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鞍钢涌现近万典型—— 这里为何能英模辈出?

发布时间:2017-03-28 11:43 | 来源:光明日报 2014-10-17 10版 | 查看:1883次

  王炳坤、陈光明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家喻户晓的“老英雄”孟泰,到新时期感动全中国的“当代雷锋”郭明义,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鞍钢集团公司在生产出国家建设急需的大量优质钢材的同时,60多年来累计诞生各级各类先进典型人物近万名,持续不断地贡献着时代的楷模,播撒着榜样的力量。

  16日,中宣部在鞍钢召开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工作现场会,鞍钢英模人物群星璀璨、奉献精神薪火相传的独特现象,引起了与会人士的关注和思考。那么,鞍钢何以能成为英雄辈出的沃土?一批批名满天下的先进人物,又为鞍钢和我们的时代留下了什么呢?

  为了强国梦想,为了光荣和责任

  正如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宁所说,在新中国各个历史阶段,鞍钢都有全国闻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模范人物。

  从建国初期的“老英雄”孟泰,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革新能手张明山;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好工人”李晏家、基层管理者榜样邢贵彬,到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郭明义、见义勇为救火牺牲的好党员孙利东……不断涌现的鞍钢典型,见证着时代变迁,也领航着人们的精神追求。

  追溯鞍钢的英模文化,来源于鞍钢人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朴素情感。鞍钢是新中国最早开工的大型钢铁企业,1948年东北解放,当经历硝烟战火的鞍钢重回人民手中时已是千疮百孔。

  大规模修复阶段,在抗战时期当过苦工、受尽屈辱的老工人孟泰发动大家收集、献交器材,甚至砸破冰层跳进齐腰深的水中寻找设备。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鞍钢人仅用半年多时间就让企业开工生产,为新中国贡献了第一桶铁水和第一块钢材,鞍钢一度成为新中国工业的象征。

  “钢铁工业长子”的美誉带来的不仅是光荣,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国家“一五”计划时期,鞍钢矿山生产告急,年轻的高级技工、革新能手王崇伦刻苦攻关,用一年时间完成了4年1个月零17天的工作量,他发明的“万能工具胎”使工作效率提高6倍以上。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到来,鞍钢向全国钢铁战线输送了5万多名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全国各地代培干部、技术人员、实习生11万多人,支援了全国10余个钢铁企业的建设。

  鞍钢集团一位党委宣传部长曾经说,是“钢铁强国、造福社会”的梦想与广大职工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催生了鞍钢先进模范不断涌现。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田鹏颖说,鞍钢众多英模人物背后,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精神,一个阶级的精神——工人阶级的精神。

  在培养中成长,在奉献中传承

  恢复生产60多年来,鞍钢一共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各级劳动模范5804人,各级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建设标兵3813人,数量之多、类别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在全国各地十分罕见。

  在经历了建设初期的闪光荣誉后,是什么让鞍钢的英模文化传承至今?

  在鞍钢“不但出钢材,也要出人才”这一理念指导下,鞍钢党委将培育选树典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鞍钢从班组、作业区、厂矿,到子公司、区域公司、集团公司,各个层面都有先进模范;鞍钢的典型类别众多,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十大杰出青年”“科技标兵”;碰上特殊任务和攻坚“战役”,集团还会表彰抢运功臣、护厂英雄、技改模范等。可以说,鞍钢的典型遍地开花,就在每个工友身边,成为大家时时争先、处处争优的最有效带动因素。

  如果没有学习和引导,好人也可能停滞不前。为了让优秀职工不断提高和进步,鞍钢常年举办专题学习会、读书班,提升职工综合素质。1989年以普通钳工身份入厂的李超因表现突出,单位破例让他担任几个项目攻关组的组长,多次安排他到先进企业学习和出国考察。2014年,已是鞍钢“工人发明家”的李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技术创新的典型代表。维修工人李晏家喜欢攻坚克难,各级党组织就支持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还帮他组建了专门工作室,30多年来李晏家和他的团队先后对130多台设备进行改造创新,帮助企业获得国家专利18项,累计创造效益数千万元。鞍钢在一批懂技术、搞革新先进典型带动下形成的创新风气,让这座老企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仍然焕发勃勃生机。

