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下来的“老实人” ——追记“优秀驻村干部”郭建南

发布时间:2013-02-16 11:53 | 来源:南方日报 2012年12月7日 A01版 | 查看:950次

  ●统筹:张东明 王垂林 胡键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梅志清

  毕式明 袁丁 陶达嫔    晏磊 范琛

  2012年11月22日那一晚,这一刻已成永恒:

  郭建南斜靠在办公桌前的椅子上,身子微微向后仰着,那双经常忙东忙西的手似想抬起,却已无力。

  桌面,A4纸上,画着整整齐齐的计划书,一边是种植何首乌,一边是养乳鸽、种油茶树,项目、地点、投资预算、承包方式,资产构成……密密麻麻。

  2009年6月,广东吹响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战略号角,先富帮后富,下最大决心破解“最富在广东,最穷也在广东”的历史难题。在这场战役中,广重集团重点帮扶出了名的贫困村: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荔潭村。

  作为广重集团派出的驻村干部,老郭从2011年4月19日起正式接过同事手中接力棒,开始了他在荔潭村583天的扶贫之路。

  程村镇荔潭村平山自然村地塘岭那块山坡,一垄一垄已经平整了出来。“山这边种油茶树,山那边养鸽子,鸽子粪是油茶树的绝好肥料”,也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天,老郭在这个山坡上指点谋划,豪情万丈。

  可这一切,不复重来。数日的冬雨,细细绵绵,似低诉,又似呜咽。

  现在的荔潭村,村路平整,青山环抱,田畴清润,作物葱茏,新的村委会建好了,贫困户的房翻新了,两条村路铺好了,经济合作项目建起来了,教育发展基金开始运作了。

  而老郭,却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永远倒在了凯旋的前夕,年仅50岁。

  实实在在的“自己人”

  簕竹村是荔潭村下属的一个自然村,70岁的郑昌能老伯戴着棉帽提着饲料桶走到池塘边,鸭群如同听到号令般,争先恐后、一摇一摆冲上岸来,围着郑老伯发出嘎嘎的欢叫声。

  可这些天,郑伯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一提起那个名字,眼眶总是湿润。

  他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老郭,是在去年4月。斜挎着一个黑色包,穿着一件黄色T恤,见人就派烟,不论年纪,阿哥阿嫂叫得自然,“一看就觉得亲,好老实,和我们农民差不多。”

  当时老郭刚驻到荔潭村,挂任党支部副书记,第一件事情就是调研——挨家挨户了解贫困村民的情况。“拿个本子,坐在那里,一笔一划记,像个学生,好认真。”郑老伯回忆说。他告诉老郭,他和老伴、33岁的小儿子一起生活,收入就靠那几亩地,很困难。老郭一一记下,没多说话。

  可过了没几天,老郭兴冲冲跑来田里告诉郑伯,扶贫组和村委会商量好了,要给他家无偿提供一笔生产发展基金,先买300只鸭苗,从养鸭子开始!这一下,郑伯就彻底忙开了。

  又过了两个月,老郭又兴冲冲跑来,问郑伯的小儿子愿不愿意去广州酒楼打工。“一家人听了,开心得像过年似的。”

  很快,村民们就发现,这个“好老实”的驻村干部很不一般,很实在,能为老百姓干实事。

  阳西阳西,阳江之西。阳江本已是广东欠发达地区,阳西更是偏远。再到荔潭村,那是相当穷:从325国道入村,一条土路,晴天尚可勉强通车,一遇阴雨天,车轮陷进去就出不来,村民们、孩子们出入就在深一脚浅一脚的泥里走。

  老郭一到,就对村干部袁安家说,“村路一定要想办法整一整。”很快,启动资金就通过老郭所在的帮扶单位广重集团和上级政府筹到了。

  可没想到的是,修村道也遇上了“征地难”。

  按照设计,茶地尾村硬底化的村道要经过好几户村民的承包地,这一下,有些村民就不乐意了,“地都没法种了”。见此情景,老郭很着急,带着村干部,一家一户做工作。

  “他一进门,总是先拉家常,问寒问暖,然后再讲修路的好,听得人心里舒舒服服的。有些村民开始怕我们进屋,听他一说完,都赶着烧水斟茶。”作为村干部,袁安家很佩服老郭。

  只用了一个礼拜时间,受影响的村民都表示:同意让村道通过。

  村民这种通情达理,让老郭特别感动,对这条村路也更上心。天天待在工地上,每道环节一一过问,每个细节一一指导,和施工队一起干,一身泥一身水,费心费力。

  “他在现场看到有的村民房子地势较低,又离村道很近,就担心以后下大雨会有水倒灌进家里来。”袁安家一直记得,为此老郭多次找到施工队,一定坚持要在靠近村舍的路段多留一段分流水渠,以便能把积水及时排走。

