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军:辛苦耕耘为百姓 妙手绘制新蓝图(图)

发布时间:2008-11-24 08:00 | 来源:山西新闻网 2007-12-13 17:02 | 查看:2185次

王永军

  为了西村乡的发展,多少个节假日,王永军放弃了休息;多少次,他顶风冒雪,踏着满脚泥水,走进了山庄窝铺,走进了群众家中。望着满身泥水的书记,群众的心一下子热了,他们与书记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了,心底的话自然地全吐露出来。终于,王永军掌握了西村乡的第一手资料,靠着手中的资料和一颗赤子之心,他为该乡的发展绘制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走近大同市南郊区西村乡,道路畅通、绿树成荫、房屋整齐、街道整洁,人人欢声笑语,个个安居乐业,一派生机昂然、和谐有序的景象。说起这一切,该乡的百姓亲切地说,这都是我们“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王永军的功劳。

  现年44岁的王永军,历任大同市新荣区政府办副主任、新荣区新荣镇镇长、新荣区西村乡乡长,现任西村乡党委书记。一直以来,王永军都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在2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他总是抱着一颗赤子之心,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每谋划一项工作,他都能开创一个新局面;每变换一次岗位,他都能创造一个新天地。

  在王永军担任西村乡乡长、党委书记期间,他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根红线,按照省、市、区的安排部署,统筹全局,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力实施招商引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树立文明乡风,构建和谐乡村,使得全乡新农村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成绩卓著。2007年,西村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7933万元,比上年增长9%,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473元,比上年净增291元。王永军在西村乡任职的几年,是西村乡经济增长最快、农民收入增加最多、乡村面貌发生变化最大的几年。王永军也因此连续多年被市、区评为 “先进工作者”和“优秀个人”。

  深入基层 摸清底数分类指导 梯次推进

  西村乡是一个典型的半工矿半农业型乡镇,地理环境差,自然条件恶劣。全乡20个行政村都分布在深山丘陵中,农村基础设施极差。为了彻底扭转这一现状,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满意的“惠民工程”,王永军放弃了许多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带领班子成员栉风沐雨,披星戴月,走山庄,入窝铺,进厂矿,到田间,同群众坐在一起,吃在一起,谈想法、谋发展、定思路。

  西村乡的碓臼沟、镇虏等村位于山坡湾地,进村的道路崎岖不平,一遇到雨雪天气,更是泥泞不堪。但是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全乡的情况了然于胸,王永军多次顶风冒雪,踏着满脚泥水,推着走不动的汽车,走进了山庄窝铺,走进了群众家中。走在泥泞的道路上,更坚定了他改变山乡面貌的决心,更增强了他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信念。望着满身泥水的书记走进家中,群众的心一下子热了,他们与书记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了,心底的话自然地全吐露出来。经过细致调查和科学研究,王永军将全乡农村按交通条件和经济状况分成三个档次,按年度、按居住条件分类指导,梯次推进新农村建设:将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智家堡、畅家岭、夏庄等村作为第一批示范村重点建设;将地处工矿区、地质灾害严重的东村、西村、甘庄、新站等村作为第二批重点,进行移民搬迁、灾害治理等工作;将地处河湾区的谢家场、镇河堡、五旗等村作为第三批重点进行发展开发;将其它农业村作为第四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王永军为西村乡新农村建设绘就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制订措施、强化责任明确目标、创新内容

  绘就蓝图只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蓝图变成现实还有许多工作等着王永军去做。首先,他从干部教育、纪律作风、责任落实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抓落实,明确责任促工作。在王永军的倡议下,西村乡先后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76项,做到了用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实施每一项工作都具体到人、明确责任、明确时限、严格要求,做到了每一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定期汇报。同时,他常常深入群众中间,了解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情况。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目前全乡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责心意识明显提高,他们纷纷主动走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抓落实、做工作。同时,广大群众的建设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了。西村乡形成了风清气正、锐意求新、狠抓落实、和谐奋进的良好态势。