  鞍钢集团党委副书记尹利介绍,完善的选树、培养、奖励、宣传机制,帮鞍钢营造了崇尚英模的文化氛围,而鞍钢根据英模基因提炼的“创新、求实、拼争、奉献”企业精神,已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指南,“学英雄、当英雄”成为风尚。“在鞍钢每位典型人物身上,都能找到前辈的影子;而由他们铸造的精神丰碑,又会激励一代又一代鞍钢人奋勇前行。”他说。

  榜样产生力量,精神创造财富

  2010年,又一个鞍钢英模的名字响彻全国,“雷锋传人”郭明义在持续30年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同时,以在全国带起600余支志愿者团队,参与者多达130多万的力量,创造了无比巨大的爱心奇迹。像郭明义一样,成千上万名活跃在鞍钢各个车间、班组的先进典型人物,像一面面旗帜向干部职工们展示着学习的样本,释放着榜样的力量。

  如何让模范精神深入人心,转化为实际行动?鞍钢的第一条要求就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参与,为灾区捐款、义务献工、联系困难群众、捐献遗体等,各级干部都带头参加、身先士卒,进而带起跟随者一片。在鞍钢,孟泰、雷锋纪念馆,郭明义爱心工作室和上千个以典型人物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创新小组,也成为学习模范的持久阵地,人们在学习中参与、在互动中体验收获和快乐,也更加理解了模范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去做。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鞍钢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倡导的“学雷锋”活动从未间断;自1985年起,鞍钢开展了持续30年的“学孟泰、爱鞍钢、做主人”活动;从2010年以来,鞍钢党委连续下发5个文件,不断推进“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活动。这些活动寓教育于其中,全员参与,坚持不懈,历久弥新。

  榜样带来的不仅是精神力量,而且还有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前两年鞍钢开展的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和“网络问企”活动,职工们共提意见建议超过100万条,帮助企业改进和提升了很多工作细节。而由众多模范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及工作小组,正吸引上万职工参与其中,每年完成创新成果数千项,为企业创效上十亿元。仅去年一年,鞍钢就减亏108亿元,今年正朝着更好的目标迈进。

  张广宁说,在当前国内钢铁行业遭遇寒冬的形势下,鞍钢拥有一支由模范精神塑造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为企业打赢扭亏增效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盖成立说,在国家转型的关键期,我们也希望以鞍钢英模为代表的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精神,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新华社沈阳10月16日电 记者王炳坤、陈光明)

  正能量从何而来?

  本报评论员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共和国的每一代人都有关于鞍钢英模的记忆。从孟泰到王崇伦,从雷锋到郭明义,无私奉献的精神长在、爱岗敬业的薪火不灭。鞍钢代代传承的英模精神,不但塑造了企业文化、提升了城市品格,更为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

  这种正能量从何而来?

  首先,源自鞍钢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鞍钢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钢铁生产基地,是“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它从新中国建立开始,就一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成为新中国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支柱性企业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鞍钢更是按照经济全球化和资源国际化的国际大势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在经济发展、人才输送、国际合作、节能减排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历史角色使鞍钢形成了讲政治、顾大局的企业精神,相应地,也使鞍钢职工形成了讲责任、讲奉献的集体自觉。

  其次,源自鞍钢的企业文化、教育传统、价值理念。鞍钢有着“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鞍钢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鞍钢解读;有着“钢铁强国、造福社会”的企业理想,这是包含在中国梦里面的“鞍钢梦”“钢铁梦”。在企业文化建设、优良传统教育、先进人物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上,鞍钢积极有为、常抓不懈,让整个企业形成了求善扬善、互相激励、代代传承的良好传统。

  从两代先进英模雷锋和郭明义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激励与传承的作用。雷锋在郭明义心中播下了种子,而郭明义赋予了雷锋精神更鲜明的时代性。正是他们手中传递的薪火,在不同的时期、以相同的方式注入了整个企业、整个社会,最终塑造国民性格、熔铸时代精神,完成了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理想传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个时代都有了具体而生动的展现。

  鞍钢培育、传承英模精神的企业历史,正是几十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缩影;鞍钢始终能带来正能量的原因,也值得每个企业、单位、群体深思和借鉴。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