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感恩的心”寒了 “慈善者的心”?(图)

发布时间:2015-11-15 18:58 | 来源:惠州网 2010-11-25 第A0809版 | 查看:1372次

感恩要说出口还是埋藏心底?东江时报调查 显示超半数资助者希望受助者说声“感谢”


    许多资助者希望受助者说声“感谢”。

许多资助者希望受助者说声“感谢”。

  编者按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一首《感恩的心》传唱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学会感恩,日子会过得更踏实。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感恩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借助感恩节的到来,我们有必要心怀虔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也感恩在自己受难时伸出援手的好心人。不论是大声将感激说出口,还是用心将一份感恩珍藏心中,都是感恩的一种方式。

  今年9月,在一次捐助贫困学生上学的活动中,一名资助者感言:“5年前我资助了一名高中生读完大学,可大学四年间,这个孩子没联系过我,甚至工作了也没知会一声,我还是辗转从孩子的亲戚口中打听到的,让我觉得挺寒心的。”

  此话一出,立刻引来数名资助者的同感。这些资助者认为,即使受助学生不懂得感谢,但起码要将自己是否完成学业或者有新的变动告知他们,这会让他们觉得付出是值得的。

  可现场也有些资助人认为,既然是自愿资助贫困学生的,就没有必要要求对方回报,否则慈善的性质就变味了。资助了1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黄敏(化名)认为,不要单方面要求受助学生感谢或联系资助者,因为这些学生往往比其他人敏感。“我们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所以没权利要求别人回报。相反,我们还可以主动联系受助学生,让他们更多地感受物质帮助以外的精神鼓励,这样的爱心才会接力下去。”

  资助贫困生上学,这是许多慈善者最愿意奉献爱心的方式,但如果受助者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这种“不感恩的心”合适吗?又或者,感恩一定要像唱歌一样大声唱出来吗?还是默默地将感恩埋藏心底,日后“涌泉相报”?

  专家观点

  资助与受助双方最好有良性互动

  惠州学院政法系教师宋作海认为,一般而言,做慈善的人不应讲究回报。如果做慈善的同时已经想到了要回报,这种行为就如同市场交易,功利性太强。但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言,一个人做慈善又是需要回报的,他们做了经济上的付出,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来自他人的尊重,也许只是一句谢谢,也是回报的表现。

  宋作海说,我国有句名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人对你付出的,应该要懂得感恩,这样才能实现良性互动,才会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当中。也许精神境界很高的人确实无所谓别人是否懂得感恩,但一般人还是需要这种鼓励的。

  相关链接

  湖北襄樊取消5名受助不感恩贫困生受助资格

  在2006年8月的 “金秋助学”活动中,湖北襄樊市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学前,襄樊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受助一年来,有5名受助大学生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让资助者感到寒心。第二年,这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时编)

  问卷调查

  超过7成受助者不敢联系资助者

  针对上述情况,东江时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分别寻找了20位资助者和受助者,了解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想法。如在资助者心中,自己出钱了,希望对方回报吗?希望对方主动联系自己吗?假如对方杳无音讯,会影响以后捐助贫困生吗?而在受助者心中,自己要不要跟资助者联系?怎么做才是对对方最好的回报?

  资助者 超半数希望受助者说声“感谢”

  调查结果显示,全部受访资助者都表示没有想过要受助学生的回报,但有11位资助者表示希望受助者能够说声“感谢”。

  而在 “你希望受助者经常跟你保持联系吗”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资助者表示无所谓,遵从受助者的意愿;仅3位资助者希望对方能够定期汇报近况。“这样我才知道贫困学生的情况,假如缺钱了或者遇到困难了,我也能及时提供帮助。”来自博罗的资助者潘先生说。

  13人认为受助者不主动联系会影响以后捐助

  在回答“假如对方杳无音讯,会影响以后捐助贫困生吗”这个问题时,13位资助者坦言确实会有一定的影响。“起码一个学期或者一学年汇报学习情况,或者学业完成后,找到工作再告诉也可。我认为这不算对我个人的回报,而是对整个社会的回报。”市民李女士认为,如果受助学生从不主动联系自己,可能下一次再资助时会慎重考虑受助者品德、性格等多方面因素。

还有部分资助者表示,如果贫困学生没有主动联系,自己偶尔会联系对方的家人了解情况,如果得知对方学习认真刻苦,则不会影响资助。

  受助者 15人担心打扰资助者生活不敢联系

  记者在调查采访过程中了解到,20名受访受助者中有15人都因为害羞、担心打扰别人的生活,而不敢与资助者联系。

  “我们只会在叔叔阿姨来看我们时说‘谢谢’,但之后并不敢联系他们,怕打扰人家。”今年读大一的受助学生杨静丽说。而年纪更小的学生更不知如何表达感谢。“看到其他伙伴读书,我很想读书,现在有个阿姨帮助我,我会好好读书的。”刚上小学三年级的王敏强通过电话小声地告诉记者。

