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老中医 26年义诊路(图)

发布时间:2016-04-27 09:25 | 来源: | 查看:1975次

赵海明大夫在为患者把脉。 王佳 摄

  两根银针,两瓶碘酒,两瓶药棉。带着这自制的“袖珍医院”,他在义诊的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六载。
  出生中医世家,17岁跟祖父学习针灸,18岁参军,自1988年离休后,他每周二、周五上午在家进行义诊。看病救人的路上他一走就是70多年。
  说起这91岁的赵海明老人,在太原市南内环街一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我们生病了,他比我们还着急。”
  “什么?看病?你过来、你过来,我在!”2014年12月23日,记者拨通赵海明老人的电话,还没说几句,就听到电话那头急促而洪亮的声音。“我有点听不清,你等一下,我找个人听电话。”
  原来,91岁高龄的赵老有些耳背,接到电话,他还以为是患者打来的,语气颇为焦急。
  次日早晨,记者如约来到赵老所在的南内环街太原市第一机床厂宿舍,正想打电话询问他在几层几室时,却在单元门上看到贴着“找赵大夫按203”的字条。
  沿着楼梯往上走,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红色牌子,写着“慈善义诊,分文不收”,右侧的门上贴着“赵大夫”的牌子。
  赵老的家并不大,只有40多平方米,两间半屋子,装修简陋,陈旧的家具漆皮都已脱落,水泥地板却被磨得发亮。
  进门的走廊成了患者的等待区,赵老的卧室便成了诊疗室。十多平方米的诊疗室内,墙上挂着一面面患者送来的锦旗。
  “喉咙还疼?要不再扎上一针吧!”说话间,送报纸的李大爷来了,听着他咳嗽的声音,赵老忙招呼着。
  只见他打开眼镜盒大小的“袖珍医院”,取出银针,找准李大爷喉咙上的穴位就是一针。
  “赵大夫就是这样,我们生病了,他比我们还着急。”李大爷告诉记者。
  赵老的“袖珍医院”其实就是一个眼镜盒大小的小包,两根银针,两瓶碘酒,两瓶药棉。他出生在中医世家,17岁就跟祖父学习针灸,18岁参军,从那时起就开始义务为战友、百姓看病。1988年离休后,靠着多年行医的经验和对弱势群体的热情,在家里办了个“袖珍医院”。利用自己的针灸特长继续为患者服务,人送外号“赵一针”,这一干就是26年了。
  “一针妙术解病痛,八路作风暖人心。”
  说起“赵一针”,人们都会讲一个“一针救了一家人”的故事。原来,山西机床厂曾有一名工人高烧不退,最终导致身体行动不便。由于该工人的爱人也没有工作,全家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当患者找到赵海明时,他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治好了这名工人的病。这名工人又能正常工作了。
  此外,他还善治疑难杂症和久治不愈等疾病,全国各地慕名来看病的人很多,想必墙上的一面面锦旗,桌角上一封封的感谢信和照片,都藏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吧。
  除了在家义诊,他还曾多次跑几个小时的山路下乡为村民看病。
  “记得2007年的时候,长治市武乡县的人找到我,想让我去那义诊。我说下乡义诊没问题,但我有个条件。”赵老向记者卖起了关子。
  记者在想,难道是他因为自己年事已高,对吃住方面有要求?还是?
  “下乡义诊要按老八路的做派来,义诊期间不下馆子,不住旅店,而且不能拿百姓一针一线。”赵老的回答,让记者始料未及。
  “去了农村,我们先帮老百姓扫院子,帮他们挑水上山,吃‘派饭’的时候,我们要事先讲好收钱才吃饭,不然有的百姓不要钱。”就这样,耄耋之年的赵老一呆就是7天。
  这7天的义诊时间里,赵老平均每天能看100个病人。见到家里特别贫苦的百姓,他就自己掏钱买了药,送到百姓家。后来,这成了他的习惯,每次下乡义诊都要自己买些常用药,送给家庭贫困的村民。
  “一针妙术解病痛,八路作风暖人心。”在赵老的家里,记者看到,武乡县洪水镇庄沟村村民敬赠的锦旗就悬挂在墙上。
  “我的‘袖珍医院’绝对是笔经济账。”
  “活着干,死了算,决心献身救死扶伤第一线。”这是赵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也时刻提醒自己要为人们的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不顾年事已高,多次专程到武乡县、潞城县、平顺西沟、昔阳大寨等地为人们义诊。
  “乡下的老百姓穷啊,就算免了他们的医疗费,进城的路费也得一大笔花销呢。我多下乡,就能多看几个病人,为他们省点。”赵老告诉记者。
  他风趣地告诉记者:“我用两根银针、两瓶棉球、两瓶碘酒就建了一个综合医院。我往小包里一装,走到哪里就把医院开到哪里。”
  赵老算了一笔账:“你比方说,有个离石的病人来我这看病,坐汽车是80元,再有个人陪着,光车费,这来回就是320元,加上吃饭、住宿什么的,就进城看个病就得将近500元。而我下乡7天,每天看100个病人,也就为700个病人省下进城看病的费用,也就是说这一趟就能为农民们省下35万元。”
  “对他们来说,这35万元可是35万斤的玉米啊,这35万斤玉米来得容易嘛?”赵老颇为感慨。
  赚来的是钱,省下来的也是钱,这么一算,可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我的‘袖珍医院’绝对是笔经济账,不仅方便农民看病,若在国家扶贫政策下推广,能为国家省下不少呢!”赵老告诉记者。
  目前,赵老已与太原市小店区的有关人员协商,开办针灸技能培训班,希望能将他的技术传承下去。“培养两三个徒弟,也看不了多少个病人,办这样的培训班更有意义。”赵老如是说。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赵老最大的心愿,便是希望他的“袖珍医院”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普及。(山西经济日报 王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