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之:美国应如何认识当今中国——在哈佛大学与师生座谈时的引言(4图)

发布时间:2016-05-04 09:50 | 来源:大公网 2015-05-21 08:58:19 | 查看:2206次

(中国好人网配图)

(中国好人网配图)

(中国好人网配图)

  陆正之

  今天(编者注:5月4日),我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哈佛大学的师生做深入沟通交流。

  哈佛不需要赞誉。因为,她配得上任何赞誉。所以此处略去一千字的颂词。

  来美国之前,我向一位智者请教如何向哈佛的师友们说话。他说,站着说,否则不是他们看不起你,而是看不到你。

  所以,我要站起来致词。今天哈佛的师生看到了我们。我们虽然学养还有待提升,但我们长期浸淫在中国文化中,天天体认、亲历中国的发展变化,稍后在完全开放式的交流中,我们会让你们看到一个真实生鲜活泼的中国。

  我们看到了哈佛学人真诚的友谊流露、严谨的学术交流,一张张严肃的面孔是那么可亲可爱。

  今天是五月四日。1919年的今天,中国北京爆发了一场以救亡为主题的学生运动。我的先辈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们不接受分割中国领土、损害中国主权的所谓和约。当时,一些亲日派被学生追打。他们别的本领不行,逃跑倒是挺快,不过很狼狈。他们如果来美国参加马拉松比赛,成绩可能不错。但我想,波士顿人不会答应,马拉松可是爱国者的盛宴。

  此后,先进的中国人始终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担负起天下兴亡的职责。三十年为一世。经过整整一个世代人的披荆斩棘,古老的中国终于振衰起弊,浴火重生,重新屹立于东方。

  今天的中国,已经走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9年,我们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在我的有生之年就会实现。中国历代文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她正在变成现实。我是真正的欣逢盛世。

  这就是中国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我们与美国大为不同。我们国家可以做长期的规划和安排。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因为,这是“民之所望”,因而必然是中国政府的“施政所向”。

  以上是中国发展的框架,哈佛师生不会陌生。

  我年轻的时候在北京大学求学,北大的的校址曾经属于燕京大学。我读了不少哈佛燕京学社出版的书籍。我当时的专业是中国的古典文献。所以我知道,哈佛对研究传播中华文明是有贡献的,功在史册。我因此对哈佛深怀敬意,我们中国人最懂得感恩。我算是某些哈佛老师的私淑弟子。今天听了一整天课程,亲承恩泽,有一些化学反应,主要是情感共鸣。所以我还要交一点个人作业,一些个人的思考。话题主要是对哈佛师友如何看待中国的期待:

  (一) 如何看待中华民族的特性

  认识中华民族的特性,我有一个简易法门:三“中”三“和”。

  首先是三中

  一是中国: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绵延不绝。昨天我去波士顿美术馆参观,我看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灿烂文明今天都已经香销玉陨。只有我们中华文明始终传承存续。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简直无从谈起。我希望大家记住,中国人始终奉行“内圣外王”之道,我们不尚霸道。一些学者关注所谓朝贡体系、差序格局。那只是部分外形,而非大道。

  二是中道:中华民族始终高扬理性、不偏不倚,大中至正。屈原就批评某些小人,“夫惟捷径而窘步”。我们行的是君子之道,因为只有君子道长。

  三是适中:中国人做事讲原则,不过不失,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不损人利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去做事。崇尚光明磊落,不做暗室之事。

  这三个“中”,对中华民族的地域性、思维特性、行为特性、文化特性都有所概括。

  所谓三和

  一是和平:中国人向来主张和为贵,认为“和实生物”。中国人不是看不到世间的矛盾,我们了解宇宙阴阳的对立消息。但是我们更看到二者的共生、互相转化。

  二是和谐:我们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正如宋代哲学家张载所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胞物与的思想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三是共和。从词源的角度看,公元前841年是我们的共和元年。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的共和思想有很长的渊源。今天的中国,民主共和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美国,流行LADY FIRST.在中国,则是PEOPLE FIRST.

  三中三和,是为中和。我个人认为,中华民族的特性是“中和民族”。

  (二) 如何认识中国的发展现状

  其一,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结论:中国不会崩溃。中国目前发展速度放缓是中国政府主动调速,为的是追求质量更高、效益更优的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中国目前的发展仍然保持中高速,速度并不慢。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大,去年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总量。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一些本来对中国有所了解的美国学者也看走了眼。这本不足为奇。中国目前正发生着一些人不愿意看到的积极变化。于是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的奇谈怪论。这也使我们认清了,某些所谓的economist本质是“politician”.