  这些受助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他们会认真读书,长大后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来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只有5个受助学生表示,自己曾经发过短信给资助者,内容都是自己的近况以及表达感谢。

  资助者想听谢受助者口难开

  受助者该如何 “泉涌相报”,才对得住资助者的 “滴水之恩”呢?在感恩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听听部分资助者、受助者的心声。

  资助者

  她:只要孩子好一点就心满意足

  陈女士是市中心人民医院一名医生,曾参加2008年度及2010年度两届南粤会亲活动,共资助两名贫困孩子上学。每次捐助,陈女士除了一次性出资1000元外,还会带很多礼品给受助的贫困儿童。

  2008年,陈女士资助的对象是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女孩。这个女孩内向但懂事,初次见面时多次向陈女士说“谢谢阿姨”。陈女士了解到,女孩的父亲很早就因车祸去世,家里靠母亲打零工养家,她学习非常刻苦。陈女士很心疼这个女孩,要了女孩母亲的电话,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女孩,叮嘱孩子碰到困难可以打电话告诉她。两年来,陈女士多次打电话给女孩母亲,了解女孩的情况,坚持每年过节给女孩带些礼物和利是,鼓励女孩好好上学,但陈女士从未接到女孩的主动来电。

  今年11月7日,第三届南粤会亲活动举行,陈女士又资助了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女孩。陈女士除了资助1000元现金和500元文具外,也同样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了女孩。因女孩家里没有电话,只能形成单方沟通形式。到现在,陈女士并没有接到女孩的电话,但她一直惦记着这个孩子。

  资助了两个女孩,受助对象都没有太多表示,但陈女士一点都不介意。“实际上我所做的很有限,只是一点点的心意罢了,”陈女士说,“只要我帮助的孩子能够过得好一点,我就心满意足了,社会培养了我们,我们应该回报社会。”

  他:最想听孩子主动说声谢

  今年40岁的老李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几年前就开始参加义工活动,但资助贫困学生还是今年的事情。

  “资助对象是通过义工朋友介绍的,对方是一个刚考上大学的学生,家里条件很困难。”今年7月在朋友的带领下,老李去了一趟惠城芦洲,见到了这名学生。该学生的父母早已不在,靠奶奶种田和亲戚的帮忙勉强过日子,家里的电器只有两盏昏暗的黄色小灯泡。

  老李说,当时他受到的心灵震撼很大,毫不犹豫就答应资助这名学生上大学。但之后的一些小事情,让老李觉得有些“奇怪”。“我资助的这名学生读书成绩不错,就是很内向、很难沟通。我再次前往他家,给他送去学费时,他连说声‘谢谢’都要一旁的奶奶提醒。”老李说,自己确实有点在意这个,因为他希望这个孩子能够更积极乐观些,面对别人的帮助能够感激,而不是怨天尤人或是当做理所当然。

  老李说,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对方,但对方从来没有联系自己。“我最想听孩子主动地跟我说声‘谢谢’,这个要求不过分吧?”老李坦言,他还会继续资助这个孩子直至大学毕业,但以后选择资助别的学生时,会有所考虑。

  受助者

  13岁的他:不好意思打电话,考上大学长大后要报答资助者

  王嘉钦是仲恺高新区潼湖镇一个13岁的孩子,从小因家庭变故一直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靠政府救济过日子。尽管家庭情况不好,但王嘉钦学习很刻苦,上个学期成绩全班排名第二,他的目标很明确: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

  这几年来,王嘉钦已经记不清楚资助过他的人有多少了。每次得到别人的帮助,王嘉钦总要说“谢谢”。但王嘉钦并没有和任何资助者保持联系,他说他不好意思主动要好心人的电话;而就算有人留了电话给他,他也不好意思打电话,“很怕给别人带来麻烦”。

  别人的帮助对王嘉钦而言,既是鼓励也是一种压力。他说,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读书,不辜负别人的一片好心。爷爷奶奶平时也教育他一定要好好读书,有机会要回报帮助了他的好心人。“我很感谢别人对我的帮助,我想自己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长大后再报答他们。”

  17岁的她:担心电话被误会是“要钱”,认真读书是最大回报

  “资助我的陈阿姨有留电话号码给我,但我一次都没打过,害怕打扰别人的生活。”今年17岁的周雯正在读高一,她父母因车祸去世,由外婆带大。

  “我从来不敢主动联系陈阿姨,不是不懂得感谢,只是不知如何说起。”周雯说,身边有同样受资助的同学,因为打电话联系资助的好心人汇报近况,结果因对方说了一句“是不是不够生活费”而大受打击。周雯担心,自己打电话给资助者也会让对方以为是要钱,所以只好将感激放在心里。

  周雯认为,只要自己认真读书了,就是对资助自己的好心人的一种最大回报。“当然有时我也会担心,自己没有联系过资助者,会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没良心?”