  老郭平日言语不多。“村民相信我们,我们就一定要把事办好,不然,怎么对得起大家的信任!”这是老郭对袁安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面对这片贫弱的土地,这位省城来的驻村干部以他的老实、实在、实干,很快就成了群众心中的“自己人”。

  “他总对我说,既然来了,就要全心全意干好。”驻村干部梁泽伟同样来自广重集团,配合老郭做扶贫工作。因为年轻,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刚开始很不适应,老郭天天给他做饭,和他聊天。

  小梁记得好几次,老郭讲起村民的贫困,不住地叹息。他觉得我们一点点付出,村民就能得到大大的收益,这种事情做起来真的很有意义的,“村民们需要我们,我们是重要人物哦!”老郭把“重要人物”语气加重,自己还忍不住笑了起来。

  程村镇中心小学荔潭教学点谢晚心老师对这位“重要人物”的印象就是心思细腻,贴心贴肺,自己人才会操那样的心——

  看着孩子们冬天在寒风中冻得写字都发抖,他找人修好了玻璃打烂后一直用报纸糊着的窗户;

  看着孩子们每天拎着水桶横过公路去打水太危险,他找人帮忙拉了一条自来水管到学校;

  看着孩子们顶着烈日参加颁奖大会,他在后面撑把伞让孩子们凉快一点;

  而看到山里的孩子仍是那么贫困,他的心沉甸甸的,整天在琢磨。

  后来,他创造性地建成了“广重荔潭教育基金”——从广重集团计划投入的170万元扶贫款中拿出4%,也就是6.8万元设立教育基金,帮扶贫困的孩子,奖励优秀的学生、出色的老师。

  “他是从新闻里看到国家要求教育投入不能低于GDP的4%,就觉得教育基金的比重也应该按照这个数来算。”梁泽伟说,老郭平时很喜欢看新闻,没事就通过手机来看。

  很快,老郭一边完善方案向广重集团报批,一边着手确定奖励对象。

  “他那个方案细得吓死人,每个年级、每个班前三名学生的情况,家里困难孩子的情况,优秀教师的情况,做了一张大表,写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另一位来自广重集团的驻村干部周靖看到老郭太辛苦,就从网上找了四份方案供他参考,老郭笑笑,还是自己一笔一划来写,A4纸写完正面写反面,写了整整十六页,做了三天三夜。

  2012年9月3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广重荔潭教育基金”首次发放,1.71万元教育基金资助了22名贫困生,奖励了10名优秀学生,3名优秀教师。

  “我们教学点80多个学生,7个老师,获奖的人数都快有一半了,他这个人就是这么实在!老郭还说打算再做一个方案,每年把村集体收入中的12%也拿出来,让基金运作常态化……”

  音犹在耳,人已远去,一提起那个名字,谢老师的心揪得紧紧的,总有泪流下。

  从不计较的“计较人”

  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石岗路12号,广东轻工业机械有限公司工厂内。没有了过去的人声鼎沸、机器轰鸣,有点破败,但上世纪70年代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大厂房,仍显示出昔日的辉煌。

  这曾是珠江边厂房面积最大的老工业企业,后来并入广重集团,是老郭工作了31年的地方。

  从18岁参加工作,到49岁去阳西扶贫,老郭在这里从学徒工做到技术骨干、团干、企业管理层,走过了31年的黄金岁月。

  因为“郭建南”这个名字,已退休、已离职、已出国的老工友们,自发地重聚在这里。31年的共事,郭建南留给大家的印象是:干一行、爱一行,从不计较,和大家处得很好,和他的父亲、厂里德高望重的郭师傅一模一样。

  这种性格养成,不需太多着力,似乎浑然天成。

  当年郭父的学徒、郭建南的车间班长陈柏枝师傅如今已是白发苍苍,陈师傅最记得厂里每次遇到技术上的“硬骨头”,都是建南去啃,“从不和领导讨价还价,从不和工友斤斤计较,还会想办法琢磨透,按要求做好,最后出的废品很少。”

  可后来,郭建南做了质检主管,这个从不计较的人又开始变得特别“计较”。

  按照厂里规定,采购回来的材料根据材质不同,做10%-30%的抽检,“可只要碰到建南当值,就是100%全面检。广州夏天长,大热天他钻进检验箱,一个小时出来就浑身大汗。”曾在同台机器轮班共事的老友陈建明恰好去了采购部,天天要和郭建南“对着干”。

