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总理”——记青海湟源县上胡旦度村党支书徐永林

发布时间:2009-11-11 08:00 | 来源:第一食品网 2009-10-28 | 查看:3131次

  村官,在中国的行政组织机构中几乎谈不上有什么级别。然而,湟源县巴燕乡上胡旦度村党支部书记徐永林,却在这个小小的村官位置上,用一腔浓浓的公仆情怀,生动演绎了他的精彩人生,因而,他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小村“总理”。

  小村“总理”所在的这片土地,平素很少有人提起。“山大沟深,家贫地薄”足以概括它的过去。然而,如今这里面貌大变,景象一新。笔直平展的乡村道路,集中连片的蔬菜温棚,充满朝气的希望小学,洁净明亮的村级卫生室以及洋溢着幸福和欢乐的健身广场,无不展现着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勃勃生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原来无人问津的不毛之地,现在一跃成为全省马牙蚕豆种植示范基地,双苞菇实验基地,干旱区生态示范基地,更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

  巴燕乡有关领导说,这一切,都是徐永林数年呕心沥血的杰作。他用智慧和汗水,为上胡旦度村赋予了“与时俱进,崇尚科技,追求文明,勇于创新”的鲜活的时代内涵。

  信任

  2002年初的一天,尽管寒风瑟瑟,但是上胡旦度村的人们还是早早汇集到打麦场上。这天,村委会要改选,村民们热情高涨地酝酿着本村新的村委会主任。上胡旦度村的人个个心知肚明,他们早已把心中的选票投给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徐永林。

  徐永林,初中毕业后走向军营,因表现出色,很快加入中国共产党。复员后,他不甘寂寞,勇于创业,短短几年,挖虫草、打旱獭,贩运煤炭,率先致富,把市场经济的春风带到了山大沟深的上胡旦度村。

  徐永林不仅是致富能手,而且还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领路人。他把全村那些成天站在墙根晒太阳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后,开始了大单的虫草、旱獭皮贩运生意。几年下来,乡亲们得到了实惠。跟着他的人,年收入万元之上,好的年景挣得更多。于是,徐永林成了上胡旦度有名的经纪人,他在本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个人富了,不忘群众。他经常为村“两委”班子出主意、想办法,排忧解难,早已成为村委班子的参谋助手。

  徐永林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上胡旦度村地处半脑山,农业收入低,畜牧业的发展缺乏后劲,草山面积小,牲畜载畜量过大,导致的草山退化比较严重,村基础设施落后。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呢?细致调研后,徐永林确立了“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畜牧业、搞活劳务收入”的村经济发展思路。

  徐永林是一个思想活跃的人,因循守旧绝对不是他的性格。自担任村委会主任之后,他不间断地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经过努力,徐永林终于从扶贫单位争取到了6万元物资和资金,通过联系水务部门更新改造了人饮工程,解决了全村吃水问题;并多次争取电力部门的大力支持,改造了全村低压电路;并争取资金重修学校的危房,改善了办学条件;维修了灌区的部分设施,确保了湟海灌区内的灌溉。徐永林把调整种植业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率先在全乡推广种植了青杂3号等一批优良品种,这一举措使农民当年收益。面对畜牧业发展缓慢的状况,积极争取乡党委、政府和畜牧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本村42户群众担保贷款48万元,鼓励开展牛羊贩运育肥,当年这些农户收入达万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徐永林动员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去新疆摘棉花。村民说了,没问题,只要你村长的丫头去,我们的孩子都去,也决不会拉你的后腿。于是,徐永林的姑娘就当先锋。普及使用沼气灶时,村民们说,你先用了,我们再说。于是,徐永林须按照群众要求,开挖沼气池,并请大家品尝在沼气灶上烧的饭菜,让群众吃了定心丸。

  徐永林清楚,只有多业并举,方能治穷致富。于是,徐永林眼睛总是盯着市场,不停地捕捉商机,他利用农闲季节,带领全村强壮劳力走出家门开展劳务输出。从资金筹措,组织生产到产品购销,每个环节都在为群众争取利益。上胡旦度人一次次从实干家徐永林的身上看到了希望,而徐永林的一举一动,也成了全村人的风向标。

