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新农村建设默默奉献——记土右旗明沙淖乡五犋牛村农民郭钱换(图)

发布时间:2015-02-16 14:44 | 来源:包头晚报 2010年9月28日 第06版 | 查看:2668次

  图为郭钱换(左)正在给农民传授浇水施肥的技术。□文/图 赵禄 

  郭钱换今年40多岁,20多年来,矢志不渝地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他曾经先后投资十几万元办过幼儿班、扫盲班、文化信息站、科普文化站,在土右旗偏远的乡村为当地农民传播着新信息、新文化、新知识、新技术,成为当地科技文化的带头人、传播人,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默默战斗在农村第一线,是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勇敢开拓者。

  自筹资金办起文化站

  五犋牛村是土右旗一个较为偏远的村庄,1982年,郭钱换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当时,由于村里信息闭塞,许多农民不懂得科学种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要在当地办一个“农民文化站”。说干就干,他把家里平时省吃俭用的钱拿出买了图书,订了报纸,一个“简陋”的文化站办起来了。

  在简陋的文化站里,墙上设置了一个板报宣传栏,在“百姓关注”栏目中,他编写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在“种植养殖”栏目中,他编写了养奶牛需注意的事项,如何科学种田,此外还开设了信息之窗、生活指南、卫生与健康等栏目,登摘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农民的适用信息。经常去文化站看书读报的霍英说:“钱换办的这个文化站很实用,我们村离县城太远了,上一次街很不容易,来回要跑20多公里,还得花上几十块钱,到了农忙季节哪有时间跑,有了这个文化站我们可方便了,利用休息时间过来看看报,看看各种图书,我们将来致富了可得感谢郭钱换。”后来,为了让更多的乡亲们掌握科技、致富信息,他又在村里的一条主要街道上设置了一个墙报,其内容是他亲手写的,有党的政策、法律常识、农村实用技术,村民不用出村就能学到新知识,掌握新信息。然而,郭钱换认为要想改变家乡文化落后的现状,还得从娃娃抓起,于是他腾出自己的一间房子,在“文化站”里又自费办起了土右旗乡村第一个“幼儿学前班”。当时没有桌凳,他就买了几张五合板当桌面,用土坯垒起当桌腿和凳子。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他每年还要给他们买书包和书,几年里他曾先后帮助几百个幼儿到学前班免费上学。他在与农民交谈中了解到,很多农民缺少文化、法律知识。后来,又办起了扫盲班,利用“夜校”的形式对村里及周边的600多个文盲进行免费扫盲学习;利用农闲的时间,还请上农技人员免费为村民讲解测土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消费维权等生产、生活中的实用知识。村民通过学习,有的成了种田能手,有的成了养殖专业户。明沙淖西坝全村民王五德以前由于缺少种田科学知识,每年广种薄收。在郭钱换的农技学校学习后,当年就有了很好的收入,秋后买了大彩电,买了DVD,并发展起了养牛、养猪,比往年多增收两万多元。

  “让农民依靠科技富起来”

  文化站刚建起时,条件特别差,没有资金购买图书和活动器材。为满足不同文化程度农民的需要,郭钱换只好买了个收音机,不论走到哪里,收音机总是常常带在身上,每天按时收听广播并作记录,有时听得顾不上吃饭。在他身上还经常带着一个小笔记本,走到哪,只要看到书刊报纸,对于有用的,能拿就拿上,拿不走就抄下来,留作资料。有时遇到一本好书,没钱买就借过来抄,抄好了再给村民们看。为了节省资金用于买书,他经常骑自行车去县城,一天要跑100多里路到书店买书,把坐车的路费和饭钱省下买书。每年冬季,他总是用木棒、玉米棒取暖,把省下的买煤钱,购买活动器材,供村民看书、娱乐。1987年,他看到伊盟玉米新品种“哲单七号”的消息后,第二年就购进少量品种进行试种,结果引种成功,比当地玉米单产高出300公斤。次年经过郭钱换的大力宣传该品种就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开了,从此改变了当地过去种玉米产量不高的状况。当年郭钱换还为村民从山东引进了先进的割草机。秋后,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为村民将难卖的粮食联系出售。

