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圆梦记——一场七十余年的风霜等候(4图)

发布时间:2015-11-26 21:46 | 来源:南方日报 2015-11-03 第AC03版 | 查看:1194次

在卢沟桥上,林乙丰主动要求下轮椅走走石板路。

在高铁上,林乙丰向记者讲述自己亲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林乙丰向参观者讲解自己曾使用过的轻机枪。

出发赴京前,众筹圆梦团队在坦洲林乙丰家中合影。

  75年前,有一场奔赴异国他乡的正义之战,那是众多青年人生的开端。

  那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国梦。这个梦,放下小我奔赴缅甸的十万青年做过,无数为了捍卫自由与尊严的战士们做过。年少的林乙丰也做过。

  “不怕死的,就不会死。”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中,15岁的林乙丰,将害怕与恐惧放在了家国梦后面,远征缅甸殊死一战。

  2015年10月24日,耄耋之年的他,拄着拐杖,坚持要自己上桥走一趟。

  林乙丰缓缓地从轮椅上站起来,步履蹒跚地走在卢沟桥上。脚下斑驳的石板路,桥上神态各异的石狮,永定河上的巡逻船发出“哔哔”的警报声,都让他有点恍如隔世,湿了眼眶。

  我用七十五年岁月,见证这盛世繁荣。

  你用富强和平,让我们的梦永不落空。

  1 圆梦启程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执拗

  “这是去卢沟桥的路。”汽车刚刚驶入北京的主干道,不善言辞的林乙丰突然指着前方,如是说。这个地方,对林乙丰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曾无数次出现在梦里,为看它一眼,他等了70多年。

  10月23日,秋分过后,昼短夜长,酉时的中山已是夜幕。

  一个箱子、一根拐杖、一张轮椅、一件军大衣,似乎为这一刻已等待许久。傍晚时分,林乙丰在南方日报圆梦项目组的陪同下,踏上了赴京圆梦的征程。

  “进不去,看不到。”就在三个月前,林乙丰曾随家人到过卢沟桥纪念馆,碰上纪念活动,没有邀请函无法进去。“去北京走走抗日旧地,看看我们国家的新武器。”一个抗战老兵的梦想简单而执着。

  身穿抗日胜利纪念衫、戴上纪念帽、别上纪念章,在去往北京的动卧列车上,林乙丰久久凝望车窗外,神情庄重而略带喜悦。8点多的火车匆匆而来,也匆匆而去。10小时2000公里的长途跋涉,24日上午7时,圆梦团队抵达北京。

  深秋的早晨,北京的天空还没完全放白,空气中透着寒意。

  在酒店稍作休息后,圆梦第一天,第一站便是卢沟桥。

  “这是去卢沟桥的路。”汽车刚刚驶入北京的主干道,不善言辞的林乙丰突然指着前方,如是说。

  这个地方,对林乙丰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曾无数次出现在梦里,为看它一眼,他等待了70余年。

  24日上午10时,那天的北京,天空格外地蓝。卢沟桥,在雄伟的宛平城的衬托下,古老而庄严。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轰宛平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即中国抗日军队奋起抗战,卢沟桥,由此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彼时,林乙丰11岁。那时的他还没意识到战争意味着什么,也没想到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会走上抗战之路。

  全面抗日战争打响后,1937年8月31日,6架日机首袭广州。从此,广东各地无时不处于日机的狂轰滥炸之下,林乙丰及其家人在战争中颠沛流离。1941年,林乙丰15岁,编入中国远征军第6军93师战车炮连,从此,走上了抗战之路。

  梦想的地方就在眼前,林乙丰坚持要上桥走一趟,他缓缓地从轮椅上站起来,步履蹒跚地走在卢沟桥上。脚下的路、桥上的形态各异的石狮以及永定河上发出“哔哔”警报声的巡逻船都勾起他无数的回忆。

  2 讲解武器 忆“小鬼”当年意气风发

  刚入伍,15岁的林乙丰,是整个部队最年轻的“小鬼”。连长看他年龄小,叫他暂时帮连队洗衣服搞后勤。“洗衣服我不干,我要训练。”倔劲上来,林乙丰直呼,打水洗衣服不是男子汉该干的事情,一赌气找到连长,拍了胸脯如是说。

  覆以乳白色大理石的展馆外墙,镶嵌着独立自由勋章图案的锻铜大门。24日上午11时,宛平城里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肃穆、庄严地伫立着,静静展示着一幅幅浴血抗战的历史画卷。

  “这种轻机枪是按照一次装20发子弹设计的,但是用的时候只能装到18发,如果装满,子弹会因为弹簧不够力卡壳……”面对各式各样的武器,沉默寡言的林乙丰,仿若成了纪念馆的解说员,话匣子再也关不住。

