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时代楷模”李超:一名工人发明家的发明之路

发布时间:2017-10-14 19:39 | 来源:光明日报 2015-01-21 04版 | 查看:1345次

  平头,不到1米7的个儿,黑黑的面庞,单看长相,你很难把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当代发明家”联系起来。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当代发明家”,李超用了25年的时间,完成了创新路上的一次超越。1月14日,中宣部发布2015年第一期全国“时代楷模”,鞍钢股份公司冷轧厂4号线设备作业区作业长兼党支部副书记李超榜上有名。

  从维修钳工到技术总监

  1970年,李超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鞍钢质量处研究所一名技术员。耳濡目染,李超从小就自己动手制作收音机、自动黑板擦,还因此获得学校的小发明奖。

  1989年,李超进入鞍钢冷轧厂,成为一名维修钳工。

  入厂一年半,李超参与一项新设备的安装工程。因10多块设备盖板的安装施工图与现场实际不符,安装顺序难以确定,师傅们不得不决定第二天再施工。当晚,李超悄悄把图纸拿回家,一张一张地对比、测量,勾画草图,到深夜两点,画出了一张标注盖板安放位置、标高、施工顺序的清晰图纸。根据这张图纸,十几块盖板严丝合缝地安放到了设备上。李超获得了大家的信任,同时自己也收获了自信。

  1998年5月,一个月的婚假刚休一周,李超就被电话召回了厂子:一条早年引自奥地利的冷轧生产线,活套段事故频发,平均两天一起,每次事故都要处理6个小时以上,维修人员苦不堪言。

  “彻底改造这个设备。”李超萌生了这个想法。他每天盯住活套车寻找故障根源,测取了1000多个数据,最后确定了改进方案。连续一个月,他白天在厂里工作修检设备,晚上在家里画图,每天都要干到深夜两点多。

  半个月后,他画出了30多张图纸。冷轧厂专门召开专家论证会,决定按李超的方案和图纸对活套车进行改造,并指定由李超担任技术总监。

  改造非常成功,设备再也不耍“小脾气”了。一条线完成两条线的产量,干出了100万吨。这一年的全厂创新大会上,厂里第一次设了特等奖,并把它颁给了李超。

  从工人到“当代发明家”

  像他的名字一样,李超一直在不断地超越。他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专有技术4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解决生产难题230多项,其中59项成果获厂以上奖励,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

  关于李超的钻研,能讲出一串故事。

  2004年,鞍钢针对市场对钢板表面质量的要求,决定在冷轧二号线新建一条清洗机组。调试时,新日铁公司设计的一套雾滴分离器出了问题,不断有雪花状的碱雾从30多米高的烟囱中飘出来。

  “这样会影响环境。”李超马上找日方交涉,日方调试了多次也不见效果。可李超没有放弃。他爬到30多米高的厂房上看烟囱排出的气体是否有污染,比对类似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基础构造,钻到分离器里查看问题,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经过改进,烟囱再也不飘“雪花”了。

  每一次生产中遇到的难点都会成为李超创新的起点。2006年,鞍钢开发生产汽车板,生产过程中遇到一道无法绕过去的难关:钢板表面乳液吹扫不净。由于乳液清理系统采用的是德国技术,很多工友都劝他:“德国的技术可不要随便改,改不好,反而会更麻烦。”李超不信这个邪,他反复到轧机出口勘察、测量,钻到机架内查看乳液残留的原因、位置,但多次试验均无功而返。

  旱路不通走水路。李超采取逆向思维,改变以往的模式,变事后集中吹扫为事先预防、分区吹扫,对轧机出口每个甩带乳液的源头先进行强力阻拦,再对带钢表面进行强力吹扫,从而达到更洁净、更高效、更省力的清理效果。

  2006年12月,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及相关技术在冷轧二号线正式投入使用,乳液清除率由平均93%提升到100%,钢板表面质量从O3级提高到O5级,残次品率由8%降为无残次品,当年创造效益337.30万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感叹:“这项技术在国内外首创,国际上领先。由工人发明,了不得!”

  2014年5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发明家论坛开幕式暨发明创业奖颁奖大会上,李超获“发明创业人物奖”,并被授予“当代发明家”荣誉称号。这是本届大会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工人,也是鞍钢工人首次获此殊荣。

  鞍钢是一个英才辈出的地方,60多年来,不仅为共和国生产了大量精品钢材,也孕育出一批名满天下的英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当代雷锋”郭明义、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革新能手张明山、电机华佗宋学文、炼钢能手李绍奎等,李超是鞍钢这个大熔炉里锻造出的又一颗新星。(本报记者 毕玉才 本报通讯员 王义)

  (编者注:原文标题为《一名工人发明家的发明之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