  重任

  上胡旦度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根本谈不上有何种优势资源。如果一定要谈到优势,那就是上胡旦度人能够积极接受新鲜事物,而且还具有一种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国际援助GEF—OP12项目在上、下胡旦度流域的实施,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身为湟源县胡旦度流域示范点管理委员会主任,徐永林非常清楚,如何搞好这项国际性的外援项目,事关湟源县乃至全省的声誉;如何结合项目,更进一步的发展好本村的农牧业生产及生态建设,更是责任重大。于是,徐永林一面积极参加省项目办组织的项目理念、参与式规划编制、专业理论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及考察活动,同时在省、县、乡管理机构的大力协助之下,及时召开村民大会、座谈会、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全方位开展项目实施的宣传教育活动,从而使群众对项目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徐永林还成立农民田间学校,明确了管委会成员的各自职责,完善了村规民约等相关管理工作制度。

  为了使GEF—OP12项目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生态保护和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徐永林在省、县、乡项目管理人员的协助下,多次召开管委会会议,充分研究项目的实施内容,并多次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使所定的项目内容既符合项目要求,又有利于本村的生态和生产发展。通过不懈的努力,现已完成两期工程的全部实施内容。一是绿化工程:项目投资50400元,在两个村共实施绿化示范造林110亩,栽植云杉苗木22000株、青杨2800株;二是林地、草场围栏:项目投资50122元,完成林地围栏8620米、草场围栏800米,共实施封育面积973亩;三是道路硬化工程:与政府工程结合,项目投资81630元完成两个村的道路硬化工程21.237公里,修建简易桥梁4座,防洪墙41米;四是活动广场:两个村的篮球场及运动场;五是电磁炉购置:项目投资109440元,为流域内农户购买电磁炉608套;六是畜棚建设:与政府工作结合项目投资129600元,为上胡旦度村修建面积为60平方米的集中连片畜棚56座;七是项目投资11766元,为下胡旦度村配置了4米×9米的塑料长寿膜159块,修建小温棚159个;八是项目投资47120元,为下胡旦度村修建容量为8立方米的玻璃钢胆沼气池31座;九是宣传设施及展板制作:项目投资5887元,修建5米×3.6米大型宣传牌一个,并制作了示范点介绍、项目活动、田间学校、农业示范、造林工程等的展板和项目标示牌;十是其他活动: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他发动管委会成员分别组织两个村的村民代表,多次开展了考察学习活动,并开展了木板床养猪等示范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自2005年胡旦度流域被确定项目示范点以来,徐永林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县配套项目在该流域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全面完成了胡旦度流域农田渠系配套、修建蔬菜温棚370座、修建畜棚64栋、修复上胡旦度脑山人畜饮水进水口一处、建成上胡旦度村希望小学一所、藏毯加工厂两个、建立降雨量观测点一处,今年完成了两个村的村级道路硬化工程,11月为下胡旦度村每户配置了一个太阳灶,累计投资达1500多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使胡旦度流域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村级建设的自觉性显著增强。群众从逐步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入手,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采用舍饲圈养,加快牲畜流转频率,保证了减量不减收。流域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变,流域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群众脱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色

