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心灵之门的“南丁格尔”:记沈阳军区袁辽荣

发布时间:2009-05-22 18:14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09-05-22 | 查看:1711次

  22年来,她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精神病临床护理事业。

  22年来,她用真情挚爱抚慰一个个曾经疼痛的心灵重新坚强。

  她,就是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215临床部心理二科护士长袁辽荣。

   抚慰心灵

  22年前,带着对新工作的期待和兴奋,22岁的袁辽荣满怀信心走进了215临床部。然而,精神病患者缺乏自制力的病情,随时可能发作,使医护人员时时面临着各种危险。

  刚工作不到一周,袁辽荣按照医嘱给一名患者打针。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当她刚拿出针管时,脸上就被患者重重打了一记耳光。

  “那天晚上,我的泪水浸湿了枕巾。”袁辽荣说,从小到大,父母都不曾动过她一根指头。

  坚强的袁辽荣没有退却,又推着护理车,重新回到患者身边。

  一次,一位年仅18岁的四川籍患者住院后就拒食,医护人员百般劝说也无济于事。

  “看着一个年轻的生命在煎熬中暗淡,我忧心如焚。”经过细致观察,袁辽荣发现这个患者有特意对抗的意识,故意紧闭双眼、拒绝沟通。

  袁辽荣开始查看他的病历,观察他的举动,并与他的单位和家人沟通联系,很快得出了他的病因:不适应紧张生活、远离家人。

  之后,袁辽荣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学说四川话。一天,趁打扫房间时,她用四川话主动和患者打起了招呼。久违的乡音让小伙子的眼光逐渐变得柔和,袁辽荣也顺势进一步拉近距离,跑回宿舍把自己的饮料和水果拿给小伙子。

  爱,像涓涓细流,抚慰着一颗疼痛的心灵。

  此后,袁辽荣日常护理时都用四川话。在乡音中,袁辽荣劝他吃饭,给他洗头、洗衣服甚至洗内裤等。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这位患者终于走出阴霾。

  出院那天,小伙子向袁辽荣深深鞠了一躬。“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袁辽荣说,这是她第一次享受工作上的成就感,“这是一个能够照亮病人心灵的职业。”

  阳光治疗

  走上护士长岗位后,袁辽荣发现精神病患者最怕被人歧视,最期盼得到他人的认可。于是,她开始大胆尝试推行人性化护理,以转移患者的病态思维,在心灵按摩中走出精神沼泽。

  一位年轻的患者,喜欢吃零食、听音乐、照相,经常在寂静时引吭高歌。他在深夜想吃方便面,袁辽荣就泡好送去;他想唱歌,袁辽荣就陪他到娱疗室唱歌;他想听音乐,袁辽荣就把自己孩子的MP3借给他用。

  在袁辽荣的悉心护理下,这位“毛病王”的毛病也逐渐消失了许多,开始积极配合治疗,终于重归充满阳光的生活。

  袁辽荣在潜心整理研究病例资料时发现,一些精神病患者病情好坏固然与病种有关,但临床护理人员的服务技巧也十分重要。

  一名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很少与其他人交流。一天,他的女儿打来电话,袁辽荣发现他接女儿电话时,眼睛忽然变亮,抱着话筒久久不放。

  之后,袁辽荣尝试和他谈论他的女儿,使他慢慢地配合治疗。在病区安排的恢复患者智能锻炼的活动中,这名患者成为活跃的积极分子,病情也逐渐稳定了许多,走出了心理阴霾。

  袁辽荣护理过许多例“严重酒精中毒症状”伴高热、震颤的患者,这些患者在发病时四肢粗大震颤,极易跌倒或发生其它损伤。

  为了不让患者出现意外,必须给予约束,这样就给腋窝测体温带来困难。袁辽荣经过多次临床测试,终于总结出《66例腋窝与腿内根部温度测试的对照研究》,解决了临床护理的这项难题。

  针对部队患者群的特点,袁辽荣探索推行集体化护理。在患者中建立休养队组织,设立队长、指导员、室长,开展内务卫生、趣味活动、优秀休养员评比竞赛;组织症状较轻的患者,关心帮助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患者,使他们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促进全体患者的康复。

  任护士长以来,袁辽荣带领科室的护理人员,研究运用人性化护理、互动化护理、集体化护理和梯次化护理等新方式新方法10多项,心理二科连续多年被各级评为先进集体,她本人也荣立二等功。

  挚爱无痕

  由于精神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退化,对他们的护理就要做到24小时不离视线。一些年龄大、长期瘫痪等患者,更是倾注了全部医护人员的心血。

  一名患者因病情发作而烧光家里的东西,妻子带着女儿离他而去。这名患者虽然经过多年的精心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已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当已考上大学的女儿来信,希望父亲给些学费时,他将信撕得粉碎,不肯给钱。

  心病仍需心药医。袁辽荣连夜给他的女儿写了一封信,希望她能来医院看望患病的父亲。几天后,当女儿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到医院,站到这位患者面前时,他潮湿的目光看着已成人的女儿,也感到了一份父爱沉甸甸的责任。

  他从医院帮他积攒的工资中拿出3000元钱,亲手交给了女儿。之后,感到生活又有了盼头和希望的他,积极配合治疗,病情得到进一步控制。

  爱,似缕缕春风,拂过每一个冰冻的心。

  2008年5月10日,母亲节。在收到的众多礼物中,一束红色的康乃馨,令袁辽荣格外感动。花束中的一个小卡片上写着:祝亲爱的妈妈节日快乐!永远爱您的女儿:小燕。

  几年前,医院收治了一名叫小燕的未成年患者。她父母离异,一度采取极端的方式逃避家庭。

  刚进院时,小燕面色苍白、双眼呆滞、浑身污垢。袁辽荣带领护士为她洗头、洗澡、剪指甲,把饭菜一勺一勺送进她口中。

  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温暖着这颗孤独幼小的心灵。渐渐地,小燕开始露出笑脸。一天,小燕对着袁辽荣,轻轻地叫了声“妈妈”。“这一声亲切的呼唤,刹那间温暖了我的全身。”袁辽荣至今仍感到十分温馨。(李国勇 戴岳)

(责任编辑: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