  为了使全乡新农村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王永军围绕科学发展观,超前谋划,锐意创新。在深入实际、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建园区、抓调产、走无公害绿色之路”的农业发展思路。按照这一发展思路,西村乡要建设一个占地1500亩的谢家场农业高科技园区,营造优良环境,大力招商引资,实行企业化经营,工厂化种植,通过转化、包装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品味和价值,带动全乡无公害大葱、无公害小杂粮、无公害莜麦基地发展,形成一个企业对园区、园区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链条。为了筹集园区建设资金,争取优惠政策,王永军磨破了嘴,走细了腿,终于筹集到了1500万元资金,建设完成了园区一期工程的基础设施;为了争取项目落户,他广泛联系,诚恳招商,达成了投资2000万元的有机食品加工项目落户协议;为了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他来往奔波于省、市、区之间,常常一走几个月,不分昼夜,没有休息,终于将全乡5000亩种植大葱的耕地认证为无公害大葱种植基地,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王永军的带领下,经过全乡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西村乡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农民收入实现了大跨越,乡村面貌发生了大变化,山绿了,路通了,农民的钱袋也鼓了。到今年,全乡农村经济收入达到将近5亿元,是2002年的2.3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473元,是2002年的3.3倍。

  完善制度、保护成果充实内容、提高档次

  西村乡群众在舒适美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心情舒畅,他们都乐呵呵地说: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远看像林园,近看像公园,细细一看是乐园!近年来,全乡累计投入资金2800万元用于生态建设,林草覆盖率达到了23%;投资1670万元,建设乡村公路39.7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投资300万元,整修了大街小巷20余公里,美化了村容村貌;投资500多万元,新建小学10所,维修改扩建小学8所;投资400万元,与区政府联办了一所中学,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城市化教育;投资270万元,新建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8个,维修12个,并建设了远程教育乡级中转站1个,村级接收站20个,让党员群众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投资190万元,维修改造人畜饮水工程13处,让全乡群众吃上了安全放心水;投资100万元,新建了乡政府大院,全面推行日常巡逻制度,为群众营造了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投资20多万元,维修扩建了乡卫生院,配套了医疗设施,提高了为群众看病就医的能力;投资100万元,新建了乡文化站,建成了20个村的文化活动场所,购置了大量图书,并在条件具备的村子,投资50万元,建设文体活动广场2个,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了保护建设成果,王永军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在全乡实行了村账乡管制度,全面实施了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将各项工作明明白白地放在群众眼前,阳光操作,接受监督,给了群众明白,还了干部清白。

  为了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新的档次,王永军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建设内容。在改善村容村貌上,在畅家岭、智家堡成功建设的基础上,西村乡决定对东村实施整体移民搬迁。为此,王永军多次与群众在一起座谈,拉家常、讲政策。经过许多次的解释宣传,他整个人瘦了一圈,但是也统一了群众思想,赢得了群众信任。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他将选址、筹资、户型等所有工作,全部张榜公布,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使大多数群众从一开始的不理解、怀疑转变为后来的主动支持、自觉参与,使得投资1200万元的东村地质灾害和生态移民搬迁工程顺利施工、扎实推进,现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东村群众明年即可搬入宽敞明亮、安全舒适的新居。与此同时,王永军还将建设绿色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他的主持下,西村乡全面推行了沼气、养猪一体化工程,即全乡沼气池建设,全部配套猪舍,达到了有池就有圈、有圈就有猪。为此,乡里专门制定出台了“政府出资、群众出劳”和沼气养猪补贴政策,即建设沼气池所需的资金,除省、市、区补贴外,乡财政对剩余部分全部补贴,群众只需将坑挖好。另外,该乡对建设沼气池的养猪户按照每养一头猪补贴2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全乡共计补贴资金176万元,建设沼气池350个,新增养猪5400头。仅此一项,全乡人均节约用煤、用肥成本80元,人均增收136元。群众一打开干净、方便、无味的沼气灶,就会想起一直在为改变他们的生活而劳累奔波的王永军书记。

  面对成绩,他没有满足;面对未来,他充满信心。在王永军的带领下,西村乡的干部群众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们相信,在他的带领和奋斗下,西村乡的未来充满希望!(本报记者崔如意)

(责任编辑:祁建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