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苏东坡:苏门三父子 情操昭千秋(图)

发布时间:2017-04-04 22:49 | 来源:广州日报 2017-03-16 LD4版 | 查看:1742次

“三苏”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  

  “三苏”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青少年时喜好游历名山大川,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精研“六经”百家之书,稽考古今成败之理。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举荐,携二子苏轼、苏辙进京,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并上《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二十二篇。文章一出,轰动京师,天下学者竞相仿效。后经举荐,破格录用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等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即卒,享年五十八岁,加封为光禄寺丞,赠太子太师,世称“文公”。著有《嘉祐集》(二十卷)、《易传》(三卷)等。

  苏轼(1037-1101年),苏洵长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秘阁制科考试入三等,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政绩卓著。晚年被贬惠州、儋州,病逝于常州。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全能作家。其散文标志着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其诗称“苏诗”,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水平;其词称“苏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创造了新一代文赋,开明清小品文先河;他创立了“尚意”书风,史称“苏字”,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倡导者,其绘画理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在农业、水利、医药、军事、音乐、烹饪、养生等领域亦著述甚丰,创造极广。苏轼的影响早已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成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之作。

  苏辙(1039-1112年),苏洵次子,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在父兄的熏陶和影响下,自幼博览群书,抱负宏伟。十九岁时与兄苏轼同榜进士及第。先后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陈州学官、齐州掌书记、南京签判。后因故贬筠州盐酒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苏辙以绩溪令被召回朝廷,七年之中八次升迁,擢升为门下侍郎,一展政治抱负。后再次贬谪筠州,远谪岭南。遇赦北归后,从此寓居颍昌(今河南许昌),闭门谢客,潜心著述。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病逝,终年七十四岁,南宋时追谥“文定”。著有《诗传》《春秋传》等。

  三苏家风家训

  苏氏一门家风笃厚,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皆留下大量与家风家教相关的文字、诗词。

  苏洵撰有《苏氏族谱》一卷,包括《谱例》《苏氏族谱》《族谱后录上篇》《族谱后录下篇》《大宗普法》《苏氏族谱亭记》等六篇,概述了苏氏家族的起源发展,记述了苏氏先祖的嘉言善行,教育后代不忘祖宗先人,孝悌忠信、和睦友爱,继承和发扬先辈优良传统。此外,苏洵另有一篇《名二子说》,解释了为两个儿子命名的缘由,寄托了对儿子的希望和告诫。

  苏轼也非常重视总结家族优良家风,教育子侄。他的《记先夫人不发宿藏》《记先夫人不残鸟雀》等讲述了母亲程夫人的教子事迹,弘扬仁厚、不贪财的道德理念。他对于弟弟和侄子、侄孙的教育,多为诗文、书信形式。他和苏辙感情很深,认为弟弟“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苏辙则说哥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几十年间,兄弟二人相互勉励,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留下《初别子由》《送子由使契丹》《和子由渑池怀旧》《狱中寄子由》等不少感人篇章。他还教导子孙后人要多读史书,写文章不能一味追求辞藻的华美,“期于适用乃佳”。做人方面,他教导后人要保持宁折不弯、豪放刚直的风骨。在给侄孙元老的信中,他说自己虽被贬到海南,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另外,苏辙之孙苏籀曾撰录苏辙语录一卷《栾城遗言》,“以示子孙”,也是苏氏一门家风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醇厚家风的熏陶下,走出家乡的三苏父子以天下为己任,为官清廉,同情民间疾苦,为贫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三苏父子中,以苏轼最为有名。

  苏轼曾两度在杭州为官,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在大规模的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他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被建筑在了湖中,成为了一条连接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并在堤上修建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的无限妍媚,因为六桥烟柳,而融入了诗般的意境。如今,世人将西湖长堤称为苏堤,在这长堤的别名中,留下了后人对苏轼的怀念和崇敬。

  西湖侧畔曾有一座安乐坊,是一家看病住院不收钱的公立慈善医院,其创始人正是苏轼。这个领先时代的创新举措,在史册上留下了令人称道的一笔。

  宋哲宗元祐六年,也就是1090年春季,杭州突发一次疫情,苏轼下令多做稠粥和药剂,并筹集白银2000两,设立病坊,免费为患者看病。

  苏轼的善政之举,影响深远,铭刻史册,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感念。

  密州,捕蝗抗灾,收养弃儿;惠州,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儋州的东坡医所,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不胜枚举。

  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苏氏家风家传,超越了一宗一脉的意义,已经载入中国人的口碑。抑扬顿挫的吟诵,至今仍然鲜活的传说,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传扬着历代传承的道德精神。

  三苏魂魄在,万古大江流。从这些图影中,我们可感受到“大江东去”的豪迈节拍?

  “三苏”家风家训摘编

  修身立德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洵《名二子说》

  【译文】: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对于车子都各有所用,唯独车前可凭扶的横木,却好像没有用处。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子了。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车轮印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却从来都不参与其中。虽然这样,车毁马亡时,却也不会责难到车轮印上。这车轮印,是能够很好地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儿啊,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

  豁达乐观

  侄孙元老秀才:久不闻问,不识即日体中佳否?蜀中骨肉,想不住得安讯。老人住海外如昨,但近来多病瘦瘁,不复如往日,不知余年复得相见否?循、惠不得书久矣。旅况牢落,不言可知。又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又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酱酢等皆无,厄穷至此,委命而已。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知之,免忧。

  ——摘自苏轼《与侄孙元老四首之二》

  【译文】:侄孙元老秀才:很久没有通音信了,不知最近身体可好?四川的家人,都得不到他们安好的消息。我住在海南岛,情况一如往昔,只是近来生病,瘦了一些,不如往日那样健壮了,不知道这剩下的岁月还能不能与你再见面。循州和惠州也很久没通音信了。贬谪在外的凄凉孤寂,我不说你也明白。加上海南岛连年荒灾,吃饭生活等事很是艰难,泉州和广州的商船也很久没来了,因此连药品、咸菜、鱼酱等物都缺乏了,穷困到这种地步,只有听天由命了。我和儿子苏过相伴过日,好像两个苦行僧。不过心中依然超脱自得,没有改变心意,你知道了这些,也不必替我们担忧。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