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朽的名 那永恒的爱——写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图)

发布时间:2009-05-12 21:32 | 来源:新华网 2009年05月12日 11:30:08 | 查看:1080次

  2008年7月20日下午,青川县木鱼镇的乡亲们在送别抗震救灾官兵。当日,在重灾区青川参与抗震救灾的济南军区某“猛虎师”官兵撤离归建。长长的群众送别队伍,站满了道路两旁;短短的一公里,撤离的车队走走停停用了三个小时。 乡亲们舍不得战士们走,送别的群众中有的是战士们用双手在废墟中挖出来的,有的是受伤经部队医疗队治疗痊愈的。这支部队在抗震一线抢救伤员、转移群众、清理废墟、搭建简易房,在受灾群众眼中,他们已经成为这块土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新华网成都5月12日电:如果说生命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尊重,那么,在伟大中国前行的征途中,必将镌刻危急时拯救了无数生命的人民军队。

  如果说灾难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记忆,那么,在中华民族记忆的最深处,必将铭记废墟中挺立起不屈脊梁的中国军人。

  汶川地震后1年里,灾区的土地上,仍然到处传颂着人民子弟兵那不朽的名,那永恒的爱。

  把生的希望献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60年前,诗人臧克家一首原本是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汶川的天空,铭刻着雄鹰飞过的痕迹。

  2008年5月31日13时,成都军区某陆航团51岁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

  当日下午,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

  那是邱光华在地震灾区的第63次飞行。抗震救灾10多天里,他已往灾区运送物资90多吨,抢运伤员200多人。

  6月10日10时55分,直升机残骸在深山峡谷中被找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雄鹰一样的5位勇士,永远地汇入了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1年来,灾区人民时刻想念着给他们带来生命希望的陆航团官兵们。

  2009年5月6日,汶川映秀镇6名伤员代表提着一篮篮鸡蛋和水果,来到邱光华机组生前所在部队,看望烈士家属。

  时间抹不去心头的伤痛,但坚强让他们努力前行。

  烈士李月的父亲李兆实,这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人深深理解儿子的选择:“作为人民子弟兵,应该为人民做出牺牲。”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整整1年后的这个日子,邱光华机组雕像在成都落成。这一天,成千上万群众自发前来缅怀烈士。

  汶川的土地,见证了子弟兵的大爱永生。

  2008年6月18日,再过122天就满26岁的济南军区某师炮兵指挥连士官武文斌,在灾区连续劳累了32天后,停止了呼吸,永远长眠在了抗震救灾的战场上。

  在由19名参与抢救的医学专家和医生联合签名的医学报告上,写着:“死亡诊断: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猝死。诱因:过度劳累。”

  一名年轻的士兵,用生命兑现了向灾区人民的承诺。

  2008年6月30日,武文斌牺牲12天后,他的家乡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程营村出现了一条新修的砂石路,由村口直通他的家门口,乡亲们将其命名为“文斌路”。

  2009年4月29日,武文斌牺牲300多天后,又一条“文斌路”出现在他生前曾战斗过的都江堰市胥家镇街头。

  今天,武文斌生前所在连队官兵仍继续战斗在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线。

  汶川的人民,不会忘记自己哺育的好儿女。

  地震袭来时,正在家乡羌寨北川县擂鼓镇陈家山村休假的第二炮兵某部羌族排长陈大桂和他的藏族妻子杨欢,在一连救了11名乡亲后,自己一家5口和另外4位乡亲被深埋进废墟……

  “大桂一直站在沟边救人,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一家绝对跑得出来。”乡亲们含泪说。

  “大桂”,成了人们由死地通向生界的桥梁,而他却被垮塌的山体无情淹没。

  英雄远去,但英雄所在的部队却从未停止过对灾区的援建和援助。

  第二炮兵援建的占地45亩、建筑面积17800平方米、能容纳学生1080名、教职员工60名的汶川八一小学建成后,将是一所全寄宿制农村普通完全小学。

  2009年5月12日,大桂生前的战友和乡亲们齐聚在陈家山下,默默焚香,寄托哀思。

  把生的希望献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邱光华机组、武文斌、陈大桂……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英雄们,安静地长眠于同一个地方:汶川地震灾区。

(责任编辑:吴芳)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