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名人”李荣光:带领乡亲靠山吃山走出致富路(图)

发布时间:2017-06-14 19:17 | 来源:南宁新闻网 2015-04-17 14:07 | 查看:15765次

  李荣光在北京出席“中国农村新闻人物”颁奖现场

  2月1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好想你”杯2011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揭晓仪式上,马山县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支部书记李荣光荣获“中国农村新闻人物”开拓创新奖。2011年度全国共13人被评为“中国农村新闻人物”,广西仅李荣光一人入选。李荣光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如何能入选?

  毅然下山脱贫致富

  李荣光1957年出生在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 弄拉屯地处马山县东部,是一个海拔600多米的高寒山区石山地区, 全屯22户人家散居在大小不同的10多个山头上, 全屯耕地面积仅为58亩,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用“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多年来,弄拉人的收入来源依赖于在贫瘠的山地上种植几亩玉米,采伐山上林木及野生药材贱卖贴补家用,生活极为艰苦。

  和弄拉屯的其他村民一样,李荣光5兄妹自记事起,便要与父母到山间地头劳作,以补贴家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了解决家里的经济问题,30 岁出头的李荣光毅然下山,到古零村承包耕地,种植龙眼。数年后龙眼大获丰收,李荣光又靠着种植龙眼带来的收入, 开采矿石,兴办矿粉厂。种龙眼、开矿厂,李荣光都获得了成功, 如今500 亩的龙眼果场、滑石矿场每年可给李荣光带来300万元以上的收入。

  靠山吃山共谋出路

  经过数年的打拼, 李荣光一家实现了脱贫致富, 可看着乡亲们的生活条件依然艰苦, 李荣光高兴不起来。“自己一家富不叫富,乡亲们的生活富起来才叫富! ”李荣光说,身为一名共产党员,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带头作用, 带动乡亲们发家致富。于是,李荣光开始四处寻找投资项目。可找来找去,他并未找到合适的共同发展项目。家乡四周的石山,要地没地,李荣光一度想放弃。

  不过,家乡绿葱葱的林木,让李荣光找到了门路。家乡虽地处石山,但一整年山上都是绿葱葱的。多年来, 村民也有采伐山上林木药材的现象, 但由于定了封山育林的村规民约,村民并没有滥采乱伐,山上的生态资源保护得较好,“只要弄拉屯周围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同样也可种植经济作物来发家致富”。

  随后, 李荣光建议村民不要再采伐山上野生的树木、药材,转而要在山腰、山脚种植经济作物。起初,有村民并不理解李荣光的做法。今年42 岁的李华建曾是其中的一位,数年后, 当他看到其他村民尝到了甜头,他也要求加入。

  如今,李华建在山上、山腰、山脚种植了金银花、枇杷、桃子等作物,去年就给他带来了近万元的收入。经过10 多年的努力,弄拉依靠“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实现脱贫。2010年,弄拉屯村民的人均收入达5000元, 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现在的弄拉,有林果面积1862亩。其中,果树与中药材有近800亩。仅中药材,就有200多种。弄拉屯也因此获得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等称号。

  成立合作社发展生态游

  “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是初级的靠山吃山,弄拉人靠此脱贫,但并没有致富,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靠当地的资源让弄拉人致富成为了摆在李荣光面前的一个难题。

  多地考察之后, 李荣光决定在弄拉发展生态旅游,成立合作社,让村民以山地入股。李荣光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投资扩建进屯公路、平整土地和建设饮水池等基础设施,并提出生态重建的新思路。屯里的党员积极响应,把自家的牛羊卖了,动员起其他村民。

  2008年, 马山县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李荣光任理事长、党支部书记。如今,所有村民都是合作社的社员。李荣光说,村里生产的土特产都将成为旅游产品, 旅游业所得的收益60%分红给村民。在李荣光的带领下, 合作社又自筹近两千万元, 建设了普陀寺等旅游景点、弄拉旅游服务中心、宾馆等配套设施, 弄拉生态旅游景区已初步建成。

  2010年, 李荣光的事迹经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后引起关注。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到弄拉调研时,将李荣光等人的做法总结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典范,并称之为“弄拉模式”。(记者黄呈开 通讯员 汪绍斌 林秋凤文/图)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