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是学者的精神动力

发布时间:2017-03-18 18:03 | 来源:学习时报 2017-02-17 10:42:14 | 查看:1161次

  卓泽渊

  对于信念,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其实最基本的含义不过是特定主体内在具有的、坚定不移的观念。信念是在人生的旅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与每个人出生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从事的工作、经历的世事、切身的体悟等密切相关。一个人的信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并成为其行为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源泉。作为学者来说,则更需要信念,其学术行为无不是在一定信念支配下作出的。信念是学者坚定学术信心、坚持学术奉献,坚守学术认知的精神动力。

  信念是坚定学术信心的精神动力。学术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它需要学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甚至是学者的人生主题与生命体验。在长亭更短亭的学术旅途中,没有信念便无法艰难前行。许多学者穷其一生,也不过是为了弄明一个或者两个问题。也许这就耗费了学者的毕生心力,即便如此也还可能一无所获。在漫漫的学术长路上,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就可能放弃,半途而废。能坚定学术信心、矢志不渝的也是凤毛麟角。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学术活动被迫中止,如果学者没有信念作为动力,也就难以回归,也就难免抱恨终生。“文革”之后,一大批学者能够重回学术队伍,投身学术并作出辉煌的业绩,所鼓舞他们的就是信心和信念。

  信念是坚持学术奉献的精神动力。学术是以奉献作为特征的崇高事业,没有信念,就难以奉献,就无法拥有崇高。学者在总体上是人类中最富有理性的群体,也是最能超越自己而勇于奉献的群体。他们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探索,绝非出于一己利益之考量。没有为天下计的雄心壮志,绝难作出伟大的学术事业。人类历史上,不管是自然科学家或是社会科学家,不管是社会科学家中的历史学家、文化学家、宗教学家、法学家,都会有自己的信念。信念的差异构成了学者之间的重要分别。崇高的信念总是其共同的精神寄托。只有以奉献作为目标的学术成就,才更为世人所景仰。信念是学者内心崇高并勇于奉献的内在动力。

  信念是坚守学术认知的精神动力。学者的学术认知理当独步天下,言人之所未言,发人之所未发。一个良性社会总是对学者非常宽容并充分尊重的。然而,他们的新知一旦公之于世,也难免会受到同行和社会的怀疑乃至批评指责,这时的学者更必须有对于信念的执着坚守。要具有不趋时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品格。否则,人云亦云,当然避免了风险,但也铸就了平庸,最终辜负了信念,轻慢了真知,葬送了自我。学者对于学术认知的坚守,需要人格、品格、学格作为保证,其内心必须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偶有云雾,有信念就会迎来云开雾散,天清气爽;偶有冰雪,有信念总能等待冰消雪化,春暖花开。

  历史上许多学术大师,都是以坚定的信念作为精神动力,才铸就了人生的辉煌,才有了他们对于人类和社会,对于祖国和人民的杰出贡献,世界才有了令人敬仰的伟大学者。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