  本组文字(除署名外) 东江时报记者邱慧乐 刘倩

  网友写感恩故事

  感恩节到来之际,由今日惠州网、东江时报、惠州日报手机报主办,惠州万达国际影城、吸引力国际婚纱、四季渔歌等单位协办的以“感恩时刻,有我相伴”为主题的感恩活动,从11月22日起开始向广大网友和读者征集感恩故事,希望通过活动,让大家学会感恩。以下两篇文章是选自发表在今日惠州网的感恩故事。

  故事1 砍一担好柴祭奠父亲

  作者:今日惠州网网友“南国圃者”

  砍柴,这是圃者少年时代干得最多的劳动。

  夏天的早晨,父亲有空就带我到高山上砍柴。父亲手脚麻利,砍柴很快。我毕竟是个小孩子,往往被山下的风景吸引,忍不住停下刀来看。父亲的柴砍足了,捆好了,喊“回去啊”。明明知道我砍的不够,却说:“孩子,不要砍那么多呀,小心把背压驼了,以后没有女孩要你呀。”然后砍几把帮我绑好,插好柴担,放在我的肩膀上,问一问:“重不重啊?重了就减一点,轻去勤来。”

  我14岁那年,下了半个多月雪,过年了雪还没有完全融化,家里没有多少柴了。大年三十早上,很多大人排起了长龙,到二十里以外的土龙山捡干柴。我一时兴起,穿上草鞋,包了一碗干饭跟了去。大山里干柴把人羡死了,捡了又捡,爱不释手,绑了两大捆。我年幼力轻,挑着那担柴越来越抬不起脚。太阳下山了,离家还有四里路,还得翻过一座百来米高的山坳。草鞋沾了水,有两、三斤重,衣服也全汗湿了,我瘫软在地上。

  这时,父亲叫着我的名字,一路寻了过来。他蹲下身子将柴担往肩膀上扛,“哟,这么重。”“我说了好多回了,不要挑那么重的担子,你就是不听。”他语气越来越重,责备了好一阵才走路。翻过了山坳,父亲放下柴担休息。暮色苍茫中,父亲用袖子擦了擦汗,说:“要是不用砍柴就好了。”“那我们烧什么啊?”父亲没有回答。世代烧柴的山区农民怎么能想到以后能烧煤、烧气、用电煮饭炒菜呢?

  2005年,父亲因为癌症没满70岁就走了。按风俗习惯,七月半要用柴草做垫烧灵屋来慰念亡灵。我想到,父亲烧了大半辈子柴,我要亲自砍一担好柴送给他。

  于是,我找到柴刀,磨得雪亮,在屋后几十米的小山坡上砍了一担最好的柴,火化了献给了父亲。

  故事2 孩子的到来让我“重生”

  作者:今日惠州网网友“白帆”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感到身心十分疲惫,似乎看破了红尘,什么都引不起我的兴趣,能够勉强支撑我向前走的就只有责任。

  2007年元月底,我和妻子回江西老家过年。在家的某一天,妻子告诉我她怀孕了。年后回到惠州的宿舍,妻子大多时间在休息,我除了学习外,就负责照顾妻子饮食起居。

  7月份,妻子在例行检查中,发现胎儿羊水偏少。医生说有可能胎儿消化系统或泌尿系统有问题,建议住院观察治疗。那时妻子的思想负担很重,总是朝最糟糕的方面去想。我想方设法开导她,对她说:“朝最好处努力,作最坏的打算。”还好,冒着风险做了检测,结果显示正常。一颗悬挂的心总算放下了。

  9月份,随着预产期的临近,妻子也在为小孩的出生精心地作准备。一天中午我睡午觉起来,突然看见窗前整齐地挂着一排小衣小裤。那些衣裤沐浴着灿烂而又温暖的阳光,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着,一股莫名的感动顿时涌上我的心头,泪水立刻模糊了我的双眼。

  妻子住进了保健院的产房。深夜,妻子开始阵痛。第二天打了催产素后更痛。胎鉴显示胎儿心跳放缓,胎儿无法经受那么长的产程。医生决定立即作剖腹产。我签了字,妻子艰难地上了移动病床,被推进手术室。只听一声“接病人!”我的眼泪刷地下来,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祈盼大人、小孩平平安安。

  一个星期后,接母女俩回家。出了医院门,抱着女儿,打的回家。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和凉爽的微风,心里暖暖的。

  如今,每次带女儿去外面,她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总是睁大眼睛,专注地看楼房、树木、街道、行人、车辆……我也尝试循着孩子的视线去看她关注的事物,我发现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美好,我的心里充满着好奇和喜悦。我感到全身充满了活力,犹如老树开花,枯木逢春,脱胎换骨。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