  一个村级班子,如果有一位能人当核心人物,那么这个班子一定会充满活力。上胡旦度村徐永林就充当这样一个核心角色。几年来,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积极进取,努力拼搏,以项目促进了全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从2006至2007年,上胡旦度村被评为全乡成绩突出班子和先进村委会。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徐永林听说国际援助的一个生态项目将会定在湟源县,在乡政府的大力协调之下,他积极邀请项目办考察人员和县林业局领导,前往本村东西岔进行水土流失考察,经过大家的努力,国际援助GEF—OP12项目终于在上胡旦度流域内落户。这年6月,市人事局委托县人事局在全县范围内找一地点修建一所希望小学,在乡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将希望小学的项目引进到上胡旦度村。徐永林代表村委会立即拍板定案,无偿提供学校扩建地址,真诚之心换来了考察组的信任,投资50万元的上海高行希望小学在上胡旦度村开始修建。在修建过程中,村“两委”大力支持投资方工作,协调解决了随即出现的问题,由于村委的大力支持和真诚合作,终于感动了市人事局领导,当即决定将联点帮扶村调整为上胡旦度村。市人事局并在2006年为村办藏地毯加工点无偿赞助资金2万元,并会同县委组织部为新修的村党员活动室购置了桌椅和电教设备。2006年,落实了全村道路硬化项目,在自筹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他动员村“两委”班子想办法、出主意,动员全村在外就职的干部开展为家乡建设的捐资活动。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之下,共筹集资金3万元,填补了道路硬化自筹资金的不足。为了调整种植业结构,徐永林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创建“一村一品”,经过艰辛努力,在本村推广种植连片马牙蚕豆示范基地400亩,宁春3号小麦基地200亩,青杂3号油籽基地200亩。同时积极动员农户外出考察,大搞设施农业,当年修建韭菜种植特色棚20栋。积极发展设施畜牧业,动员群众修建高标准畜棚120栋,为大力推进舍饲圈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徐永林大胆鼓励7户农户将温室大棚改种双孢菇,为了打消群众的思想顾虑,他带领农户到大通、互助等地实际考察,并积极联系技术人员和销售老板,为种植农户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和销售问题,当年双孢菇每棚平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同时,他把农民田间学校办到温室大棚中,聘请种植成功的农户为讲解员,无声的宣传,实实在在的利益,使上胡旦度村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农户纷纷开始行动,建造温室大棚,这下更加忙坏了徐永林。农户间耕地兑换、温室大棚的摆布、大棚的建筑材料的引进,无处不需要他,每一个细节的问题如果社长处理不了,他就亲自拍板解决。如今上胡旦度村已新建温棚达230座,早已成为脑山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7年,结合GEF—OP12项目的实施,徐永林又积极争取到56栋集中连片畜棚修建项目,同时从县畜牧局为村民争取到了每棚3000元的项目补助。为了落实好项目,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从深入农户做群众工作入手,平整土地、规划畜棚的修建规模,他俨然成了一名土规划家。为了使工程顺利完成,他驾驶自己的私车,起早贪黑在全县范围内购置价格最低廉的水泥、砖,在修建过程中,他常常亲临现场,亲自把关验收工程质量,又俨然是一位土建筑家。由于两项大的工程建设,加之这里面多少个细节的问题需要他去解决,过度的操劳,致使他原有的病情更加加重了。

  去年上胡旦度村出现了几个绝症病人,为了争取一点资金帮助病人看病,本身已带病的他将自己的病置于不顾,多次跑乡政府及有关部门为这些农户争取医药费,并发动全村群众为绝症病人捐款,在他的号召下,上胡旦度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风尚已蔚然成风。

  理解

  角色决定了徐永林必须要舍小家而顾大家。

  上胡旦度村的面貌,通过实施项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徐永林作为一名人民公仆的本色始终没有变。为了争取项目,为了实施好项目,徐永林自己购买的私家车顺理成章被当作村委会的公用车。几年来,不知他用自己的车为项目跑过多少趟,村里其他干部劝他用工作经费加点油,他却坚定地予以回绝。作为一家之主,上有老母、下有妻女,但为了村里的工作他只能顾大家而舍小家。在徐永林的人生步履中从来没有过轻松闲适,每一步都密密麻麻地书写着“忙碌”二字。他当村主任的7年里,没有陪妻子上过街,留给妻子史正萍的永远是干不完的家务活。有时妻子也埋怨他:“家里的活你一点也不管,连个手也不搭”。每每此时,徐永林总是用歉疚的口吻对妻子说:“我当村主任,这些年苦了咱一家子,我对不住你们,可我是党员、是村主任,上胡旦度一千多号人眼巴巴地指望着我哩,我先要顾这个大家。”

  2007年冬天的一场大雪,成为史正萍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天清晨,徐永林忙于公务照旧不在家中。妻子默默地把院内的积雪清理干净时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但她不敢因此而歇息片刻,因为屋顶的积雪如不及时清除,很可能在太阳的照射之下融化成水容易造成屋漏。于是,她吃力地架起梯子,攀上屋顶开始扫雪。又是一次汗流浃背的辛勤劳动,看着院内房顶的积雪清扫完毕,妻子才轻松地呼吸了几口新鲜空气。但也在此时,当她听到隔壁邻居家欢声笑语时,一分莫名的伤感袭上心头。她甚至觉得,徐永林也够可怜的。类似这样的下雪天,别人家的男人此时可以端坐在热炕上,暖一壶烧酒,抽几支香烟,悠闲地享受生活,而她自己的男人却为众人之事,还在冰天雪地中东奔西走,也没有歇脚的时候。

