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人马长湖:同心共筑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6-05-13 19:00 | 来源:贵州文明网 2014-04-04 | 查看:1296次

  海拔1600多米高的习水县良村镇后田村的黄木水村民组,居住着28户人家108名苗族村民。由于寨子与外界之间横亘着一座大山,村民采购日常生活物资,也得肩挑背驮走五六个小时陡峭险峻的盘山小路,而要想将牲畜送到山外的市场则是不太可能的事。高耸的大山,断绝了黄木水苗胞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想富,先修路。2007年,后田村进行了换届选举,黄木水村民马长湖被村民以“另提名”的方式全票推选为村副主任,在他的竭力主张下,村支两委把修建黄木水通组公路提到了议事日程。

  为修通公路,彻底改变黄木水苗族同胞的贫困面貌,村支两委积极向县民宗局、扶贫办等部门反映情况,邀请各级领导、技术专家到黄木水考察。经技术人员测算,要想在1000多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凿出5公里长的道路,至少需要资金180多万元,而经多方争取,上级也只匹配了18万元。

  黄木水108名村民中只有劳动力48人,其中外出打工就达38人。缺钱、缺劳力是修建公路面临的最大困难。据工程人员测算,以黄木水现有劳力,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即使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在悬崖上打通公路至少需要3年时间。

  为了带头修路,马长湖一咬牙辞掉了在煤厂每月2000多元工资的工作回到寨子,带头捐款2000元用于修路,并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发动村民捐资投劳修建公路。乡亲们积极响应,打工的回来了,在煤厂上班的停工了,你1000元、我800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短时间内就自筹了2万余元资金开始了黄木水公路的修建。

  31岁的马长湖是一位矮小清瘦的苗族汉子,父亲马恩久在世时是几届县人大代表,一直为黄木水的发展奔走呼吁,在村民中有着较高的威望。马恩久去世后,村民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了马长湖身上。马长湖看到家乡的贫困面貌极为揪心,觉得自己应承担起父辈传承下来的职责。

  黄木水通组公路动工后,马长湖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施工现场,指挥施工人员开展作业。为确保安全,在山顶固定钢钎拉绳放人到悬崖上打炮眼的时候,马长湖总是亲自对每一个固定点进行测试,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才让人下去点炮。仅1020米的悬崖就放了12000多炮,清理石头60000余方。由于措施得当,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无事故。

  为了节约经费、不耽误工期,村民们制定了苛刻的工作制度,没有假期,就是生病了也要请人补上耽误的工期。仅48个劳动力的寨子,每天都保持46人以上到工地施工,而妇女儿童和年老体弱的老年人则负责送水送饭等后勤工作。

  72岁的村民马父良不顾年迈,每天上工地和年轻人一样抬石头、挖土方,面对村民的好心劝阻他激动地说:“只要能够修通公路,让娃儿们有机会走出大山,就是舍下我这把老骨头我也愿意……”

  修路期间,村党组织将马长湖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在他的影响下,马贤臣、马长江、马贤林等3位村民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他们4人组成了突击队,凡事身先士卒,重活累活抢着干,在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人心齐,泰山移。仅4个月零10天的时间,黄木水人硬生生从悬崖上凿出了一条7米宽、近5000米长的山路。悬崖上的路打通,剩下的道路就不在话下,在村支两委的支持和帮助下,黄木水村民一鼓作气,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修通了连接山外的4.5公里山路,总共花费资金20万零3仟余元。

  路通了,苗族同胞的干劲足了,发展意识也更强了。在良村镇党委、政府及村支委的帮助下,马长湖带领黄木水人积极围绕生态养殖调整产业结构,利用丰富的草场建起了生态养殖小区。由于黄木水苗族同胞信誉好,喂养的牲畜肉质鲜美,深受周边群众喜欢,甚至还远销到泸州、重庆等地,村民的收入也大大提高。

  村民马长松将家里的大肥猪卖给了开着农用车到黄木水来收购生猪的外地猪贩。数着一叠厚厚的票子,马长松脸上乐开了花。他笑呵呵的说:“路修通后,经常有外地老板到我们黄木水来,现在我们喂养的牲畜不愁卖了……”(习水县文明办)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