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美职工”张怀东事迹(2图)

发布时间:2018-01-02 20:20 | 来源:中国文明网 2017-04-19 | 查看:1135次

张怀东,男,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出生,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1992年, 张怀东毕业分配到313地质队时,我国地勘单位正陷于低谷。在那段时间里,他利用各种机会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地质填图、编录、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他都游刃有余。厚积而薄发,张怀东长期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有了用武之地。25年来,他承担的省内多个重点找矿项目,均取得了重大成果。2006年,他担任《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深部资源勘查》项目负责人,经过3年不懈努力,在老矿山深部-500米以下发现新的隐伏金铜矿床体,新增铜金属量约8万吨、伴生金2吨。2007年5月,他出任《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斑岩型钼矿普查》项目负责人,历时4年发掘出一个钼金属资源量达245万吨,潜在经济价值数千亿元人民币,达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巨型钼矿床。

  张怀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最美职工”张怀东

  提起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张怀东,熟悉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大伙常说,他就是有运气,“小腿上绑大锣”—— 走到哪响到哪。他承担的地勘项目大多都能找到矿,不仅找到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金寨沙坪沟巨型钼矿,同时,他还先后获得国土资源部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全国地勘行业最美地质队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殊荣,真是一位找矿“福将”。

  “道是华彩,实则艰辛”。可是,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谁曾在意过他那扎根绵延千里的巍巍大别山25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以队为家的厚积薄发与艰辛付出呢?

  执着坚守,守到冬去春又来

  与其说张怀东运气好,不如说他对地质事业的执着坚守终有收获。

  1992年, 张怀东毕业分配到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时,我国地勘单位正陷于低谷,每月只领不到300元的基本工资。看到队里有人跳槽、有人改行,他也曾动过心。是老一代地质人“三光荣”的奉献精神和队领导的真情挽留打动了他,最终选择了坚守。

  在那段时间里,他利用各种机会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地质填图、编录、室内资料整理、报告编写,他都游刃有余。掌握大量勘查资料,运用现代成矿理论寻找矿床,是地质人的看家本领,渐渐地,他心里的那张大别山的藏宝图愈加丰富多彩。

  2000年开始,他在大别山区从事铅锌多金属矿勘查及科研究项目,负责过多个重点地质项目,在工作实践中对矿床学、找矿勘探学、区域成矿理论等专业知识有了深入掌握,积累丰富的区域地质资料。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执着的敬业精神和长期的野外实践工作,使他逐渐成长为一名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为后来在该地区实现地质找矿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犹如给地质找矿工作带来了第二个春天。313地质队成功申请到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深部资源勘查》,为濒临资源枯竭的琅琊山铜矿寻找深部接替资源,队里决定由张怀东担任该项目负责人。

  韬光养晦,厚积而薄发,张怀东长期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从2006年8月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带领项目组对该地区以往地质资料进了细致分析和重新勘查,利用新成矿理论和物探成果,确定以矿床底部接触带为主攻方向,寻找深部隐伏主体矿。经过3年不懈努力,在-500米以下岩体底部接触带发现新的隐伏矽卡岩型金铜矿床体,从而新增333级铜金属量约8万吨、伴生金2吨,使老矿山获得了新生。 

  潜心钻研,地质找矿获突破

  随着地质找矿工作的继续深入,张怀东带领的项目组再次挺进大别山,在银山地区开展寻找斑岩型钼矿勘查。

  2007年5月,张怀东出任《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斑岩型钼矿普查》项目负责,他与同事们一起对该地区历年来所做的地质资料进行反复分析、考察、论证后,根据自己十多年来在北淮阳成矿带工作经历,全面系统总结该地区地质矿产资料,以斑岩型钼矿成矿模式为理论指导,充分研究本区的地质特征、化探异常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结合最新航磁处理资料资料,大胆实践。他认为金寨沙坪沟地区具备寻找斑岩型钼矿的成矿条件,在进行了大量的专项蚀变填图、探槽揭露等工作后,大致了解了钼矿化分布特征,建议实施深部钻探验证。

