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康: 慈善学人(图)

发布时间:2015-11-25 11:09 | 来源:温州都市报 2012-12-06 28版 | 查看:1430次

我是在采访了美国围产新生儿医学专家林锦之后知道俞康的。他们是同班同学,林锦说:“俞康向来低调,惟有我才能说出他的故事。”于是他向我讲述了俞康的故事:

几年前的一个春节,俞康在门诊室里见到了白血病患者小陈。老家在贵州的她,曾经考上西南政法大学,因家境贫困,只好弃学到深圳打工。不久,她被查出得了白血病。为此,深圳媒体曾经为她呼吁捐款,并筹到了17万元善款。随后辗转于各处求医,花费了5万多元药费,依然无法筹到骨髓移植的费用。之后,小陈投靠在温州务工的一个亲戚,来到了附一医血液内科。但是,手头的12万元人民币绝不够做骨髓移植手术。这时候,小陈给俞康写了一封长信,字里行间,透出强烈的生存愿望,深深地感动了俞康。当小陈再一次来到医院,见到俞康便跪了下来……

于是,俞康发动自己科室同事捐款。随后,又致电北京一家专门生产抗移植病变药物的制药厂,与对方详细说明小陈的情况后,对方送来了价值2万多元的药物。同时,俞康还给日本的一家药厂发求助电子邮件,同样地,该药厂送来了价值1.6万元的药物……结果直到小陈的移植手术做完之后,她身上的12万元人民币不仅没有花完,剩下的善款还够她在温州找房子住了半年做康复治疗。如今小陈已经在老家找到了工作单位,而且长成了一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林锦说,近日他们将结伴去贵州为小陈复查。

其实,俞康帮助过的病人何止小陈一位,他已为来自全国各地160多名白血病患者送去热血一样的热情。

修桥铺路、助学助医、扶危济困、赈灾救险……几乎每一项社会公益项目的背后,都凝聚着温州人的爱心,温州人的“善行天下”,逐渐成了温州人的一个形象符号。

温州民间自发设立了“五元爱心连锁餐厅”,几乎所有的餐厅服务员都是义工。首创中国角膜复明基金,每年捐款100万元,用于角膜捐献者的慰问金和购买角膜供体。持续6年的“春运关爱行动”,温州志愿者们累计服务返乡乘客28.05万人。还有“温州人微笑联盟”,至今已帮助近千名贫困唇腭裂患儿绽放幸福微笑;“明眸工程”帮助贫困眼病患者复明,目前已完成手术2000多例……

而俞康的几项义举也是爱心温州,善行天下事业园地中绽放出的又一奇葩。他为温州人的慈善事业大厦又添砖瓦,又成了我们引以为豪的温州善事。只是我们知道俞康的人少了一点。他是温州学人中的慈善达人。

采访对象:俞康 血液学专家 温州医学院附一院内科学系主任、血液科主任 教授 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奖”获得者(简称俞)

专栏主持:金辉 本报记者(简称金)

摄影:陈莉莉

俞康爱笑,不仅脸上挂着笑容,说话时也是笑声相伴,甚至还没有开口便先笑了。与他通电话时,传来的都是他的笑声……

笑声,亦为心声。心存善良者,不仅面善,笑也开怀。记得小时母亲总是这样说:医生有割股之心。因为医生有仁心,在救死扶伤中愿为患者奉献一切,俞康做到了。难怪他成了温州历史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医师。我也深切体会到医者仁心的可贵,我们身边这样的医生似乎缺少了一些,因而更显弥足珍贵。

慈善:简单但贵在坚持

金:东门“红日亭”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经媒体披露后,很红火,引起中央文明办的肯定和赞扬,为温州带来了美誉。其实,你们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专项基金等的善举,与“红日亭”等慈善事业一样感动人,同样体现了温州人朴素的价值追求。不知您是怎么看待的?

俞:其实做慈善很简单,只要做好身边的事,力所能及地伸出你的手帮人一把。慈善不分大小,慈善不求回报,真正的慈善永远是低调,做了千万不要铭记,慈善行为与施舍不一样,他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帮助。慈善是一种发自心灵的行为表露,贵在于坚持,“红日亭”送温暖可贵之处也就在于几十年的坚持不懈,在媒体披露之前已经默默地做了几代人。我想慈善与信仰、文化背景、种族可能关系都不大,从善之心人皆有之,需要引导和激发,可能现在很多人片面地理解,认为慈善行为就是捐钱捐物,其实不然,只要心存善良,这世界有很多需要你做的有意义的善事,从中你能体味很多的人生真谛。

金:说得太好了。其实,善良与作恶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同时存在,当善良占主导时,行善的可能性便多;反之,作恶的可能性便增大的。因此,从善之心应保护培养。善良之心随时可见,我们的社会便可温暖如春。您是怎么会想到将医治病人与慈善结合起来的?是不是您的善心一直支配着您?

俞:我出身于医生家庭,父母在工作中的慈爱之心潜移默化地影响过我,同时他们也经常教育我们如何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医生,那就是要有春风化雨般的慈爱。另外也与我从事的血液病医治工作有关,亲眼目睹了太多生与死,太多的为生存煎熬,每一次的化疗、干细胞移植都是生命的豪赌,常人是不可能体会得到的。我觉得这群人太需要帮助了,就像前面提到的“小陈”这个患者,22岁的花样年华,却经受了这么多人世间的苦难,我至今保留着她给我写的一封长信,上面有一段话“帮帮我,救救我这可怜的女孩,我的人生道路还很长,我不想过早地凋零,更不想让父母为我哭泣……我把生命的一线希望拜托给您。”你说面对这样的重托能不作为吗?我想只要有良心良知的人都同样会去做,是我的同仁们和有善心的好人共同托起这快要凋零的生命,我只是中间起到穿线作用的一分子。

医德:基本道德加职业操守

金:2011年您获得的“中国医师奖”,这是我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项,据说此前温州仅李智渊先生曾获此奖,您成了第二人。作为一名医生,您是怎么看待这个职业的?您如何看社会上的医患矛盾?您又是怎么看待医德的?