  有时仗着交情,陈建明就对郭建南说,通融一次吧,何必这么认真。可郭建南每次都对他说,质量是公司的生命,只要经我手,就要是100%。他还试过要陈建明把整批不合格的材料退回给供应商。

  “所以我理解他去扶贫,为什么要这么亲力亲为,全力以赴,他从来都是这种人,只要是工作,就想做到最好。”

  2011年4月,刚过完49岁生日没几天,广重集团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林祥腾找老郭谈话,说三年扶贫快进入冲刺阶段,前期去扶贫的同事又因病需回来,组织上希望他顶替一下,站好最后一班岗,把这一仗打好。

  “有的干部可能会说要回去和老婆商量一下,可他还没等我全讲完,就说,好!他还和我开玩笑,我们这些人整天很忙,要学会哄老婆。”

  妻子蒋运庆内心确实有点小纠结,老郭快50岁了,哪有这么老的扶贫干部?自己刚准备内退下岗,身体又不好,孩子马上要毕业找工作,老郭不在家,怎么行?

  老郭和妻子青梅竹马,后又同厂同车间共事,几十年同出同进,从没吵过架红过脸,小日子过得恩恩爱爱。南方人的那种爱,平平常常,却又绵绵实实。

  “可是组织上已经找我谈话了!这件事好重要,是去帮人,我们自己的困难就克服一下吧,很快我就回来了。”出发前,老郭把家里的窗户擦好,把米油买好,煤气搞好,把所有电器检查一遍。

  这一去,就是不可收拾地忙。刚开始还能每周回一次家,后来半月回一次家,再后来,从今年国庆到去世前,郭建南只回了两趟家。

  “没见过他这么忙的,白天坐着摩托车在村里东跑西跑,晚上一吃过饭就在宿舍加班做方案,一定要细化到最小的单元,一分不差,哪怕是一毛钱的出入,在他眼里都是绝不能允许的,所以经常是两三点钟才睡,早上七点半,闹钟一响,准时爬起来!”

  周靖在阳西已驻村扶贫快三年,都感觉自己没老郭这个扶贫才一年多的战友上手快。“他做事太投入了,百分之百的投入,百分之百的付出!”

  忙不完的工作,回家少了,老郭也想家,想家的时候就打电话。

  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和妻子通个电话,他特别牵挂老岳丈的病,离开前一晚,他还叮嘱妻子,“记得明天带老爸去拿药啊。”

  他也几乎每天都要和女儿通个电话,他最担心的是女儿能不能扛住考研的压力,考研的同时到底要不要同时找工作?

  他还牵挂宿舍楼业委会的事。作为业委会副主任,老郭放心不下:物业走了,垃圾谁收?卫生谁搞?水管电路坏了谁来维修?

  好不容易周末回家了,细心的女儿嘉欣却发现,那个电话里为家操心的爸爸的心又回到荔潭村去了。

  爸爸和她聊天,聊得最多还是村里那些事,那条村路又怎么样,那些合作项目行不行,阳西的土地到底适合种什么,他们一起上网查资料,一起商量,算来算去,想来想去。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家这一头,牵肠挂肚,村民那一头,挂肚牵肠,舍小家,顾大家,顾了大家,想着小家,不一样的牵挂,一样的深情。

  扶贫这一年多,老郭也知亏欠妻女太多,他给妻女许下承诺:明年等我扶贫回来,妈妈内退,女儿毕业,我们一家人去旅游。

  现在,这个承诺再也无法实现了。

  扶贫路上发出最后一条短信

  2012年11月22日,老郭在扶贫路上走完生命最后一天。

  连日的冬雨终于停歇,和往常一样,老郭搭荔潭村支部书记叶挺华的摩托车,早早来到村委会。

  今天对于老郭来说,意义重大。他苦心酝酿、反复调研、多次求证、仔细规划的养乳鸽和种油茶树两个项目,终于要迎来广重集团领导的考察了!他要把所有能想到的细节准备好,争取两个扶贫项目能得到集团的支持,把启动资金顺利申请下来。

  随后赶到的梁泽伟看到老郭和村干部一起张罗忙碌,兴致很高,但脸色明显疲惫,“昨晚加班太晚了!”他心里这么想。

  大约11时半,一早出门的林祥腾一行从广州赶来,老郭抓紧时间向领导汇报,随后,大家匆匆吃了个工作餐,就马不停蹄来到平山自然村地塘岭,也就是在这里,老郭要实现他驻村干部走了、造血项目不走的梦想——养乳鸽,种植油茶树,带动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真正脱贫。