  2008年9月4日,这是个令张怀东永生难忘的日子。当他迎着清晨的阳光迈向位于海拔400多米高的山顶钻机编录时,有了惊喜的发现:512.16米处发现了钼矿!凭着他在以往地质勘查中对钼矿的认识,他深信:发现了厚大钼矿体!首孔即见近700米厚的工业钼矿体,之后的4个钻孔又孔孔见矿,一个大型钼矿已初见端倪,这一重大找矿突破,首次改写了大别山区东段无大矿的历史。

  此后,张怀东带领项目组人员常年驻守深山,风餐露宿,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2011年5月24日完成钼矿详查野外工作。普查和详查两个阶段,历时4年,一个钼金属资源量达245万吨,潜在经济价值数千亿元人民币,达到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巨型钼矿床就此诞生。

“最美职工”张怀东(右)

  忘我工作,地质科研结硕果

  为了找矿,张怀东付出了几乎所有的精力与心血。大别山东段发现超大型斑岩型钼矿的消息震动地勘业界。“两院”院士常印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中国地大(武汉)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多次亲临金寨沙坪沟钼矿区考察。2009年9月底,张怀东因胆囊切除手术住院。拆线的第一天正赶上常印佛院士一行赴金寨沙坪沟钼矿考察,他得知后,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劝阻,一路颠簸着返回了项目部作相关情况汇报。

  为进一步加强该地区的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2009年开始,313队成功申请了《秦岭—大别造山带东段(安徽)钼金多金属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项目,与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实验室等4家单位合作,成立“产、学、研”相结合的野外调查研究团队,由张怀东担任组长,开展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在他的带领下,项目组在沙坪沟钼矿区地质勘探实践中,以“斑岩型”成矿理论为指导,进行区域成矿条件对比。以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为主要思路,在有利的构造部位,针对小岩体、面型蚀变带和化探异常开展工作。这种找矿模型的建立对在本地区地质找矿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取得重大找矿成果。地质专家一致认为,金寨县沙坪沟钼矿规模之大、品位之富、矿化之集中,这在国内已知的斑岩型钼矿床中极为少见,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对地质事业的执着终带来欣喜的收获。张怀东主持的找矿项目和科研项目多次荣获省部级乃至国家级大奖。其中,1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获国土资源部度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3次荣获省国土资源厅及省地矿局找矿成果一等奖、1次省地矿局找矿成果特等奖,1次入选获国土资源部2011年度全国十大找矿成果奖。

  言传身教,满怀信心向未来

  沙坪沟钼矿项目开展期间,一批批新招地质学院毕业生纷纷来到革命老区金寨县沙坪沟钼矿区锻炼、实习。在大山深处,每天繁重的地质工作,枯燥的野外生活,对每青年人都是严峻考验,为使年轻人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他对项目实行军事化管理。为提高新来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张怀东为他们制定了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组织课题研究、开展地质填图、编录技能大赛。他与小青年一起,手执地质锤,肩背地质包钻山林、测剖面,风餐露宿在野外;一起参加所里举办的计算机3D软件培训班;晚上休息之前总要一本本地查阅他们的野外记录本,及时指出问题,耐心细致地予以指导。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方法和技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人, “传、帮、带”为青年人快速提高专业技能起到重要作用。

  张怀东关心青年人的思想和生活。始终不忘对他们进行“三光荣” 教育,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青年人做出表率。经常利用项目协调会或工作间隙与他们谈心事。每次回队部,他尽量照顾年轻人回去,借机可以让他们会会女友或逛逛超市,而自已却长年坚守在项目组,顾不上妻儿、父母,一年四季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加班加点是常事,由于长年顾不上休息,手术后身体一直不好。

  如今,一批年轻地质工作者已独当一面,极大地缓解了313队地质人员急缺的现状,不少“80后”已成为技术骨干挑起“大梁”。

  面对安徽地矿局和313地质队提出的 “十三五” 地质矿产勘查目标,面对沙坪沟钼矿新一轮地质勘探项目,他坚持把找矿立功作为个人追求的最大梦想,全心投身到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去,加强地质找矿科技研究,为皖西跨越掘起多找矿、找大矿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