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好主任刘玉民(上):他是农家贴心人(4图)

发布时间:2009-02-23 08:00 | 来源:腾讯网 2008年01月02日19:57 | 查看:1984次

刘玉民走了,但他还活在乡亲们的心中

在灵泉信用社,还经常有乡亲们问:怎么好久没看见刘主任了?

  红网记者 刘胜军 常德报道

  冬日的湘北乡村下午异常寒冷。在常德津市市灵泉乡杨家村,今年已经63岁的鲁玉英老人和她两个有不同程度智障的儿子正在自家新修不久的红砖瓦房里烤火,屋内十分暖和。

  “么得(什么)?他哪么(怎么)就死哒?(什)么时候的事情?哪么不告诉我呢?我也好去送送他啊?”当得知原灵泉乡信用社主任刘玉民已经于半年前去世时,她的情绪骤然激动,一双老眼充满泪水,喃喃地说:“哪么不告诉我呢?好人啊,好人啊……”

  和鲁玉英一样,灵泉乡水电大米厂的贺正东,尽管去为刘玉民送葬了,但他依然觉得自己欠了这位好人永远都还不清的人情……

  尽管刘玉民已离开人们6个多月,但在津市,很多乡亲都还挂念着这位“自家的好主任”。

  刘玉民,1963年生,津市市新洲镇人,1985年参加工作,成为信用社一名员工,199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1年任灵泉信用社主任,2007年2月任李家铺信用社主任,2007年5月19日因患肝癌去世。

  好人,你怎么就走了

蹇常青说,没有刘玉民,就没有他现在的好日子

  灵泉信用社出门往右不过数十米,便是五泉村蹇常青的家,今年35岁的他,因小儿麻痹症自幼腿脚不方便,妻子也有残疾,但他开了个还颇具规模的鞭炮店,盖了栋两层的小楼,在当地生活还算富裕。

  因为没法干重活,在开鞭炮店之前,蹇常青就在现在的住处租了个小店面,开了间小理发店,靠帮街坊邻居理发养家糊口。尽管已经一年多没帮别人理发了,但蹇常青的行头还留着,他总是希望着奇迹出现:刘玉民像往常样走进来,熟络地坐下,让蹇常青帮他修修头发,拉拉家常,然后不顾蹇常青的再三推让,留下钱就走了去了……

  “没有他,就真的没有我现在的好日子,为什么好人总是命不长呢?”蹇常青一提起刘玉民,声音就变得哽咽起来。

  蹇常青的家境过去十分困难,夫妇俩都身患残疾致使亲朋戚友也不愿意借一分钱给他。由于就在灵泉信用社边上开理发店,蹇常青的情况很快被刘玉民摸得一清二楚。为了帮助这对苦命的夫妻,2004年12月,刘玉民主动找到他,贷款1万元支持他做鞭炮生意,结果他当年就赚了1万元。2005年,蹇常青又在信用社贷款2万元扩大经营,增加收益,现已成为当地的富裕户,盖起了一栋新楼房,家庭资产已达10多万元。

鲁玉英家住进了红砖房,却再也没机会留刘玉民喝口水了

  前文中所提到的鲁玉英,自己本身就有轻度智障,早年丧夫,有两个30多岁的儿子,都因智力障碍没有成家。刘玉民在走访灵泉乡困难群众时,发现鲁玉英一家三口挤住在一间破茅屋里,家里几乎是一贫如洗。看到这种情况,刘玉民当即决定把她做为信用社的重点扶贫对象。

  2001年4月,第一笔1000元的贷款送到了鲁玉英手中,支持她一家人购买化肥、农药发展生产。以后几年,又连续贷款给予多方面扶持,使鲁玉英一家终于脱贫,2005年住进了自己修建的红砖新房。

  灵泉乡民风淳朴,村民勤劳俭朴,一有钱就存起来,缺少资金时却不愿贷款,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刘玉民就主动上门向村民宣传贷款政策,对好项目送贷上门。

  同时,为了支持灵泉乡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刘玉民总是多方奔走,千方百计争取建设资金。2006年,灵泉信用社累计发放贷款100余万元支持灵泉乡修建7.6公里村级公路、水塔、水库和电站等公益设施。

  我真不知道他图的什么

  在刘玉民的帮助下,灵泉乡很多农民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有的还发家致富了,刘玉民却永远地走了。刘玉民走得太匆忙了,匆忙得甚至还来不及去贺正东新盖的综合楼里坐坐。

  2005年5月,灵泉乡水电大米厂负责人贺正东准备收购一个粮站的4000吨稻谷,由于金额比较大,贺正东尚有100多万的资金缺口。刘玉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认为贺正东有贷款偿还能力,符合贷款条件,回去和同事一商量,三天时间就给贺正东办好了贷款手续,贺正东也在四个月后提前归还了贷款本息。从此,贺正东的米厂跟灵泉信用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了信用社的重点客户之一,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财源也随之滚滚而来。

  “我当时那一笔生意,赚了20多万,后来我拿了万把块钱,想去感谢下刘主任,他硬是不要,说‘你赚了钱,信用社得了利息,大家都好就行了’。”贺正东对刘玉民心存感激和敬佩,“我觉得他这个人正直、实在,一来二去就成了朋友。但他对我公是公私是私,从不把私人交情扯到工作上,真不晓得他图的什么”

  据贺正东回忆,刘玉民和他成了朋友后,他几次想找机会感谢刘玉民,都被刘玉民拒绝。刘玉民家不在灵泉,上班都是吃食堂,跟贺正东关系再好,也几乎不到贺家里吃饭。

  早在2004年,刘玉民就被发现患有肝腹水和乙肝,单位和家人都劝他立即住院。他都回绝说:“这病不好治,再说住院麻烦,一些贷款户会借机送人情,以后工作不好搞。”每次病重,都是买点药吃,直到生命最后的十几天,他才去住院。

  “我每次喊他去住院,他都是说,等搞完这一阵再去,就这么拖啊拖,他是拖死的……”提起丈夫,刘玉民的妻子陶菊红泣不成声。

  同为信用社员工的陶菊红1990年和刘玉民结婚,但两个人一直不在同一个信用社工作。在刘玉民当了灵泉信用社主任后,前来刘家送礼的人就多了起来。刘玉民交代陈菊红:“快到过年过节的时候,你晚上家里别开灯,这样来送礼的就以为家里没人。”

  据和刘玉民一起在灵泉信用社工作的老同事唐鹏回忆,刘玉民在灵泉工作的时候,平均一周至少有6天在单位,吃住都在灵泉。刘玉民长年的“不顾家”曾一度让陶菊红很不理解,直到刘玉民去世了半年后,陶菊红还在“埋怨”刘玉民。

  “我晓得你对我好,体贴我,可你为什么连自己命都不管啊?你到底图的什么啊?”陶菊红哭着说。

  长年的积劳成疾,再加上延误了治疗,2007年5月19日13时40分,44岁的刘玉民心脏停止了跳动。

  在津市殡仪馆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刘玉民生前的同事都来送他了,灵泉、李家铺等乡镇的乡亲们来送他了,一共600余人,长长的队伍一直护送着刘玉民的遗体到了火葬场。一行行饱含着真情的热泪,让苍天都为之动容。

  灵泉乡杨家村党支部书记周司权站在刘玉民的灵前痛哭:“刘玉民啊刘玉民,你是咱们这里老百姓最信任的人。你怎么就走了呢,我们都舍不得你啊!”

(责任编辑:贺慧)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