您能介绍一下晋江企业的品牌之路和推动这种晋江模式的晋江精神吗?

  刘文儒:从2000年开始就着手在做品牌,我国“入世”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资本市场越来越受重视,从那时起,在晋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一些晋江的企业就开始着手谋划上市。上市除了融资扩大再生产,还有两个目的:一是把传统晋江企业的家族式、粗放式改制成为股份公司,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二是通过改制完成蜕变,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知名度,走品牌战略。现在,晋江有上市公司38家,全国县级第一,走到上市以后,就要走经营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走精细管理的路子,市场细分,抢占市场,这就是我们现阶段要抓的。

  一路走来,晋江已经初步形成了“641”的产业体系,6个传统产业,4个新兴产业,1个现代服务业。其中制鞋、纺织服装这两个传统产业最强,2011年产值近1400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一半以上。

  人类历史有三种文化在起作用,一是农耕文化;二是游牧文化;三是海洋文化。一位欧洲的经济学家曾说,现在是海洋文化引领全球发展。海洋文化培养人类的胸襟,促进我们的团结,激发我们的拼搏精神,受海洋文化的影响,铸就了晋江人爱拼敢赢、善于团结、讲义气、守信诚信的品质,就是这种精神造就了晋江的奇迹。

  10年筹款20亿目标能实现

  《公益时报》:作为一市之长,您认为打造一座活力城市、大美城市、幸福城市的关键是什么?

  刘文儒:我认为一个城市的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抓好“三政”,即:财政、市政、民政。立足晋江考虑,就是让全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让老百姓得实惠,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幸福,做到待遇均等化、城乡一体化、保障全覆盖。

  近年来,晋江坚持每年把地方财政的6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2011年民生投入31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5%;今年计划投入37亿元,占支出的66%.晋江18.7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员可享有新农合参保、公积金缴存、购买经济适用房等22项市民待遇;从今年起,晋江免收公办学校高中阶段学费。

  晋江慈善总会成立10年来募集善款超15.5亿元,已累计投入6.89亿元开展“解困、助学、助行、助听、复明、慈善安居、荧屏文化、扶助被征地低保人员养老保险、扶助低保人员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程、关爱母亲工程”等慈善活动和慈善公益项目建设,直接受益群众13万人次;389个村、社区全部设立慈善爱心援助站,及时把爱心送到困难群众手上。

  在晋江,有很多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和故事,友爱互助,讲道德,讲礼仪,讲礼貌,以富助贫,这种朴实的慈善精神已经根植于晋江人的血液里,这也为晋江迈向爱心城市夯实了基础。晋江市慈善总会在成立短短10年间募款超15.5亿元,我们今年的目标是突破20亿元,虽然任务艰巨,但是400万乐善好施的晋江人给了我们强大的信心。

  晋江是一个充满爱的城市,当然这个爱心是广义的,她首先是大美晋江,同时又是爱心晋江、活力晋江。

(责任编辑:余芝凤)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