  初生牛犊,金戈铁马,不问前路。

  当年“小鬼”,如今老兵,始终磨灭不了的骄傲。

  刚入伍,15岁的林乙丰,是整个部队最年轻的“小鬼”。连长看他年龄小,叫他暂时帮连队洗衣服搞后勤。

  “洗衣服我不干,我要训练。”倔劲上来,林乙丰直呼,打水洗衣服不是男子汉该干的事情,一赌气找到连长,拍了胸脯如是说。

  “我胆子大,不怕死,好眼力,学东西学得快学得好。”凭着一股好学的精神,林乙丰各项训练技能进步飞快。缅甸战场上,林乙丰很快被提升,成了最年轻的排长。战场上危机四伏,对于每一场战斗,林乙丰胆大但并不蛮干。进攻之前先防御,战斗打响之前,必定先将工事做得“滴水不漏”。

  16岁的“小鬼”,很快就在缅滇边界附近的一场战役中立了大功。依靠事先修好的工事,林乙丰带领一个炮兵排,击毁了日军前来刺探军情的三架坦克。林乙丰回忆,当时地面部队没有制空武器,面对敌军的侦察机,他让两名士兵在工事里充当“人肉机枪架”,扛起一挺轻机枪,而自己充当射手,侦察机被击中油箱,随后起火坠毁。这次战斗之后,林乙丰被连升三级,从中尉排长一跃成为上尉连长。

  馆内藏品众多,每一个角落都如同历史一般,在老兵林乙丰眼前回放,每一种兵器,林乙丰几乎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兵器的名称和产地。“你看,这有八个耳朵的就是八耳炮。”“这个是轻机枪。当时我们使用的机枪比这个还要简单、笨重、大一些。”“那个是游击队和民兵使用的一些比较初级的武器。”

  得知林乙丰是抗战老兵的身份后,许多游客过来与林老攀谈。“不怕死的,就不会死。”林乙丰则当起现场的解说员,友好地跟游客解释,这些武器怎么使用,以及当年跟日军作战的细节。

  24日下午3时,经过中午休息后,林乙丰又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受到博物馆负责人热情接待,博物馆特意派出资深讲解员为林乙丰讲解。“祖国强盛了,自己也感到光荣!”看到当年击落的侦察机、开国大典阅兵式上的“功臣号”坦克、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等等,林乙丰颇为动容。

  今昔对比英雄洒泪

  一道十余米的弧形高墙拓宽的视野,远方坍塌的房屋、焚烧的村庄,近处中国抗日军队的人偶有的已经已经倒下,有的则在负伤作战,日军的士兵提着枪步步逼近,伤感的男声在低沉讲诉那段惨烈的历史。逼真的情景,让林乙丰潸然泪下,久久不能释怀。

  3 梦回战场 今昔对比英雄洒泪

  25日上午11时,国家博物馆内,身穿抗战老兵纪念服、坐在轮椅上的林乙丰,吸引了一位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他主动上前和老人家握手攀谈,向他询问当年战争年代的故事。看到老人家头皮上在战斗中留下的伤疤,小朋友露出惊奇又敬佩的眼神,连称林乙丰是“英雄”,老人骄傲地笑了起来。

  这种发自内心的骄傲,林乙丰在当年的戎马生涯中也感受过。

  那次,向他投来敬佩眼神的是时任第5军军长和参谋长。当兵入伍,最值得骄傲的杀敌本领,就是练就的一手好枪法。

  一天,军长、参谋长与林乙丰相约去部队驻地附近比试枪法。大树的树枝下,一根绳子悬着一个水壶。游戏的规则,不是打水壶,而是打绳子。

  军长先发三枪,其中两颗子弹将绳子打断,参谋长随后,三枪只中一枪。林乙丰最后出场,换绳子的士兵还没来得及从大树上下来,他已经三枪连中。军长连声叫好,称赞林乙丰,“有这个本事,将来一定能成就大事。”

  只是,梦回战场,英雄,亦有伤心泪。

  在抗日战争纪念馆内,馆方运用远近景结合、虚实结合的方式打造并还原卢沟桥事变的情景。一道十余米的弧形高墙拓宽的视野,远方坍塌的房屋、焚烧的村庄,近处中国抗日军队的人偶有的已经已经倒下,有的则在负伤作战,日军的士兵提着枪步步逼近,伤感的男声在低沉讲诉那段惨烈的历史。

  逼真的情景,让林乙丰潸然泪下,久久不能释怀。

  走出抗日战争纪念馆后,林乙丰拉着我们的手,一直喃喃:“记者同志,我看到这么多同胞被杀害,很痛心,不能忘。”  

