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冒险”用新招救活白血病患儿

发布时间:2014-06-17 10:22 | 来源:南方日报 2014年6月17日 第A13版 | 查看:1031次

15年后,当年患儿成为志愿者帮助其他白血病家庭 

  5月30日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童血液科,广州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的志愿者们和医生护士一道,正与白血病患儿共庆“六一”节。他们当中有一位21岁的志愿者,叫阳阳(化名),长得高大帅气。谁都想不到他曾经也是一名白血病患儿。

    阳阳能够幸运地走到今天,与15年前儿童血液专科主任罗学群教授的一次“冒险”以及医患互信不无关系。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实习生 刘映映 通讯员 李绍斌 彭福祥

    病房来了不讨喜的新医生

    1999年,母亲杨女士坐在中山一院儿科病床前低头叹气。她的孩子,五岁男孩阳阳一连几天高烧不退,半年多来一直处于缓解状态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复发了。

    此时恰逢一位老教授退休,罗学群接管了儿童血液科。面对新来的医生,家长们议论得炸开了锅,谁都不想把心肝宝贝交给一个新人当“实验品”。“反正我当时是很抗拒的。治病需要多年的经验,所以我们(其他病患家属)都一致认为他太年轻了,不行。”杨女士说。

    年轻已经很不讨喜,新来的罗医生还立下规矩,要严格限制探视病人的时间、人数。一次只允许一人进去陪伴孩子,且不能随意出入,所有人必须换上医院准备的消毒服。这样一来,大家更是怨声载道了,纷纷反映这样的规定太没人情味儿,甚至有家长商量着,要联名给医院写投诉信,把他换了。

    朋友间的谈话打动家属

    然而,一场“朋友间”的对话改变了杨女士对罗学群的看法。

    一天,罗学群邀请杨女士到他办公室聊聊。刚落座,罗学群便直接向杨女士坦白,按照传统治疗方案,要治好阳阳的病很难。有一个新的治疗方案,国外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国内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可以大胆尝试,不过要有心理准备。

    “我没有想到一个医生会这么坦诚地面对家属,至少他敢对我说不行,敢尝试。”回忆起往事,杨女士说,那场谈话不像是医生和家属之间,反而像是朋友间的。“最后我对罗教授说,我把儿子都交给他了,让他大胆去做!”

    就这样,治疗阳阳的重担压在了罗学群身上,一切都不能怠慢。为了使新方案能够顺利开展,罗学群在疗程开始前就开了三次会议。在原有基础上,他又查阅了大量的外国文献和案例,经过仔细比对和研究,罗学群才开始实施超出当时常规的大剂量化疗的第一个疗程。

    第一个疗程未完,杨女士已经感觉到儿子的精神好多了。21天后,第一疗程顺利结束,阳阳的治疗达到了预期效果,罗学群这才松了一口气。杨女士至今感慨:“那段时间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压力比我们还要大。”

    后来,家属们也渐渐发现,罗医生对探视的严格要求自有他的原因: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抵抗力弱,与旧治疗方案相比,新方案的化疗剂量明显加大,这也意味着患者抵抗力会更弱,若家属进进出出,带进细菌,必然增加孩子们患并发症的可能。看到孩子们越来越好,家属也改变了对罗医生的看法。

    互赞对方“勇字当头”

    “你看我儿子多高大多帅气。”今年5月30日,在罗学群的办公室,杨女士兴奋地打开手机相册,给笔者看阳阳的照片。照片中的他高出妈妈一个头,搂着妈妈,笑容灿烂。

    时隔15年,杨女士与罗学群聊起当年,互赞对方“勇字当头”。

    “我没有想过,杨女士会这么爽快的答应。虽然我准备得很充分,有成功的把握,但在当时,这是冒险。她很勇啊!”罗学群说。“我之前不认识罗教授,从素不相识到互相支持,这一路我们都义无返顾地信任和配合对方。就是因为我们信任医生,医生也信任我们,才会有今天的结果。”杨女士也感慨地说。

    笔者了解到,如今,杨女士和阳阳正用自己的方式为白血病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作为广州市金丝带特殊儿童家长互助中心的志愿者,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广州的各大医院组织公益活动。

    至于罗学群,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他牵头成立了华南地区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协作组。作为负责人,他集结了华南地区的医学资源,以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推动了国内儿童白血病治疗的发展。不仅如此,他还推出了经济适用方案,压缩治疗经费,尽最大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得起病。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