  寻思着徐永林该到回家的时候了,妻子顿生热念,想给自己的丈夫烧一壶热茶,蒸一笼雪白的馒头。然而就在她情急退下梯子时,不慎脚底一滑,连人带家伙一并重重跌在冰冷的冻土地上。等她缓过神来,才发觉自己的右腿此时已经不听使唤了。身为村主任之妻,她终于为自己所遭遇的不幸嚎啕大哭了一场。之后,这个坚强的女人忍着钻心的剧痛,竟一步一步地爬到屋中,浑身瘫软地躺在了炕上。

  第二天中午,当徐永林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时,眼前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妻子的脚脖子肿得像一个大萝卜,且已无法下床挪动。得知原委,徐永林满怀愧疚,坐立不安。原本这是一次体贴妻子、补偿妻子的时机,可是村里的事又千头万绪,使得徐永林不得不暂时撇下妻子,去忙他的正事。但徐永林万万没想到,他这不经意的一抛,却把永久的遗憾留在了心中。原本精明能干的妻子,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竟留下后遗症,到现在走路都一瘸一拐的。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有一个坚强的女人,说的就是徐永林妻子这种通情达理,夫唱妇随,情愿为丈夫的事业奉献一切的人。

  牵挂

  正当徐永林雄心勃勃依托GEF—OP12项目,策划上胡旦度村再次创业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2007年7月,日光节能温室项目和畜棚建设项目进入高潮之际,由于操劳过度,徐永林时常感到身体不适,浑身无力,头上也常常出虚汗,家里人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摆摆手说:“老毛病了,没啥,吃点药就行了。”药吃了很多,疼痛却不见好转。村支书也劝他去检查一下,他说:“不用,吃点药就会好的。”

  这位坚强的汉子就这样硬挺着,直到11月的一天,疼痛终于使他无法忍受时,在家人和其他村干部的再三劝说下才去医院。检查结果令人震惊,他患的是直肠癌,并且癌细胞已扩散到肝区。

  徐永林只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了弟弟,瞒住了年迈的母亲和妻子、儿女。想着这种病是好不了了,再花冤枉钱干什么?于是,他竟偷偷地跑回了家。

  徐永林身患癌症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顷刻间传遍了上胡旦度村。全体村民心神不定,寝食不安。这些年里,乡亲们亲眼目睹了村里发生的深刻变化,而且尝到了好日子的甜头。眼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兴头上,徐永林倒下了,谁来扛起这面大旗?!徐永林是全村人的主心骨,他怎么能得这种病,他怎么说倒下就能倒下来了呢!?不行,这绝对不行。无论如何,村民们都不相信这是真的,他们也无法接受这种残酷的现实。于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汇聚到一起集思广益,共商救治大计。尽管他们不懂医术,尽管他们的努力可能是徒劳的,可真情是谁也无法阻挡的。从此,上胡旦度村的夜晚少了一分宁静。

  一场大雪,把上胡旦度村包裹成了一个冰雪世界。天刚蒙蒙亮,四社村民李生全就一骨碌翻起身子,急匆匆走出了大门。李生全昨晚几乎一夜没合眼。因为他听村民们说,只要找着蛇、蝎子,或者是癞蛤蟆,以毒攻毒,村主任的病就有救了。对此李生全深信不疑,所以他经过一宿合计后打定主意,只要能治好村主任的病,即便是昆仑山的灵芝草,他都要去采上一颗!

  李生全的行动几乎可以说是盲目的,三九寒天,哪有蝎子、蛇或者是癞蛤蟆呢?

