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第一情——陆德福

发布时间:2016-05-15 15:53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4-04-28 | 查看:1424次

  提起陆德福,整个新场镇的人几乎无人不知。因为他正在做一项特殊工作——义务为全镇的高龄老人拍照。从2010年至今,无论酷暑严寒,人们都会看到他骑着自行车,背着摄影包,风尘仆仆地穿行在全镇13个村、5个居委会之间,上门为高龄老人拍彩照。他这一特殊造型,成为新场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陆德福是土生土长的新场镇人,1947年1月出生于新场村。1966年文化大革命伊始,他高中毕业后作为回乡知青参加劳动,干的是体力活。当时他19岁;1970年他进入新场公社广播站工作,做的是集站长、编审、撰稿于一身的工作。当时他23岁。正是因为这份工作,使他对整个新场镇十里八村的人和事物都逐渐熟络起来,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他浓浓的乡情;1997年,50岁的他,进入了新场镇机关,先后在办公室做过文秘,在资产经营公司和工业公司工作过;2002年,因为精简机构,55岁的他在机关内退后,先后做过两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是用2年时间编写镇志。他作为主编,新场镇自古至今所有有记载的事情他都“经历”了一遍。第二份工作是保护开发古镇发展的文字编写、研究策划和给出可行性意见的工作,这使得他对新场镇的古老文明又加深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可能正是因为以上的工作经历,2007年正式退休后,他在自己业余爱好的工作中,发现了另一种美,或者说他想挽救另一种美。2010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把镜头对准全镇的高龄老人,义务为全镇80岁以上的老人拍彩照。他希望这些老人的彩色照片和镇志和古镇一样,以它独特的美展现人间真情,并传承下去,以此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电话中和他交谈时,他底气十足的声音,敏捷灵活的思维,无不给人一种朝气蓬勃,能量旺盛之感。见到本人后,果不其然,他中等身材,步履矫健,头脑清晰,反应迅速,完全没有六旬人之常态。我想,他之所以保持得如此年轻,除了他自身身体素质之外,恐怕与他的工作不无关系。因为他每天面对的都是80、90、甚至10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在这些老人面前,他还是个孩子。 

  他的家庭很简单,夫妻俩就生育一个儿子。他说是因为当时工作太忙(老伴当时在服装厂工作),收入又不高,所以就没要二胎。现在夫妻俩的退休金加一起7000多块,刚退休时还要少一些,两个人都是事业编制。家住自建的联排4层小楼,生活不算富裕,但也过得去,最起码没有必须的负担。

  退休后老伴的爱好是打打麻将,而陆德福的爱好却只有摄影。为了提高专业水平,他不仅自己潜心研究摄影技巧,还参加了北京摄影函授学院上海函授站专修班的学习,获得了优秀学员证书,并加入了上海摄影家协会。为了拍出的照片效果更好一些,他自费六七万买了两套摄影器材,两个相机和四个镜头,级别都是专业级的。 

  起初,他什么都拍,一切美好尽收镜头。到了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把镜头对准了高龄老人。当时,他正在给一个新婚家庭拍结婚照,旁边坐着几个老人在闲聊,他过去问:老人家,你们想拍彩照吗?老人们说:我们从来没拍过照片,只拍过身份证照,如果你能给我们拍彩照,我们当然高兴了。于是,他给这几个老人拍了彩照,老人们乐不可支。镜头里他看到的都是老人的一张张笑脸。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他想:这些老人除了身份证照之外,从来没拍过照片,那么全镇的其他老人呢,可能和这些老人如出一辙,活了一辈子,连照片都没拍过一张! 

  回来之后,他向老年协会反映了这一情况,得到了老年协会的大力支持。从此,全镇80岁以上老人的笑脸,逐渐出现在他的镜头里;到了2011年,他把镜头对准90岁以上的老人,主要拍他们的生活照。大半年时间里,全镇200多个90岁以上的老人都拍到了。重阳节时,他把这些照片做成展板,在镇里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