  听着老郭详细的汇报,看着脚下新翻的黄土,林祥腾连连点头:“这个项目不错,可以实施。”老郭听了,满脸喜色。

  在一旁的小梁见了,悄悄按下快门,留下老郭生前最后身影:斜挎着那个熟悉的黑袋子,意气风发,背后,是他最热爱的这片黄土地。

  下午3时,集团领导坐车回广州,老郭没有跟着走。“按照领导意见,继续完善这个方案,这个周末就不回广州了。”林祥腾回忆,分手时老郭还拍着他的肩膀,说林书记你放心,绝对保证完成组织交代的扶贫任务。

  一送走领导,老郭马上和村干部一起商量怎么修改,直到天色渐晚,才像平常一样,和小梁匆匆去菜市场买了青菜和鱼。

  也还是和平常一样,两个人的晚饭,由老郭来做。今天回想起,小梁心里非常难受,责怪自己。

  晚上7时15分,程村镇副镇长、驻荔潭村第一书记吴认友给老郭打了个电话。作为老搭档,在阳江党校参加了40多天的培训,他回来最想见的人就是老郭,他要和老郭说说那两个项目的事,兄弟俩也很久没有坐下了谈心了。

  可一进门,吴认友闻到的全是风油精的味道,老郭脸色苍白,声音也不对劲,吴认友劝他:“去医院看看吧。”老郭婉拒:“没事,忙完这两个项目再说!”

  晚上8时35分,村支书叶挺华收到老郭短信——“叶书记晚上好!两个新的集体项目都由村委会委托四个现任村委管理,很明显被外人看为谋私利。可否改为‘一个村委一个可靠人各管一个项目’呢?”

  谁曾想到,这,就是老郭扶贫路上发出的最后一条短信。

  第二天上午8时23分,吴认友接到了村干部电话,他飞奔而去,在路上一遍遍对自己说,不可能,不可能,肯定是搞错了,老郭是太累了,睡得太死,叫不醒……

  老郭,确实是永远也叫不醒了。

  只往房间里看了一眼,吴认友就呆了。这哪是老郭,这分明是一个战士,拼尽自己最后一点力量,倒在扶贫的战场上。

  没有人知道老郭到底是什么时候停止了呼吸,但老郭这最后的姿势,犹如一座雕塑,永远刻在大家的心里。

  叶挺华的手机上,至今还保留着和老郭来往的短信,让人读到一个驻村干部内心真实的世界。

  年初,老郭想帮村里上个水泥砖厂项目,查了不少资料,还到处考察,后来因为用地指标等问题,没上成。后来,他又想给村里建一个木条厂,也没弄成。种何首乌,大家又有不同的意见。

  “现在水泥砖项目搁浅了,何首乌也不种了,两个项目提出这么长时间,到现在距离开始验收只有三个星期的冲刺时刻才全部改变,我无法向公司领导交待……我打算在本周全部落实项目,争取下周初上报公司审批和请款。面对重重困难,我们共同勇敢地努力去克服吧!哈哈哈……”这条短信发于去世前两个多星期。而去世前一天,老郭又发短信给叶书记,“我们有正气,上天会保佑我们排除一切烦扰的!”

  而现在,老郭还会有烦扰吗?

  吴认友对老郭那个黑袋子记忆特别深刻。平时开会、领任务、各种报批、走村串户,老郭都把这个袋子挎在身前,寸步不离,真的像个农民。袋子很重,各种扶贫资料,一应俱全,你问什么,老郭都能讲得清清楚楚。

  吴认友和老郭开玩笑,“黄金啊,天天背着。”

  老郭回他,“比黄金还金贵呢!”今天想来,吴认友觉得老郭讲得真好。

  已半个多月没见过父亲了,再见,已是墙上一帧冰冷照片。

  还是那张熟悉的面孔,微微笑着,有点含蓄,有点深沉。

  “好想和父亲再聊聊,有很多话想问他……”坚强的女儿长时间地沉默着,哽咽着,眼泪涌入眼眶,强忍着。

  “你如何评价父亲这种付出?”

  “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我佩服他。”此话一出,热泪长流,女儿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哭了。

  这位即将面临人生众多选择的女孩,在这一刻,似乎读懂了父亲这个老实人,读懂了父亲在业委会承诺栏上工工整整写下的那九个字——“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