  其二,中国不会威胁任何国家地区的正当利益。

  由于我们的民族特性,我们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对时代特征有自己的认知,我们认为和平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将始终站在正义的一边,致力维护和平。我相信,随着中国的发展,亚太地区维护和平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亚太地区不会有大的战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忘记。中国70岁的老人中,他们的名字中有两个高频词:胜利、和平。

  一代人的热血不应白流。我们应该确保让正义的胜利带来持久的和平。让太平洋成为真正的“太平之洋”。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想推翻战后秩序,想抢夺中国的领土,损害中国的主权。我们和美国人民一样,我们不会抱怨我们的祖先为何给我们留下如此广袤的国土、浩瀚的海洋。抗战时,“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口号至今历历在目。我们没有任何其他选择,我们不能做不肖子孙。这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对历史、对列祖列宗必须有的担当。

  (三) 如何认识中美发展的位次

  中国当然要发展。我们不会甘于落后。

  落在某些国家后面,我们会觉得耻辱。但硬要将中国现在就摆在美国前边。我们会觉得惭愧。美国是真正的地大物博、人才济济。我们的先辈将AMERICA 翻译成美丽的国家可真是贴切。

  比较中美两国的GDP,其实就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当不得真。GDP第一不第一,并不取决于我们。尤其是汇率,是双方实力、意愿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太希望美方给我们戴上一顶对我们而言不太适合的帽子。数量之外,我们更注重经济质量、结构、家底、人均收入等重要概念。

  让我们破除小学生算术迷信。衡量国家的综合国力,克莱因方程已经不灵了。现在,哈佛大学约瑟夫.奈教授的方程就比较好,综合国力等于硬实力和软实力之和。我们的硬实力不够硬,软实力还太软。

  当然,我们不会气馁。我们会继续努力,让我们的人民生活得更富足、更有尊严。

  (四) 如何认识中美关系的险滩

  中美两国应该同舟共济,防止冲突对抗,

  尤其要避免对撞。如果把美国比作一艘航母,比如说叫华盛顿号;把中国也比做航母,比如叫邓小平号(当然我们还没有一艘航母能配得上这个名称),有些人总想让这两艘航母在太平洋上来一次对撞。这将是人类不可承受之痛。有人幻想在两艘巨型航母的遗骸上实现其再起。

  我坦率地说,中美两国不可能做到,two hearts,one soul.说实话,统一思想,那是上帝和佛祖都没有做到的事。人类就不要幻想。事实上,正是文化的多元造就了世界的丰富多彩。

  但我们应该能做到:two warm hearts, two kind and clever soul.让善良的人们热情相拥,让智慧的灵魂互相激赏。

  如果说,我们两国有共同的敌人,那就是人类共同的弱点,由于时空所限带来的一代人的愚昧无知。我们会因此迷失方向,错失历史性的机遇。

  美国作为大国,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消灭贫穷、控制疾病、维护和平等负有责任。美国不应只是做负责任的大国,而是应做负大责任的大国。美国有一流的人才、得天独厚的资源、区位等优势,应该以对人类共同使命的担当来回报上帝的眷顾。

  而哈佛更应追求千秋道术,破解人类发展面临的难题。我相信有哈佛在,不会使愚行盛行于世。

  中国有自己的难题。看待中国,要有千年的目光。过去的千年里,要么别人是小国,中国是大国;要么中国是弱国,别人是强国。新的千年,中国是大国,还有很多其他大国。大国之间如何相处,对我们而言是一道难题。

  我们在政治上绝对有意愿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如何避免,不完全取决于我们。我们正在进行文明的复兴。我们不会忘了“仁义礼智信”等古训。大事小要以仁,小事大要以智。两大相处,也应该有仁有义,礼尚往来,崇智立信。我们会“以天下为己任”。我们不会以邻为壑,而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亲诚惠容。中国人奉行的不是苍白的信条,我们正将其变成生动的现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个切近的例证。

  我们前面要攀登喜玛拉雅山,美国也要攀登阿巴拉契亚山。我们自然困难多些,美国的前路也不容易。中美之间如果有竞争,那就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吧。

  最后,我再分享一下我对美国文明的看法。不要光看美国建国两百多年的历史,要从人类文明的起源看。美国无疑是欧洲文明的传承者。文化、文明具有流动性,谁传承,谁拥有。这个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货币流动性过剩,而文明的流动性不足。美国无疑是新而又古的国家。

  同样,我期待美国的朋友能看清中国的特质:我们是古而又新的国家。“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改革、开放是我们民族的基本因子。美中两国,一个新而又古,一个古而又新。两大文明应该携手并进,交流交融。

  现在我们还是小康社会。从人类终极理想看,在大同世界里,不会有US,也不会有CHINA, 而只有us(我们)。正如哈佛商学院的标语所言,Imagine what we can do together.我对此充满期待。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谢谢大家。我愿意回答各位的任何问题。

  (作者为北京外交与政治专栏作家)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