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如何让各方“买账”

发布时间:2015-12-19 11:52 |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4月19日 04版 | 查看:3104次

成都高新区“项目管家”探索志愿服务“精准化”

  在成都高新区中,有这样一位“奇葩”员工,一年竟然做了800小时志愿者服务。折合下来,这一年,平均每天要做2.2个小时的志愿者服务,他是因特尔成都公司的一位普通员工。

  漂亮的成绩让该公司社会责任经理桂浩感到非常惊讶,立即就给这位员工的经理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表示感谢。员工竟然拿出了这么多时间做公益,这是偶然的个案吗?当然不是!

    2014年,该公司有1300多名员工参加了大小不同的170次志愿者活动,累计贡献了2.5万个小时,与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共同开展了22个项目,员工参与率达到62%。而其中就有一部分是与成都高新区志愿者协会合作的项目。

    “志愿服务就如一根红线,在参与中串起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草根青年、高校青年团队与社区交流。我们以志愿者协会为枢纽,发展青年社会组织20家、联系覆盖近200家,为密切政府与公众关系、促进邻里和睦发挥了积极作用。”成都高新区团工委副书记冉启平评价道。

    可是,相对于志愿者工作光鲜亮丽的一面,既要让青年对志愿者服务“买账”,而且活动不仅仅停留于好人好事的层面。这样的平衡并不容易,不过能倒逼着组织者有所作为。

    只向企业说空话——不买账

    现在只要开车时遇到堵车,吴元兵就一定会走下车,帮着指挥疏导交通。在过去,他或许只会待在车上无奈地等待。作为高新区志愿者协会负责人,他直言在志愿服务工作和具体服务中对他自己的改变颇为深刻。

    事实上,这样的改变,仅仅发生在这几年。除了他以外,还有很多人。

    “高新区有近50万人,加上常驻人口就近百万。”团工委副书记冉启平介绍起高新区的时候显得很有条理,“从面上来看,我们这个区以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新兴产业为主,外资企业很多,青年职工非常多,而且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我们就将其定位为——青年大社区并以此为中心寻找工作突破口。”

    针对具备天然条件的人力资源优势,2010年高新区成立了志愿者协会,2012年成立了秘书处主抓志愿者项目运营和团队发展。“我们在起步时就遇到瓶颈问题,一些园区企业并不愿意与企业发展不相关的部门、单位打交道。有的还比较排斥,我们也试着去联系,结果企业反应比较冷淡。”吴元兵开始时有些不解,直到后来才慢慢体会到企业的顾虑,原来企业担心部门调研多、空话落不实,“企业有自己的文化与公约,不愿意受到外界的打扰,我们也非常尊重。”

    出师不利,这给团队带来一点小打击。为了打开局面,吴元兵只能采取“笨鸟先飞的方法”。吴元兵找到软件园公司寻求帮助,为这些企业发送邮件,主动“推销”高新区志愿者协会及相关活动;只要有机会,他就带着团队的“小伙伴”,与企业一家一家地谈,并且耐心地分享自己的工作思路。

    “只要企业有公益需求,我们就提供指导并介入策划。一些企业找不到帮扶对象,我们提供需要受助者情况,这让不少企业对公益活动非常感兴趣。” 吴元兵介绍起自己的方法,

    如今,志愿者协会发展英特尔、联想、丹马士等会员单位130家;建立了志愿高新APP、微信、网站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建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孵化了12355青情家园、阳光志愿者联盟、芳草义工总队等一批服务社区青少年的自组织……这个集会员交流、网络体系、组织队伍、项目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成为“志愿高新”的基础支撑与重要砝码。

    “项目管家”入驻社区——跑得快

    “三峡集团在成都有一大批青年员工,以前团的活动大多停留在内部团队建设和交流学习,形式显得较单一。如今,高新区志愿者协会的“项目管家”帮助他们,会定期走进永安社区开展报到、参加服务,不仅为社区解决了没人服务的问题,也为青年参与社会提供了平台,一举两得。”三峡集团移民工作局团委书记刘灿表示。

    “我们在运营团队的过程中发现,区一级的志愿者服务比较出色,但是我们在基层没有脚,在社区开展活动的时候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我们就开始反思我们的组织架构。”吴元兵坦言当时存在的困难。

    在党工委管委会和团组织的关心支持下,建立分会、设立志愿服务专员,直接派驻到社区工作,我们称之为“项目管家”。目前,“项目管家”已对区内40个社区实现全覆盖。

    “志愿者服务专员对社区情况比较了解,只要草根公益组织或者企业志愿者想要进入社区服务,可以直接与社区专员联系,就能得到个性化的帮助。我们的工作是将公益的供给与需求信息快速匹配起来。”吴元兵笑着介绍“项目管家”的职能。

    “项目管家”的设立,盘活了潜在的社会资源,避免不必要的信息损耗。公益组织无须与社区专门协调,只要交给“项目管家”完成就可以。当然,社区中的一些弱势群体信息,也可以通过“项目管家”反馈出来,避免以往公益组织找不到受助者的尴尬情况。这让高新区的志愿服务工作效率一下子“提速了”。

    驻区央企、园区外企、草根公益组织只要确定服务意向就可马上“派单”,40个社区专员每日值守志愿服务站随时准备“接单”,建立联系、设计项目、反馈评价……真正成为志愿服务的“项目管家”,使志愿服务常态化成为可能。

    如今,大型央企、世界名企之所以对高新区志愿者协会“买账”,得益于他们健全的组织体系、前沿的服务理念。

    青年“拽着”大妈跑——不得了

    “双龙社区以前是农村,积累下拆迁、修路等问题,当地人对公共事务比较冷淡。前年,志愿者协会的社区专员派了过来,带领社工在社区开展文化、慰问和环保服务活动。刚开始,社区‘大妈们’只是‘看客’,并不主动参与我们的活动。活动多了之后,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志愿者再办活动时,身边就多了一群大妈,帮着他们一起搞活动。”社区书记王友珍略带得意地说。

    事实上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意义并不局限于活动本身,而是让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党和政府、对社会产生认同。不过,类似的效果,只能通过开展更多的活动才能激发出来。

    2015年春节前,当地社区一个孩子放鞭炮,手被炸伤,社区专员当即就把信息反馈给高新区志愿者协会。第一时间,他们就组织捐款,3天为孩子募集到两万多元善款。

  “我们是政府指导支持的社会组织,就是要为政府服务群众分忧解难,为草根组织发展提供指导帮助,让政府与社会资源有效发挥,让群众在其中得到实惠。”吴元兵介绍高新区志愿者协会时说,“我们的优势是‘中间人’,推动政府与草根志愿者服务的对接,一方面让政府对公益组织认同,另一方面也能让公益组织获得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成都云公益促进会秘书长傅艳对此非常认同:“作为公益组织,有与其他机构合作的冲动,但是聚合的目的是为了对服务对象的质量,我们也对高新区志愿者协会的活动非常感兴趣。”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则看到了更深次的好处:“青年的参与度是发展青年伙伴关系的重要指标。助人自助和在社会参与中实现自我,正是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而成都高新区这种青年大社区,通过引导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践行核心价值观,是非常可行的,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高新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体系,打造面向青年和各类人群适合参与的新型工作平台和服务载体,积极探索以志愿服务为主导的群团工作新格局,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高新区党群工作局局长杨俊表示。

  实习生 章正 本报记者 李立红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