  1942年1月,中国远征军10万余人,赴缅甸作战。林乙丰随93师5000军士奔赴战场,打完缅甸,还剩下4000人,超过一千名将士死在异国战场。一些就在自己身边近在咫尺的战友,在根本来不及回神的瞬间,就中弹倒下了。

  国家博物馆展厅内,专门开设了中国远征军单元,陈列在墙上的几张中国士兵死伤牺牲的照片。正在讲故事的老人,突然哽住了喉头,长满皱纹的眼角湿润了。现场听老人解说的观众,也为之动容。林乙丰说,“当年去缅甸,死了很多人,看到这些照片,就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很心痛,想流泪。”

  天安门是北京圆梦之行的最后一站,登上城楼,陷入回忆中的林乙丰坚持要下轮椅走走。凭栏远眺,眼前是绵延十里的长安街和巍巍壮观的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肃穆,矗立在广场中央。

  这一刻,老人陷入了沉思。感慨之处,似乎又无言表达,口中重复地说着一句话:“国家现在已经发展强大了,看到这些我很高兴。”

  我用七十五年岁月,见证这盛世繁荣。

  你用富强和平,让我们的梦永不落空。

  记者手记

  愿我们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不到7时的微凉清晨,北京西站。一旁的长孙林文城,为爷爷林乙丰轻轻地紧了紧身上的军大衣。

  出站口,一旁正在清洁地面的工作人员,悄然把其中一趟扶梯停了下来,隔离了汹涌的人潮。

  坐着轮椅的林乙丰,拄着拐杖,慢慢起身,从扶梯上一步步走向“温暖”的北京。

  素未蒙面的清洁工人,微笑,点头,目送林乙丰离去。

  站在北京西站的钟楼下,一束鲜花递到错愕的林乙丰怀里,微暗的清晨里,站着等候已久的志愿者,女孩儿晓乐和男孩儿李强。

  驱车来到酒店,参与了众筹捐赠了爱心的北京志愿者林阔森,就自发赶来和圆梦团队会和,两日期间全程陪同照顾老兵,让老人一家很感动。

  世界的善意,就像是一个无形的环,无论绕多远,我们总能触碰到它。

  圆梦北京的几天,90岁的林乙丰,因为听力不好,平时很少与我们交流,对我们安排的行程也基本没有任何意见。

  唯一的一次“反抗”和“意见”,在25日的晚上。

  我们在酒店急着写稿改稿,安排了林爷爷在酒店餐厅先吃饭。没想到,执拗的林爷爷,坚决不从。于是,这餐饭,一直等到了晚上九点,我们完成稿件。

  30日下午,北京归来,我们带着“致敬老兵 众筹圆梦”项目的网友捐赠费用9181.5元,再次来到林乙丰的坦洲家中。这份网友的爱心,林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下,而是希望把爱心传递,将善款再转赠给需要救助的孩子们。

  老兵们金戈铁马,浴血奋战,换来新世界。

  而我们,不需抛头颅洒热血,不需忍严寒受酷暑,只需将爱心传递。

  愿我们永远温柔待人,愿我们都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历程回顾

  首次公益众筹助力老兵圆

  8月5日 《中国远征军老兵林乙丰——“想去阅兵式看看有啥新武器”》刊登于南方日报A18深度版。

  8月25日 南方日报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致敬老兵 众筹圆梦”公益活动。当日,《沧桑岁月带不走的荣光》追踪报道,刊登于《南方日报·中山观察》关注版。

  9月3日 南方日报圆梦团队启动“一起看阅兵,一起爱老兵”活动,前往林乙丰家中与其共同观看阅兵式,并组成视频拍摄小组,全面、直观地记录老兵生活的点滴。

  9月4日 林乙丰《难忘情怀 九旬老人圆心愿》的经历,在南方日报策划报道《胜利日大阅兵》中刊登。

  9月6日,短短11天内,为老兵众筹圆梦的项目就迅速完成目标,全国共4234网友参与众筹,募集总善款37398.4元。

  10月23日 圆梦之旅正式“起航”。“南方+”APP“现场”频道,直播林乙丰北京圆梦历程。10月26日,南方日报A07版刊登《众筹助中山抗战老兵赴京圆梦》报道

  10月27日 北京圆梦行程结束,林乙丰回到中山坦洲镇家中。

  10月30日 南方日报记者再次前往林乙丰家中,将本次“致敬老兵 众筹圆梦”公益项目剩余的费用9181.5元,现场全部捐赠给他。

  特别鸣谢: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京城顶呱呱国际旅行社、中山利得别克、腾讯公益

  统筹:赵威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覃素玲

  何伟楠 朱晓宇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