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底色,源自浦江之水……

发布时间:2009-08-21 07:22 | 来源:2009年07月10日16:01 《解放日报》 | 查看:2154次

——记上海知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叶城二牧场卫生院院长姜万富(下)


  故乡,常常赋予一个人生命的底色。

  姜万富在上海生长了17年,记忆深处,难以释怀。多少年后的夜半时分,还常常在心中激起故乡之声的回响。

  1966年7月17日,踏上西行的列车。此去,雄关漫道,姜万富行前不忘与江水告别,巨浪亲吻而击打着他的脚跟。“弄潮儿永向潮头立”!边疆43年,故乡之水的浪潮,和着姜万富的心潮,一起逐浪奔腾,焕发出生命的绚丽色彩……

  “父母没文化,但他们从小教我做人要本分,做事要卖力。”

  杨浦区有个德安里,姜万富生于斯,长于斯。

  “我家6个兄弟姐妹,我最小,父母非常疼爱我,对我要求也严。贪玩,回家肯定挨巴掌。父亲没文化,但小聪明多,学什么像什么。他会做皮匠和泥瓦工,也学得一手厨艺,这些都是无师自通,对我影响很大。”在叶城二牧场简陋的家中,姜万富打开记忆的闸门。

  43年前去新疆前一天晚上,父亲姜金荣把姜万富叫到小阁楼里长谈,很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现在还记忆犹新:到哪都要做人,做人要像个人,做工人像工人,做干部像干部;你将来最好学一门手艺,艺多不压身;你既然走出这一步就要走好,全国亿万双眼睛在看着你们呢,兵团这个环境很能磨练人,到大西北要为大上海争光啊……

  刚到兵团那年,主要是割草修房、开荒种地。第二年春天来了,为提高工效,姜万富自己出钱,到20公里外的镇上买了一把又薄又大的砍土曼和一把大镰刀。这一年,他成了全场的劳动能手,打破了日挖土方56立方米纪录,达76方;打破了日割苜蓿3.2亩纪录,达3.6亩,月平均完成定额任务的2.8倍。他要实现对父母的诺言,要向边疆的少数民族同胞证明,上海青年不光能说,而且能干,到哪儿都要做最棒的!

  做了医生后,姜万富经常领悟父母的教诲,提醒自己战战兢兢为人做事。所以,他从不对病人吼,再忙也要多多询问病情;给病人拿药,不是一句“拿去吃吧”就了事,而是耐心解释用药方法,让病人感到暖心。

  “大姐当上市劳模,二姐1964年就去了崇明农场劳动,小小年纪自食其力,对我影响大。”

  姜万富的3个姐姐,目前在上海过着平凡的生活。

  但在姜万富心中,姐姐们不平凡。

  大姐姜阿妹,是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工人。她1958年参加工作,第二年就被评上了市劳模。那时,上小学的姜万富在学校橱窗的报纸上看到了姐姐的先进事迹,回家后又看到了姐姐的奖状和奖章,高兴坏了。想起父亲一直唠叨的“我们家不养懒人”,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争光!

  在上海杨浦区延吉五村一栋老公房里,姜阿妹回忆起朝思暮想的弟弟:“万富小时候很懂事,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去兵团前在家待业,也不曾闲着,当时我们家旁边有家米店,人手少,万富见了常去帮忙,不要报酬。他生性好强,到兵团后给家里写信,多是报喜不报忧,常讲一些克服困难、大干快上的爽心事。上世纪80年代初,有天我正在车间忙碌,收到他一封信,看后吓一跳。他说,他们那里有别的单位在开采油田,不料油田井喷,冒出几十米高的火焰,为堵住井喷,采油工人们抬了棺材在旁边,日夜守护,准备拼命……看似他在讲别人的故事,实际上透露出他自己内心的意气风发。多少年来,我这个兄弟就是一根筋到底,干什么都想干好!”

  姜万富的确是这样做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工作急需,他调到场部机关当劳资参谋好几年,工作琐碎而繁重。尽管有点不情愿,但他把各项业务办得井井有条,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二姐姜根妹,从崇明前进农场调回到上海建筑机械厂当电工,半路出家,可做电器活儿像模像样,业务很快就超过有学历的工友。姜根妹说:弟弟身上也有她的影子,万富小时候学业成绩算不上好,但刻苦好学,在学校里学雕刻、编织和剪纸,在家里跟父亲学皮匠和泥工,学装矿石机,学吹拉弹唱,样样会一点。

  正因为“样样会”,姜万富给边疆群众的印象是 “精明能干”。1978年,他从叶城县医院学成回来后,组建外科手术室,硬在办公室睡了一个月地铺,精心准备,结果首次开展的10例手术全部成功。场部领导拉着姜万富的手说:你上海知青做事,任何困难都难不倒!

  “我工作40多年,无权无钱,好在妻子深明大义。女儿从小离开我们生活,也没拖我的后腿。”

  姜万富的妻子赵军花,在叶城二牧场卫生院干护士。姜万富做医生做到这个分上,作为同行的赵军花深有感触。

  1983年与妻子结婚时,姜万富郑重地问赵军花:做医生很累,你不后悔吗?赵军花的父母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代建设者,生在兵团的赵军花,对姜万富非常理解和支持,因为兵团人和当地百姓太需要救死扶伤的医生了。听姜万富这么一问,赵军花回答:以后你晚上出诊,我帮你提药箱打手电筒就是!

  姜万富说,干医生要学一辈子。所以,在家里一有空,姜万富就捧着书本和资料钻研业务。赵军花也在一旁跟着学,新药新技术,耳濡目染,长进不少。

  1985年出生的女儿姜玉娇,印象中只有父亲忙呀忙的。五六岁时,没人关照,晚上做手术,姜万富夫妻俩就把女儿带到医院。有时,不小心让小玉娇瞥见了手术场景,吓得她躲进桌底。久而久之,一提医院和医生字样,小玉娇就害怕。

  女儿10岁时,姜万富不得不将她送到上海,由奶奶和姑姑轮流照看。如今,女儿即将从上海大学毕业,面临求职的困难,难免在电话里向父亲撒撒娇、发发牢骚。

  姜万富开导她:老爸17岁就来边疆开荒拓地,你25岁也该自强自立了,干什么正当活都可以,只要不做“啃老族”,练好本事,到哪都能吃饭。

  姜玉娇无语。本来,多想往远方那个温暖而伟岸的肩膀靠靠。可现在,她明白,曾受上海文化浸润的父亲,终究还是属于他挚爱的兵团,属于他扎根的戈壁和沙漠……(记者 邱曙东)

(责任编辑:灯)

用户名: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如果看不清验证码,请点击验证码更新。