俞:我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记忆起就是“文革”的末期,恢复高考正好上高中,那年代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父母认为医生也是个“都不怕”的职业,便听从父命,16岁那年上了医学院,按现在应该是上初三的年龄。你提到的林锦、范顺武(浙大邵逸夫医院骨科主任)和我,三个“幼稚少年”成了最要好的同窗。有意思的是,林锦成了美国医生、杰出校友,我和范顺武都先后获得“中国医师奖”。

医生绝对不是个好职业,工作压力大,无休止的学习、考试,除了忙碌的临床工作,还需要做研究和教学工作,可以说我们基本没有工作和休息之分,没有周末。有一种说法是“随叫随到的两种人——医生和送外卖的”。而医生又往往不被理解,医患矛盾越演越烈,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但是我觉得医德就是基本道德加职业操守,只要尽心尽力地帮助和对待患者,绝大部分患者还是信任医生的,医患矛盾也是能迎刃而解的。当然,这也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

虽然我获得了“中国医师”奖,但我永远是一名普通的医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仅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过我会一直做下去。

干细胞:救人一命无损己身

金:行善、积德有不同的形式,有的以金钱布施,有的自我修练,有的以义工出力。而您以医术行善,在血液学专业中,您最满意的成果是什么?其社会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俞:我们结合温州的特点进行了苯中毒机制、重组抗体免疫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要转化到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最满意的成果是成功开展了非血缘、异基因、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移植免疫学的研究。在2005年成立了中美合作温州医学院血液肿瘤与移植免疫研究所,使我们对移植免疫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我们的移植技术挽救了上百患者的生命,我们的移植中心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中心,随着附一医新院的开诊,我们的移植仓设备国内一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确确实实是血液病患者的福音,同样有更多事需要我们去做。

金: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捐献干细胞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我采访过温州大学教授黄少铭。他是“海归”学者,刚回温的第二个星期,母亲身体不好,在老家检查时不严重,当他陪母亲到温州复查后,医生说,需马上住院。幸亏及时,母亲得救。还有他二姐患白血病,他给二姐移植了干细胞。他用干细胞救了两条命。您说是吗?

俞:是的。黄少铭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我们成功地为她二姐进行了移植,因此我们也成了好朋友。

目前,中华骨髓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是全球第二大骨髓库,登记在库的志愿者共120万人,大部分是知识层次较高的人群。而台湾是一个省,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登记的志愿捐献者40余万名,相对人口比例远远高于大陆。在温州,市民对干细胞捐献的了解还不多,医生经常要一次一次地和捐献者沟通,尽全力说服他们志愿捐献干细胞。

陈佩佩是我市第一位通过中华骨髓库配型成功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7年,她为素不相识的陕西患者捐献干细胞。3年多时间过去了,她正常地工作、生活,与捐献前无异。现在移植技术的进步,采集的基本上是外周血干细胞,它是通过注射动员剂使骨髓中的干细胞增殖进入外周血,采用血液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供者不仅没有痛苦也不影响健康。就好像杯子里的水满出后,我们收集溢出的水,收集的量也大约只有200毫升,基本上与献血、献血小板的程序相同。正如陈佩佩说的“救人一命,无损己身”,何乐而不为呢?

专项基金:最有意义的实事

金:您参与的“温州慈善总会·爱心温州造血干细胞专项基金”和“温州太平慈善造血干细胞移植专项基金”,名声日益响亮,您对于今后还有什么新的打算吗?

俞:这两个专项基金,一个是政府设立的,一个是民间基金。《基金救助办法》都是由我起草的。我在市政协提案上呼吁了五年,促成了“温州慈善总会·爱心温州造血干细胞专项基金”,至少我自己认为是任市政协委员以来做成的最有意义的实事。“温州太平慈善造血干细胞移植专项基金”是一批有爱心的人士自发成立并逐渐壮大,我也常常被这个群体所感动,正像你所说的温州人“善行天下”,逐渐成了温州人的一个形象符号。做慈善确实是“随缘”的行为,我想有机会、有能力的话,我会努力促成更多的专项基金,我的理想是不会再有人因“贫困”而面临生命的凋零。

俞康祖籍杭州,1962 年5月2日出生在台州临海一个父母都是医生的家庭,从小随外婆生活,在路桥就读中小学,1978年高中毕业后考取温州医学院医学系,1983年毕业分配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曾在上海医科大学血液病进修提高班学习。2000年起担任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血液科主任,血液研究室主任。2003年,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肿瘤中心访问学者。

他是附一医血液学研究室的创始人,使该院血液专业从单一的临床向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向发展。2008年,他通过台湾慈济骨髓库认证成为合作医院,并于 2009年3月跨越海峡成功地开展了台湾慈济骨髓库提供的非血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另外,他促进成立了“温州慈善总会·爱心温州造血干细胞专项基金”和“温州太平慈善造血干细胞移植专项基金”,通过各种渠道为贫困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获得大笔捐助资金。目前温州已成为浙江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之一,参与中华骨髓库的温州志愿捐赠者达到了5000余人。他曾经获省、厅科研成果奖项12项,发表论文70篇,其中SCI收录11篇,主编、翻译血液学专著各1部。他为第七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他还担任浙江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血液学会会员、温州市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温州市九三学社市委会常委。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