  何况,如此天气,如果没有要紧的事,一般人是绝对不会出门的。可是,三个小时过去了,严寒始终没有锁住李生全老人寻求“良药”的步履。爬过山岗,穿越森林,李生全终于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到了一块冰川上。他知道,这是一座水库,或许这里就有他所渴望得到的东西。李生全用僵硬的大手吃力地拔了一枝沙棘,当作扫把开始清扫冰面上的积雪,而他的两只眼睛如鹰一般紧盯着眼前的目标。

  冰面上的雪扫了一片又一片,然而,奇迹并没有按李生全老人预期地那样出现。但一想起村主任,李生全不敢怠慢。他是个贫困户,半辈子都在贫困线上挣扎。自从跟了徐永林种植蔬菜大棚,他才算是在全村人面前挺起了腰杆子。他想,如果当初不是徐村主任三番五次地做思想工作,如果当初不是徐村主任手把手地给予技术指导,他李生全哪有今天的舒坦日子。

  李生全是属于那种不见黄河心不死的人,只要心愿未了,他绝不会半途而废。或许是他这种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和对村主任的一片感恩之情,感动了上苍,希望终于在他绝望的时刻出现了:冰层中有一只癞蛤蟆惊现!李生全的心快跳到咽喉了,他赶紧爬到冰面仔细一看,果然没错。于是,这老汉突然间变成了一个大力士,抱了一块石头就猛力砸击冰层,有节奏的敲击声立刻让山谷也活跃了。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让徐永林夫妇大吃了一惊。来人正是李生全。他手提癞蛤蟆走进大门时,差点把徐永林的妻子吓个半死。这老头乐呵呵地径直走进上房,炫耀着手中之物,神秘地对徐永林说:“村主任,有了。”

  虽然癞蛤蟆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徐永林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里面渗透了全村群众的一片真情。

  感动

  藏毯厂的一名女工告诉记者:“徐村主任的身体,成了全村人的一块心病。”

  是啊,徐永林拒绝治疗的举动,引起了全村群众的恐慌。一些人纷纷上门劝他:“主任啊,你要把病看好,你不能丢下我们不管”。

  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跪倒在徐永林的炕前,满含热泪从衣兜里掏出一张100元钱递给他:“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求求你快到医院看看病吧。”捐款的妇女叫祁生库,是一位低保户。100元,对这个人来说可能是最大的一笔财富。而此时此刻,徐永林,这位铁打的汉子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村民们开始自发捐款,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徐村主任早日康复。徐永林手捧着这些捐款,心情沉重而又百感交集,乡亲们这样关心我,我怎能拿人民的真情开玩笑呢?在家人、乡亲们及村干部的再次劝说下,他由妻子陪同住进了省人民医院。在他住院期间,乡党委、政府领导去看望慰问他时,他显得很激动,精神状态很好,他对书记和乡长说:“目前病情较好,再过几天要做化疗,感谢组织的关心,这次我生病期间,市人事局领导、县委范书记、乡亲们都很关心我,我很感动,等我病好之后,乡上叫我干什么,我会更加百倍地去努力,不辜负领导、乡亲们的期望,只要我能活一天就干一天!”在病床上,他边打点滴边对乡领导请示项目工作,并满含热情地表露出他明年的工作思路。村上的干部去看望他,他谈得依然是GEF—OP12项目和明年的项目工作,村书记劝他多休息,他说他躺在病床上满脑子都是上胡旦度村的事。

  徐永林做完手术回家后,上胡旦度村的群众们络绎不绝地提着鸡蛋、奶粉去看望他。所有的人都在期盼着徐永林能够战胜病魔。

  徐永林病情的恶化也牵动了社会各界。在他住院期间,市县乡的有关领导多次看望。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派县委组织部领导送去了1000元慰问金。

  几次化疗后,徐永林的体重减少了20公斤。然而,上胡旦度村的人们,依旧把建设新农村的厚望寄托在徐永林瘦弱的肩膀上。2008年3月,当了多年村委会主任的徐永林出任上胡旦度村党支部书记。在病床上,他依然满怀深情地规划着上胡旦度村的美好明天。

  今年6月,湟源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全县人民向徐永林同志学习的决定。

  其实,面对许多干部群众的捐款,徐永林一个子儿也没动。这些钱,他不会用的,但他始终铭记着这份恩重如山的情意。他说,如果苍天有心,还允许他多活几年,他将双倍回报上胡旦度村的乡亲们。

  (责任编辑:吴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