  郭钱换一家四口人,两个孩子上大学,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他家一年的收入,不够两个孩子半年的学杂费用。可他每年要挤出几百元买书、订报;而且还免费为村民送书、送报、送科技资料等等。明沙淖村的白荣光、贺成泉的赵明,都爱好文学,可他们买不起书,郭钱换在县图书馆为他们办理借书证,经常为他们借书还书忙碌着。有一次,郭钱换到孩子的学校,中午时他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去食堂吃饭而是回到寝室拿出方便面泡着吃,他明白了孩子是为了省钱。

  2000年,郭钱换在30多个村子里创建了新农村志愿者科技信息服务站,有500户参加了这个服务站,并且得到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他还在村里办了乡村广播,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为村民播报相关农技信息、生活指南、政策解读、“为您服务”等。2002年,他又在村上的主要街道墙上设置了科技信息栏,根据村民的实际要求,不定期地更换新的内容,版面内容都是他亲自抄写。同时他还为村里及周边其他村的500名低保户、贫困户免费赠送了价值1000多元的书刊、资料。有时遇上下雨骑不成自行车,步行几十里也要把知识书报送到需要者的手中。

  2005年,郭钱换与土右旗图书馆、邮政局协调,印发了信息卡,只要一有空就挨门逐户,或到田间地头,向村民征询需求的信息知识;利用每周日的时间,专门接待这些村民,为他们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近年来,由于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家里留下老婆种地,每年春季购买化肥就成为留守妇女的难题。郭钱换立即和土右旗邮政局农资经营部协调,把优质化肥储存到村里,每到春季,他就用自己的三轮车把化肥送到村民的家里或地头,不收任何费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富裕了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2006年,郭钱换又投资几千元,建起了图书室、文体娱乐综合室、农技学校等,并且硬化活动场所,购置了桌凳、乒乓球等。每天来这里看书读报找资料的人真是络绎不绝。为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娱乐的兴趣,每年,他又要拿出3000多元举办一次书法、绘画、手工、乒乓球赛等竞赛活动。同时,在旗邮政局的支持下,不定期免费向30多个村子村民送去价值1000多元的农业科技书刊;并且与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塞外田野”栏目合作,为农民解答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文化站受到社会关注

  2007年,郭钱换被包头市团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同年,又获得首届包头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提名奖”。2008年,土右旗政府为他正式挂上“文化大院”的牌匾。2009年,他被评为“包头市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同年又得到“草原书屋”的资助。

  郭钱换操办文化站的事迹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执着追求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有许多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2006年春节晚会上播出了郭钱换兴办文化站的事迹,湖北《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杂志社编辑部主动免费为他提供全年杂志,土右旗宣传部也不断地支持他,鼓励他,不仅给他精神上的动力,还帮他解决经济上的困难。2007年,土右旗委宣传部出资为文化站订阅了2008年全年的《内蒙古日报》、《包头日报》、《土右资讯》等报刊,土右旗邮政局为文化站免费送去《农民文摘》、《半月谈》等刊物,丰富书报杂志内容,进一步满足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今年元月份,党组织吸收郭钱换为中共预备党员,从此他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3月份春耕在即,肖大营村王喜、西坝泉村的王三德、贺成泉村的赵明等几户农民却没有储备下化肥,郭钱换借贷了10000元为他们支付了化肥款。今年以来,郭钱换共举办科技培训15期,测土施追肥300户,为200户消费者维权,为150户农民送去2000份报刊图书,还组建了文学沙龙小组。郭钱换的事迹感动着人们,激励着更多的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曹子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

第3楼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5-02-26 14:42:07 发表
匿名网友:中国真正的好人,平人善举,太观看太可贵了

第2楼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5-02-20 17:17:44 发表
匿名网友:新农村建设的奉献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当代真正的活雷锋

第1楼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15-02-19 17:52:21 发表
乡村人:爱的奉献,精神可贵,中国好人,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